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195  
标签:教学论文
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也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作者:瑞安十中 尹瑞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媒体纷纷触电,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它必将引发一场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到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现代教育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看法。

多媒体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

    现代媒体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后,使教育、教学超越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的容量,创造出知识、学问来源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运用多媒体动画功能,体味人物内心活动。

    现代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关于黛玉初到贾府饭后漱口的描写,文中仅寥寥几字,学生很难留意到背后的意蕴。在教学时我从录像上剪下这个片断,屏蔽掉背景音乐和声音,以默片的形式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黛玉彼时微妙的动作表情,并试着以第一人称为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活动配一段旁白。学生兴趣盎然,争相发言,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是能够体会到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心理的。教《祝福》时,我在屏幕上同步投出四个画面,概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让学生任选一幅谈自己的看法。高度集中的信息量,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而相对宽松的问题设计给了他们较大的主动权和自由度,学生热情高涨,发言踊跃,其中不乏精辟之语,既加深了对人物悲剧性的理解,又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口质。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多年来人们一直对多媒体声像教学颇有微词,认为其“图解式”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相反它们完全可以融合,而且融合的很好,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学设计。我的看法是“形象的画面+深度问题设计”,生动形象的画面是学生展开深度思考的依托,深度思考依托于画面又超越画面,是对具体画面的抽象概括和二度创造,后者正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运用多媒体声音功能,把握人物性格。

    多媒体计算机在播放录音方面,与普通录音机相比,功能更强大,使用更方便,它具有非线性播放功能。即:它能根据需要,选择性播放某一片断,也能把若干个片断连起来播放。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和宝玉问过黛玉一个同样的问题“黛玉读书没。”而黛玉回答两人的话却截然不同,颇令人回味。

    由于文中这两处回答是分散的,其间相隔大段文字,学生很难注意到其中微妙差别。实际教学时,我把黛玉的两次回答剪辑在一起,形成一个看似完整的声音片断,直观呈现在学生“耳”前,这样两者的对比就显得鲜明充分,学生对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声音不同于文字,它是一种“流”,具有不可逆性,稍不留神就可能漏过关键信息,在这点上它能起到凝聚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有效利用声音的这一特性必能事半功倍,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把陆谦等人密谋害林冲时的一段对话描写制作成录音,让学生注意分辩人物身份,并试着概括对话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学生的感官被充分调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话中富有个性的语言和语气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较之一段简单的文字,效果别之天壤。

    此外恰当的运用声音还能营造特定的氛围,让学生迅速进入教师设定的特定的情境。教《荷塘月色》前,播放一曲淡雅的《莫斯科效外的晚上》,教《祝福》时配一段风雪呼啸的背景音乐均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提高了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文本的功能,灵活醒目地传达关键信息。

多媒体计算机与普通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相比,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它能根据需要按不同顺序展示文字信息,字体多样,色彩丰富,效果奇特,还具有切换功能和删除功能等。教学时,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出信息,并按照不同顺序投影在大屏幕上。对一个被打乱了语序的复杂语段进行排序是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杂乱无序的信息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易出错。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则可以有效地降低问题的复杂性,因为计算机中所有文字的都可以自由拖动,随意摆放,学生完全可以对各种可能的排序方式进行“穷举”,以找到一种最佳方式。这种方式用之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尤其有意思。讲解一篇范文,难免涉及到字斟句酌,以及语句的删改组织问题,通常,我们的做法不外两种,要么在黑板上抄上一段文字,要么学生人手一份,这两种做法的缺陷显而易见,即涉及大段文字的修改或重新组织时,教师无从下手,总不能在黑板上搞“拼图”游戏吧?我曾经这样设想:教师先从一个最简单的词语开始,例如“下雨”,而后由学生将其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天空下起了小雨”,或“细雨飘飘扬扬地飞着”,然后发动所有学生对这些句子或补充或润色或者炼字,最终打造出一个意思完整、语言优美的篇章段落。显然,依靠传统的教具(黑板+粉笔)上这种课是不现实的,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信息量太大,让教师在高强度高频率的反复擦写中上这种课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计算机以其高效灵活信息处理方式显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任何形式的擦写修改,只在片刻之间,更令人欣慰的是教师再不必面对令人讨厌的漫天飞扬的粉笔灰了,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输入能力,即可轻松高效地完成这种作文训练课。

此外,恰当地利用计算机的文字修饰功能,常能达到一些特殊效果。记得有位教师教学《窦娥冤》时,一开始就在屏幕上用粗体、大字号醒目地打出一个红色的“冤”字,先声夺人,既鲜明地点出文章的主题,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展开全文阅读
诚然,多媒体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实际运用中暴露出方方面面的不足,许多方面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但可以肯定,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它必将在将来的语文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时代的语文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世纪,因特网(Internet)的崛起正悄悄地改变我们的文化类型,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使传统的读写文化向丰富的视听文化接轨。如何在浩淼的网海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如何使学生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也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契机。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苍白的思想、空洞的内容、贫乏的词汇等现象感到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学生知识面的狭窄,思想层次偏低成为作文教学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我曾经想过布置一道作文(知识性作文),然后发动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在充分占有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再动笔。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杀鸡用牛刀,哗众取宠。我不这样认为:首先,网络建立的初衷之一就是方便人们学习和研究交流,学生上网查询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国外早已成为平常。其次,网吧遍地开花,网络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昔日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上网是潮流所趋。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兴趣,有哪个学生不喜欢网络呢?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和高科技的代名词,网络早已被今天的学生广泛接受。据不完全统计,网民中学生比例超过30%,而且这个比例还在扩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网络呢?

上网两年多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备课时一旦缺乏哪方面的资料,第一个念头便是上网查询。可能有人认为从书本上照样可以查到这些知识,我的看法是书本毕竟不等于字典,教师手头不一定有自己需要的资料;即使有,也不一定查得到;查到了也可能费时费力;家里不是图书馆。网络上大大小小的搜索引擎提供关键字查询服务,使信息的查询变得异常简单,教《指南录后序》时,我花了不到五分钟时间,搜集了文天祥生平的大部分资料,我做的仅仅是在搜索框中输入“文天祥”三个字。

不少老师对网络有着一种本能的抗拒,撇开技术上的因素不谈,网络到底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师提供哪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是广大教师包括我在内时常思索的一个问题,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信息来源多元化,丰富化。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从六十年代Internet的鼻祖ARPARNET的诞生至今,网络上的主机数已超过5000万,上网人数过亿,无数人不断在上面发布信息,收集信息,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知识海洋,覆盖了哲学、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理、工、农、医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在加速度膨胀。如此庞大的信息库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将拥有一座廉价的超级图书馆。在这里,我们能迅速而准确地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由文字组成,也可能是一些图表数据,甚至一段视频或音频;我们自由进出伦敦帝国图书馆、芝加哥图书馆或者北图,而无需任何手续;检索到一条梦寐以求的信息,这当然令人兴奋,而边上列出的一大推相关信息的超级链接往往把这种检索推向纵深;想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苦于资料匮乏,只好登录搜索引擎,输入“红楼梦”三字,几秒钟后,屏幕上列出数百条红学研究站点的URL及相关信息,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只是点击和保存。不是痴人说梦,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丰富了信息的储存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检索手段。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所用,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教学手段和形式的革新。

今年五月在安徽芜湖召开全国第三届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会,其中两节课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印象。一节语文课利用Internet直接登录到《人民日报》主页,再通过大屏幕投影赫然显示出在北约空袭中殉国的三位记者的大幅黑白照片,其信息量之大这快捷、教学方式之新颖给与会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另一节课是两位美术老师,同时在不同地点、不同班级执教,依靠多媒体和网络的强大支持,达到了两位教师优势的互补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目的。两堂课的成功展示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由其引发的关于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革新的争论更令人瞩目。多年来,老师们习惯于在“一根教鞭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中循规蹈矩,课件制作热兴起后,许多老师勇敢地投身其中,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再次为我们的教学手段的革新的注入了新的活力,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是人们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性工具,反过来,人们在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了自己的语文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无须学习,因为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语文能力的习得。语文学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信息浪潮铺天盖地的今天尤其明显。如前所述,一节语文课直接登录《人民日报》主页,利用主页上丰富醒目快捷的信息进行现场教学,这决非哗众取宠之举。首先,它大大缩短了备课时间,教师再不必一段段摘录各种文字资料,而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之于对材料的组织构思上;其次,主页信息通常图文并茂,甚至提供视频下载,这一信息组织方式是任何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第三,由于学生手头没有任何现成的参考书,屏幕是他们唯一的信息来源,这迫使他们不得不高度注意,以求最大限度地摄取信息。第四,它经典地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是对素质教育最生动地阐释。没有“预习提示”,没有“重难点”,没有段落划分中心概括,也没有“考试须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释放,其思维品质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训练。我们所需要的所理想的不就是这样的教学吗?

今天,虚拟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情境教学。张新强先生在《多媒体CAI与语文教学的前景》(参见19997看第3期《湖南电教》)一文中,曾展示过散文阅读教学的前景:“教学《天山景物记》,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把学生带到数千公里以上的西北边疆,去作‘实地’考察,去看冰山、雪峰、牧场、草原,去观赏旱獭和雪莲,去和当地的牧民交谈,去向作者碧野先生直接求教,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去采购天山的土特产,通过虚拟系统去‘直接’品尝美味的蘑菇和香喷喷的奶茶......"

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有关课文的不同特点,将其制成一个妙趣横生的真人游戏软件。只要愿意,学生便能以一个冒险家的身份进入“角色”,“向沙漠进军”,或者体验“从宜宾到江陵”壮美的三峡风光、亲历一个个动人的传说故事,或者做一回惩恶扬善的萧恩(《打渔杀家》),当一回伸张正义的鲁智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如果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应该练好的“功夫”尚欠火候,就不只是过不了关那么简单,说不定还会被沙暴吞没,被暗礁撞翻,被恶人侮辱。如果其本领在历练中得到了提高,便可以一路“过关斩将”,一雪前番的“耻辱”。情境教学是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以李吉林老师为代表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种种创设情境的方法,然而受到教师本身素质的限制,其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计算机则乎都能轻而易举地实现。

    网络上有许许多多可供学习的资源远,大大小小的新闻组或论坛往往针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或问题作专题讨论,比如西南教育论坛和水木清华,只要订阅了它们的邮件列表,就能定期(免费)收到最新研究成果或讨论进度。我们可以让学校里大大小小的文学、美术、摄影等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参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论坛或订阅一些专题的邮件列表,并定期组织讨论,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在令人窒息的应试教育重压下,我们的学生太需要一点不同的东西了,我由衷地盼望网络能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纯净自由的学习环境,也许兴趣的甘泉能给这些创造泉源日渐干涸的心灵送去最后的滋润。


展开余文
    一些有实力的学校还会在网上设立网校或远程教学网,例如北京五中远程教学网, 其中藏龙卧虎,专家坐堂,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场所,也可以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们充点电。一些实力较强的网校提供在线试卷生成服务,试题随机生成,难度值区分明显,答题后,在线批改给分,网络技术的交互性优势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3、教研方式的更新

    教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们的老师或单枪匹马或两个一组三个一伙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不免有因时空限制而来的局限性,而网络因其高度开放性和互联性为我们的教研模式和教研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分布式开发”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一种全新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个或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个程序员分散于世界各地,在某一观念或制度的支配规范下,齐心协力开发一个软件。这有点象机器零件装配,不同的是他们彼此相隔万里却又近在咫尺。我认为这一模式同样适合于我们的教研,互联网时代不存在地域概念,整个地球不过是座村庄,依靠网络的高度开放性、互联性和信息传递的迅速性,我们完全可以开展异地合作,探讨网络教研新方向。在网络上,信息以电的速度传播和反馈,如果双方同时在线,彼此收发一封邮件的时间理论上仅几秒钟,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跟魏书生可以在一天之内通信成百上千次(假如对方愿意);意味着我可以在一天之内拥有数百个论文指导老师,而且还可以更多;意味着我可以在十分钟内把论文初稿发给所有的老师、同学,并且在十分钟内收到数百条批评或指正意见。这不是天方夜谭,网络创造了奇迹。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交流手段,我们通过电子邮件交换彼此研究进度,我们在聊天室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我们有ICQ,有homepage,甚至实时视频交流。网络令原本素不相识天各一方的人们走在了一起。

学生中上网者不乏其人,我时常收到学生的求助电子邮件,利用电子邮件作为师生交流的补充形式,其特点是快捷方便。有些问题,学生当面不敢(不愿)提,宁愿通过Email传达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他们会把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传给我,或要我为他提供某方面的资料,在他们看来,Email就是如此用的。每逢这个时候,我总有抑制不住地欣喜。网络缩短了师生距离,它使得师生间的交流变得如此轻松随意平等。

我憧憬有朝一日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教师论坛,下设几大版块,著名特级教师或学界泰斗自任版主,任何老师均可以在上面发布各种求助信息或教学心得,一方有“难”,八方相应,然后以这个论坛为中心辐射整个教育界,团结一大批教育精英或专家学者,我想不论是初上讲台的年轻教育工作者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甚至学生都会从这里获益,而施助者和受助者很可能远隔千山万水素昧平生;这,是信息时代赠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慷慨最珍贵的礼物。我确信这一天不会遥远。

   网络将革命性的影响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化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之路,网络为我们的老师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身处教改前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拥抱现代化技术,热爱挑战,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这场改革中去,使现代化技术成为黑板、粉笔一样得心应手的工具。缺乏现代科技素养的教师将越来越不受欢迎,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我们应当以历史的责任感抓住机遇。

尹瑞文 于 2000/7/3

标签:教学论文 插上数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梅花岭记>点拨教学实录
下一篇:关于随笔的一二点思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