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248  
标签:教学论文
阿Q死因探源(网友来稿)
江苏 景向阳

      读过《阿Q正传》的人无一不对阿Q最后的无辜被杀感到震惊,并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慨叹:精神胜利法真是害死人!但我以为,阿Q的死固然是由于光头老把总的诱供,也与他的懵懂无知、喜欢张扬的个性有关,若要说阿Q的死因就是精神胜利法,是缺乏根据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小说中描写阿Q如何被捕的一段文字:

      “……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黑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面的机关枪左近,他才有些清醒了。”

      赵家被抢之时,阿Q是远远地观望过,同时作过观望的还有小D。但小D没有被捕,甚至没有被讯问。或者有人说阿Q先前在城里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警察此次不过是例行追捕逃犯,这个理由也站不住脚,因为从后来的审问来看,关于小偷小摸的行为,只字未提。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次抓捕行动,会发现抓捕行动目标明确,计划周密,准备充分。如果事先没有准确的情报,是难以做到的。那么,城里的把总是如何得知未庄的阿Q与抢案有关连?他的住址又是谁提供的?只能有一个解释:未庄有人出卖了阿Q。

      为什么被出卖的偏偏是阿Q呢?

      一、靠打短工为生的游民身份使阿Q一直被排斥在未庄社会之外。

      在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法社会,人与人之间往往构成一定的依附关系。像在未庄,赵太爷和钱太爷两家财大势大,是未庄的主宰,其他村民则依附于这两家,他们之间也有着程度不同的联系,或姻亲相连,或左右为邻,或世代相交。阿Q大多住在未庄的土谷祠,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他没有姓名,没有家小,甚至没有朋友。阿Q也不是不想融入未庄社会,有一次,阿Q想做赵太爷的本家,说自己姓赵,结果惹恼了赵太爷,给了他一个嘴巴。在未庄,阿Q如同无根的浮萍,虽然他不把王胡、小D等人放在眼里,但实际地位比王胡和小D更为低下,王胡、小D好歹是道地的未庄人;也有别于村外尼姑庵里的尼姑,遇有纷争,小尼姑尚且有老尼姑彼此可以照应。在抢案无法侦破,需要杀一儆百的时候,“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阿Q自然成了最佳人选,而且少了阿Q对于未庄毫无损失,还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人际和道义上的麻烦。再来看阿Q死后未庄的反应,“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可见阿Q在未庄无足轻重的多余人的地位。

      二、阿Q不安分的性格使未庄人感到疑惧。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阿Q无疑是狂傲的,并且注定要为自己的狂傲付出代价。他嘲笑未庄人是不见世面的乡下人,对“文童”和“文童”的爹爹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 “革命”来临之时,又忘乎所以地充当出头之鸟,大嚷“造反”,以至于“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尤其不应该的是,他对未庄的最高统治者赵太爷也表现出大不敬:其一,胡说自己与赵太爷同姓,已使赵太爷蒙羞,更何况还比秀才长三辈;其二,居然敢在赵太爷家里调戏吴妈;其三,从城里回来,都没能优先满足赵太太买一件价廉物美的皮背心的要求,让赵太爷失望气愤至极;其四,“革命”之时,趾高气扬,害得赵太爷也叫一声“老Q”,可谓不知天高地厚,等等不一而足。

      三、流氓阿Q 和小偷阿Q对未庄安全构成现实威胁。

      阿Q对着吴妈的伏地一跪,一声“我和你困觉”,使他从此不仅独不许踏进赵府的门槛,而且连到一般老主顾家打工的机会也彻底丧失了。女人们从此见了阿Q就躲,警惕性颇高的未庄男人们则不约而同地将阿Q挡在了自家的大门之外。阿Q从城里回来,很是风光了几天,但自邹七嫂将赵太爷的关于阿Q的可疑之点传扬出去后,村里人便开始“敬而远之”了,与一个小偷为邻,谁还会再睡安稳觉呢?好色和偷盗之名让阿Q在未庄再也无法立足下去。

      阿Q的游民身份、不安分的性格以及不检点的为人,使他最终成了替罪的羔羊。在抢案发生后,阿Q首先被作为犯罪嫌疑人提供给了当时的警方,在案件难以侦破的时候,继而被警方当作替罪羊押上了祭坛。那么,未庄究竟是谁出卖了阿Q?当然赵太爷父子的嫌疑最大,因为在没有买到阿Q的皮背心的时候,赵秀才就有了驱逐阿Q的建议,赵太爷当时担心结怨,时机不够成熟才作罢。赵家被抢后,赵秀才上城报官,阿Q就是此时被出卖的吧,因为进土谷祠抓阿Q的二十千的赏钱还是赵太爷家出的呢!

      通讯地址: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邮编:226661)

      我的邮箱是hajxy@126.com
标签:教学论文 阿Q死因探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明天不封阳台(网友来稿)(网友来稿)
下一篇:《乡愁四韵》四析(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