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709
标签:
教学论文
诗歌鉴赏中的综合能力(网友来稿)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肖红辉 钟永辉
有人问我:高考“诗歌鉴赏”题一直被学生视为高考的一道难题,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什么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要考,而且年年必考?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不是玩弄文字游戏,有意为难大家吗?
诗歌被称为文学的极品,“文学之上乘”。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不如小说中的形象那样鲜明),的确让师生们普遍感到棘手,可以说,是吃了许多的“苦头”。
我想,“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其价值极大,意义深远。它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考试说明》的明确规定,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诗歌鉴赏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鉴赏诗歌,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以及今后发展深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条件,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的一种基本能力。诗歌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毛泽东诗中“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等,都能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无疑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诗歌赏析”要求学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达自己对诗歌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的看法,目前的高考全国卷、上海卷等均要求考生要用文字来表述,对诗歌赏析的考查已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文字作答的开式来考查。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能把“壶里的汤圆儿”倒出来,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出来;读懂了,弄清楚了,还得写通顺了,且表达准确了,才可能得高分,得满分,与过去的客观试题相比较,这种主观试题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赏诗歌”需要掌握一定的、必要的有关诗歌性质、特点、种类等方面的知识,没有必要鉴赏诗歌的知识,对诗歌根本不了解,或者了解得不深入,就谈不上鉴赏;学习了有关诗歌赏析的一些知识而不会灵活地运用,也是答不对问题、得不到高分的。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里,对所给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色予以正确的判断,或提出自己独特而合理的理解,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
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概括性强,讲求炼字、炼句。要鉴赏诗,就要读诗,要由浅入深地读,要细心地读,反复地读,还要带着点激情去读。要鉴赏,就要深入地体味诗歌深邃的意境,要由表及里分析诗歌间意象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的深刻的涵义。阅读,是鉴赏的基础,没有深入的、研究性的阅读,就根本谈不上鉴赏,没有鉴赏就谈不上答题,答好题。这个认真细致阅读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的过程。
五、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
人的是非观念并非生而有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谁是,谁非,什么是应该褒扬的,什么是应该抨击、摈弃的,学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未必都清楚、明白。他们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不断变化的,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下,金钱论、“读书无用论”常泛滥成灾。让学生多读诗,多鉴赏诗,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和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其效果常常很显著、神奇。
常言道,“知书达理”,一个通情达理、心胸豁达的人,一般没少读哲学方面的书籍,没少读富有哲理的诗歌。“怀古诗”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充满人情味;“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地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诗多表现作者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诗歌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尤其是大气磅礴的豪放派诗歌,能让人胸襟开阔,气量大增,热爱生活,珍分惜秒,有利于身心健康。读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让人更加热爱生活,豁达大度,与世无争。读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信心百倍,高扬生命的风帆,乘风破浪,不断进取。
“读诗使人明理”。诗歌,是文学的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事实上,我们在教诗歌单元时,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学习的积极性特别的高长,这些都充分说明诗歌的艺术魅力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而黯淡下去。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要调整心态,重识“诗歌鉴赏”这个考点,不断培养、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欢迎分期刊用、部分刊用、修改后刊用。电子信箱zyh-6822403@163.com
13882908538
邮编641313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肖红辉 钟永辉
作者邮箱: zyh-6822403@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诗歌鉴赏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相聚如歌(网友来稿)
下一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