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阅读:881  
标签:高考范文
2004高考广东、辽宁作文题评析(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

      一道具有现实意义和生活化的好题

      ——广东作文题评析

      2004高考广东作文题以寓言为命题材料。以寓言为命题材料的高考作文并不鲜见。一般说来,用某一门类的材料命题,要间隔一定的年份再出现,哪知今年杀了一个“回马枪”—— 继2003年高考(全国卷)运用寓言材料命题后,广东继续如此这般。

      “语言与沟通”——设置为话题的五个字,“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本身是一种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沟通”是一种行为动作,也即语言的一种功能;“与”字言明是要写二者者间的关系。

      这道作文题的命制,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且是生活化的。因为人类无时无刻不利用语言进行沟通——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全世界,英语已在事实上成为了人类的共同语言,英语之外,还有一门真正叫做“世界语”的语言在推广;另一方面,又有25亿人在学习汉语。在我们中国,人们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不断掀起热潮,外语(特别是英语),已成为高考、考研考博及晋升技术职称的一道铁门槛;另一方面,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进行了几十年,现在已进入了“攻坚”的阶段。在广东省,普遍流行的广东话——也即粤语,是我们国家最为出名的几种方言之一。一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广东人在海外较多,广东话在海外颇有些影响力,一是广东改革开放起步早,步子大,广东人与内地各省份的人沟通多,广东话在全国影响也就大,不少语汇还成了全国的流行语……

      正因为这道作文题的现实性和生活化的特点以及广东的地域特点,作为接受了从小学算起有12年正规的学校教育,且不间断地学习语文课的广东高中毕业生,“语言”及其“沟通”的作用作为考核的具体对象,考生应该是有话可说的。题目提供的寓言材料是译成白话文了的,在题意的理解上,不会存在障碍,“语言与沟通”的话题又明明白白地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和角度,考生在审题时一般不会出现偏差。所以,这道作文题难度是不大的。

      在具体写作时,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角度小一些

      尽管题目已对写作的角度作了限定,但“空间”仍是很大的,为避免空泛,角度宜选得更小一些,在必写“与沟通”的关系的前提下,可从以下的角度写:

      母语与外语;国语与方言;书面语与口头语;白话文与文言文;语言与其他方式(如音乐、美术、舞蹈、旗帜、信号等);语言表达技巧;语言沟通方式的变革,等等。当然,如果材料丰富,驾驭语言能力又强的考生,是可在“语言”的王国里天马行空的。

      二、材料典型一些

      符合“语言与沟通”这个话题要求的材料是很多的,考生可从中选取典型者,使之能有一以当十的作用。比如,靠语言的沟通取得极大成功的,反之,无法沟通造成大碍甚至失败的,等等。既是写语言,事例生动是必不可少的,当事人(他人或自己)或是聪明睿智,左右逢源,或是不善言辞,隔阂难消;或是让人开怀大笑,或是让人击节叹惋……总之,事例要有一定的冲击力,首先要打动阅卷老师。实际上,只要留心一下相声节目,那里面的语言材料就丰富得很,而且都很典型,能有机会读《咬文嚼字》杂志,那上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上乘的材料。获得材料的途径还多得很,何况各个考生都有自己的亲身经历……

      三、写自己熟悉的文体

      在考场上,考生选择文体应果断一些,选择的依据不外乎是题目的要求和自已平时练得多,写起来得心应手的文体。笔者以为,做这道作文题,以写记叙文为好——包括纪实性的文章和小说等,抓住在语言沟通方面的一个核心材料便可成文。当然,要想得高分,还要看构思和本身的语言表达技巧。

      积累比较丰富的考生,在语言的沟通方面感触多者,则不妨写成随笔式的散文。平时文体练得多的考生,写成相声、网上聊天实录、寓言等,可在文体方面出新。

      这道作文题要说有难度的话,如果考生不注意平时的积累,在考场上是难于下笔的,再者,如果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揭示不出本质的东西,文章的深度则达不到要求。

      对2004高考广东高考作文题,批评者甚众,笔者以为,此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话题的领域,应是一道好题;在文体上对诗歌明确地限制,也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附]2004高考广东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 冯妇》改编)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展开全文阅读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 字。⑥不得抄袭。

      老题目需要出新

      ——辽宁作文题评析

      2004高考辽宁作文题沿袭了1999年以来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即:提供一段材料——简要评论材料——提出话题——提出写作要求(或注意事项)。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平凡与自豪”的话题就是要考生明确二者的关系而最终歌赞平凡。正是这样,提供的材料里,母亲为“正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同样“感到自豪”,已初见端倪,在对材料的评论部分,“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更为这道题定下了基调。

      “伟大出自平凡”,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拿破仑的名言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激励了无数的“士兵”奋发向上,争当“将军,但问题的另一面——都去当将军了,谁来当士兵?

      “歌赞平凡”是一个老话题了。远的不说,上世纪50年代的掏粪工人时传祥,60年代“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就是出自“平凡”的英雄,80年代一曲流传大江南北的《小草》,则是对“歌赞平凡”的永恒话题的一个生动的注脚……

      既是老话题了,考生写起来不会感到陌生,但这道题的难点就难在如何在千人万人已经写过的基础上出新。

      时传祥可不可以写?雷锋可不可以写?王进喜可不可以写?焦裕禄可不可以写?孔繁森可不可以写?……当然是都可以写,但是,如果重复他人的写法来写,就不好了,文章读起来会有吃陈饭之感。故这道题在材料上的出新尤显得重要。材料上的出新不外乎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原有的材料,如上面所举的人物,发掘出新的闪光点,或是变换角度来写;二是尽量选取全新的材料——时代感强的为最好,虽有些“过时”,但他人未曾用过的亦可。其实,每一个中学生自身或是身边,鲜活的材料就俯拾即是,“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就看你能否发现它,积累它,在考场上有效地利用它。

      有了新的材料作为基础,进而做到“见解新颖,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争取在发展等级上多得分。

      要写好这道题,在大写“平凡”的同时,须突出“自豪”二字,还须突出一个“与”字,即写出二者间的关系。至于是直抒胸臆,还是含蓄表达,那就要视文体和考生各自的写作风格来定了。另外,考生心里须对“平凡”与“平庸”有所区别,落笔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总的说来,这道作文题虽然“大众化”,但显得有些“平平”,甚至有些陈旧,且主题已经“先行”,如果不是参加高考必须写的话,在平时练习,学生难于产生创作的冲动。

      考纲对考生提出“有创新”的要求,这是必要的,但高考命题又怎样来创新呢?

      [附]2004高考辽宁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记者采访一位名人的母亲时说:“您有这样出色的儿子,一定会感到十分自豪。”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这位母亲的话令人深思。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曲尽其妙 启迪后生

      ——天津作文题评析

      2004高考天津作文题读一遍下来,便可悟出,此题是一道写人才问题的题。“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是客观存在的,对之进行“材与非材”的认定,对“材”的有效利用,则是人为的因素了。之所以同一根雕而结论迥异,一是不同的人需求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审美观不同。

      广义地讲,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材”,从国家主席到一名普通的公务员,普通的工人、农民,从教育部长到一名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学生,从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到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正如天上的星星一样,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能找到他的坐标——当然,要受遗传、教育、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古往今来,在人才问题上,“故事”太多,写作的空间实在太大。就高中生个人来说,从在幼儿园戴小红花到进了小学中学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从担任学习小组长、科代表,到担任学生会主席,乃至从记一个单词,演算一道习题,到胸有成竹地做完高考试题——这当中,“材与非材”的故事也多得很,写作的天地也宽广得很。

      总之,只要有人群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着“材与非材”的观点碰撞,角色竞争;喜怒哀乐则相伴相生。只要稍稍一发掘,材料的金矿就会向你敞开。

      有了材料,要写好这道题,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观”这个核心——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完成这道作文题的过程,也是考生受到启迪的过程。至于写作的角度,一是可以侧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是可以侧重“识才与辨才”。

      天津考生做这道作文题,还碰上了好运——

      2004高考之前的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三个观念,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二是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三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阐述“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时,胡锦涛强调:“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可以说,这次会议为我们国家的人才工作树起了新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召开,各种媒体都作了重点报道。参加2004年高考的天津考生,如果对这次会议有所了解,有所感悟,那会在“人才观”的问题上,来一次“洗脑”,来一次“软件”的“升级”,写“材与非材”的话题,则有了最新的理论依据,以利于高屋见瓴,写出文章的深度。诚然,高考作文并非一定要紧跟形势,并非是简单地图解政治,但观念的更新却又是至关重要的。

      “材与非材”,话题的构成只有四个字,可谓精练至极;一个“非”字,就很值得玩味:“非”有“不是”、“不”、“不对;过错”、“责怪;反对”等多种意思,在“材与非材”里,似每一种意思皆有。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话题改成“材与识材”,意思虽然明确了,但味道也就没有了。“材与非材”既有“识材”的意思,却含而不露,曲尽其妙,岂不美哉!

      [附]2004高考天津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已发表于《招生考试通讯》)

      
标签:高考范文 2004高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标点符号(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致母亲的一封信(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