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889
标签:
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人文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网友来稿)
浙江绍兴市树人中学 骆乃建
摘 要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性这一特征,这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而且在学科教学中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蕴,领悟课本知识;发挥人文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语文教学;利用人文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激情,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在这个环节上下一番功夫。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其本质特征是基础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统一。这基础工具性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和普遍教育基础性所决定的;这思想教育性是由语文的人文性和学校教育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因此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人文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作用。
人文教育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语文教育规律对学生所进行的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教育。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决定了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得到“语言”和“文章”上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而且受到“道”的熏陶。这“道”的熏陶,包含在语文的“写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写”的教学中。可见,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笔者集数十年的教学体验,认为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正确地以情传“道”,巧妙的运用思想性设置一个个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有益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领悟课本知识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①”“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专,发言为诗②。”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③。”无论什么语言单位或言语方式,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它蕴藏在语文教材里,贯穿在语文训练中。由此可见,不包含任何思想内容的“语言”和“文章”都是不存在的。思想内容是作者创作作品的主旨所在,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得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生活画面和寄寓的思想,才能谈得上去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在感官上获得直觉感受,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陶冶,才能和文章产生共振、共呜,才谈得上理解品味作品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再造作品情境,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进而达到爱作者所爱,憎作者之所憎,从而在思想情感的理解上,达到学习语文之目的。例在给学生讲《最后一次讲演》之所以是感情强烈、语言犀利,具有鼓励性和战斗性,乃是因为闻一多耳闻目睹了国民党特务用卑劣无耻的手段杀害了李公朴,激起了他胸中的愤怒。他用诗人炽热的感情和学者深邃的见解,赞李公仆的献身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公朴的罪行和险恶用心;揭露反动派疯狂制造恐怖的虚弱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号召进步青年继承先烈遗志,为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而团结奋斗,表达讲演者为真理而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让学生对本文内容加深了理解,领悟了文章感情,学生才正确地理解了作品的深蕴。
二、潜移默化的熏陶,有益于激发学习兴趣
人文教育还能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语文重要性的认识。……由于语文教育内容的熏陶和影响,必然会提高自己对学好语文课意义的认识,引发起学习语文的深厚兴趣,激励自己努力学好语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还如梁启超所讲:“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黑朱处而为其所染,……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 。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这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④。”这种“熏”也就是染,或曰感染。它是不知不觉,是渐进式地发生或累加式完成。是一种内在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思想观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情感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领悟的境界。语文教师领悟了思想观点而饱含情感的教学,引起学生感情变化,就会意兴盎然地去学习,那么对作品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深刻而非肤浅,是具体而非抽象。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例讲《最后一课》小弗朗士觉得今天法语易学,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一番教导,使一向不要学习的小弗朗士明白学习祖国语言的伟大及作用,深悔以前的不学好语言,产生了对学习好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这样一个极具感染的极富哲理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⑤。”意思说对于学问,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能以它为乐而陶醉在其中的人。要让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和思维状态,教师就应该在把握文章思想的基础上,富有感情地教学,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准确地揣摩文章思想内容,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必然能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对学好语文的意义的认识,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激励他们努力学好语文,达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欲罢不能的境界。
三、有益于审美情感的养成,增强爱国激情。
展开全文阅读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语文是美的对象,汉民族语文更是世界上最美的语文。它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事物的意境美、人物的心灵美、题材的实在美,思想上的哲理美,道德上的崇高美等等。对语文的理解──所话和读文,实际是对美的感受的欣赏;对语文的运用──说话和作文,实际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语文的人文教育,就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感、文感的磨练,实现“美感”的积淀,发挥其“美化人”的功能。
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含有感情意向。“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在审美愉悦中,进而激发思想情感,达到语文学习的思想性目的。语文教材是思想传播的载体,而情感 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更是接受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文中思想情感灌注在自己的语言中,消融在思想里,使学者通其情、达其理。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世界观、思想观的教育,培养发展学生情意。这种发挥语文的“移情练意”的效能,就能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激情的目的。
正因为这样,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学生了解人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教学古代作品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作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事件,还应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什么思想情绪推动下创作作品,以及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如教学《大禹治水》、《醉翁亭记》、《桃花源记》,要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深情地去领悟古代优秀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及丰富的哲理。再如在教学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的责任应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如《黄河颂》、《最后一课》、《谈骨气》,情感的引导、激励,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认识;如教《长江之歌》、《白杨礼赞》、《最后一次演讲》等,壮志豪情,是激活民族自信心和不屈精神,教师平板的说教肯定感染不了学生,就要用动情的语流去激励学生感情;如《海燕》、《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以培养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培养学生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胸怀;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慷慨激昂,蹈死不顾的气魄,“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必能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情感激励,也必然会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的养成大有裨益,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将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卢梭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其爱国者。”“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现象,……它既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也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实物形式的精神产品,而是要它向社会提供合乎社会需要的各种规格的人才。所以,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培养人⑥。”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总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二者不可须臾地离开。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利用声情并茂的课堂艺术,让学生“好学”“乐学”,完成教学的固有目的和任务,就得在这个如何更好地让人文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上下番功夫。
注:①(元)郝经:《原子录序》,《陵川集》卷二十九。
②毛诗序。
③《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960年版
第525页。
④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国历代文选》(一卷本)上
海古籍版社1979年版409页
⑤《论语·雍世》
⑥《教育学教程》邵宗杰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86年版)第10页。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教程》 邵宗杰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86年版)
2、《中学语文教育学》于亚中、鱼浦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3、《教育心理学》潘菽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
单 位: 绍兴市树人中学
通讯地址:绍兴市长桥直街38号 绍兴市树人中学
电邮:sxszlnj@163.com
作者邮箱: sxszlnj@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网友来稿)
下一篇:
调控节奏 体现人文——新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