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652
标签:
教学论文
争鸣,学习的过程最美(网友来稿)
陈磊
“陈老师,我认为这处注释不完整,可以这样来理解,你看对吗?”学生指着语文书中《诗经·卫风·氓》的注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在人教版《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2004年6月第1版 P5)中,对《氓》一文中“淇则有岸,隰则有畔”是这样注释的:“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教材的注释解释是合理的,但却让人感觉并不很全面。
换个角度来看,这句理解为女主人公自诉自己的苦难生活没有边际,从而表明要与“氓”断绝关系。这样理解,既承接了诗文的第四、五章女主人公自诉生活的辛苦文字,进而发出“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决绝怨恨之言,恰又和下文“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断言情感相一致。
最初备课时我想到了这个问题,但也担心自己的观点是否能站得住脚,于是我进行了一番资料检索。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一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P12)是这样注释的:“这句连上句说,淇尚有岸,隰尚有畔,而其夫却行为放荡,没有拘束”。看得出,人教版教材的注释依据在此。而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荆贵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 下册)(黄河出版社 1997年6月第2版P790)则持不同的观点:“这句是用淇有岸隰有边反喻自己的怨恨没有尽头。”
听到不同的声音,我心中窃喜,正好引导他们来论争这个问题,进而对课文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于是乘机提出要求,自由讨论这个争议性的问题,然后交流发言。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争论很激烈。我要求学生不能停留在争论是非上,而应该是到文本中去找答案。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最后,当学生期待我的答案时,我说,你们不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当你们走进文本与主人公对话之后,你们拿出了自己的理解内容,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语文学习中,对于基础知识,对和错是非常明显的,无须争鸣论辩;而在对文章字句的理解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合情合理,表述清楚即可。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更多的地方并非只是追求唯一的正确的答案,而是需要读者一种合理的诠释。在学习中,争论就在所难免,语文学习的美也就凸显出来了。
争鸣论辩也在我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采。学生质疑、教师激疑,也就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展开了。初始,学生并不接受这种论辩,在他们看来,学习中就是教师在解疑,自己只需要接受就可以了。
通联:江苏省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区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高中部(邮编:215104)
E-MAIL:sz-chenlei@163.com
作者邮箱: sz-chenlei@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争鸣,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课多题,分组作文”浅尝(网友来稿)
下一篇:
话题作文怎样打开思路(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