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427  
标签:备课资料
变换视角,分块品析,促学生自悟——教《记承天寺夜游》一得(网友来稿)
武汉市江夏第一初级中学 程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是初三册语文第五单元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段写景名句,作者用短短的18个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这一句是文章的一个美点,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对它品得越深,悟得越透,文中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就越好把握。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景中之妙呢?我的教法是:抓住名句中的亮点,运用比较揣摩法,不断变换视角,分层次反复品读。

      1、去一去,品修辞

      连用两个比喻句,将月光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活灵活现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是该句的第一个亮点。

      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呢?设计时,原想是简单地提问:“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但又觉不妥,似乎有一种“请君入瓮”的感觉,这不是在“引”导学生自悟,而是在“给”学生一个半成品的答案,让学生往“笼子”里面钻。

      后来,我将该句中的“如”字及“盖竹柏影也”有意去掉,让学生与原句比一比,行不行?在反复诵读几遍之后,问题答案自然就明朗了:原句是比喻句,而改后不但没了比喻,而且改变了文意,自然就不行了。这样让学生对字句进行玩味,比较推敲,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2、调一调,品虚实

      将“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有意倒装成“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产生一种虚实错位,亦真亦幻的意境是本句的又一个亮点。

      教学这一亮点时,我先将句子调成正常语序,然后让学生读、品、评。在充分走进画面后,经两相比较,学生明鲜地感受到原文中作者那笔下景色的清淡、目光的转换、如梦初醒的情趣;若换成由实到虚的正常语序,这种感受便荡然无存了。

      3、删一删,品情味

      用“盖……也”,产生一种如梦初醒的情味感,是该句的第三个亮点。

      我教学生领悟时,采用先“删除”后“品读”的办法,让学生来到景中,跟作者一同去醒悟!一同去感叹!充分领略句中的诗情画意。

      4、添一添,品意境

      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点染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是该句的第四个亮点。

      教学时,我采取“添一添”的办法,先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四个短句,“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莹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然后让学生评说这样加句好不好?在“静”与“闹”的碰撞中,学生很快便能把握到原句的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特点。我紧抛一问,如何添一句合适的景?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各种奇妙的句子,纷纷走进课堂,学生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得以夯实。

      以上品景的教学方法,姑且称之为“变角度品句法”。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亮点多”,“信息含量大”的句子时,不妨采用这种变换角度的方法,去分头品析。它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化解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个击破。

      这也应了一句哲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邮箱: chenglulaotu@163.com
标签:备课资料 变换视角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一字击起千层浪——毛泽东苦吟推敲一例(网友来稿)
下一篇:设问还是反问——《沁园春 长沙》教参释疑(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