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2173
标签:
备课资料
读懂暗示手法 理解象征意义——《墙上的斑点》的解读诀窍(网友来稿)
马高山
读《墙上的斑点》,首先必须读懂文中的暗示手法,理解“斑点”的象征意义。有专家说:“伍尔夫的小说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海浪》是以一天的时间变化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象征人生的各个阶段;《到灯塔去》是以物质世界的′窗‵象征观察生活的窗口,以‵灯塔′来象征‵明暗交替′的生活。”[注] 我认为,《墙上的斑点》也是描写对“斑点”的一系列猜测、联想,通过暗示来反映世界大战时期的现实,以斑点象征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憎恨,对安宁和平生活热切向往的感情。
先让我们看看小说中这句话:“据我猜想,大战后它(指克惠特尊卑序列表)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联系这段话的前后,作者是在暗示我们,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大战激烈进行之中,所以有许多森严的规矩束缚着人们,没有平等、没有自由,克惠特尊卑序列表就是其中之一。
大战进行中的人们,日常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呢?“我”与正在谈论艺术品的房客突然间“就一下子分了手”,“像坐火车一样”,“在火车里看见”,“一晃而过”,而且一去就“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战争期间,“私有物品是多么难以控制”,诸如“装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罐子、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全都丢失了,还有一些珠宝,也遗失了。”人们无意中就会忍不住发出“到底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之类的慨叹。可见,几乎所有的普通老百姓都处于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民不聊生的状态之中。
大战进行中的人们,精神状态会受到那些影响呢?“我”看到斑点回忆发现斑点时的炉火就产生了“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的战场的幻觉。火红的炭块——红旗,炉火的跳动——骑士跃上岩壁,这种幻觉是由于两者之间相似点引发的;是作者根据自己在书中看来的古代战争场面描写而产生的;是世界大战渗入到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反映。因为在战争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穿的甚至外出旅行等行动必定受到战争的影响,人们交谈的话题离不开战争,报纸上的新闻和社论全是战争,“牧师”“学者”等知识分子的研究活动和学术理论也必须服务于战争。在战争的阴影下生活的人,看到墙上的斑点马上就产生战场的幻觉是一种不足为奇的心理,这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心理学家称为无意想象)。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会对着斑点遐想:想弄清斑点是什么,却想到我与房客突然间匆匆分手,而且竟是像与坐火车见到的那老太太、年轻人一样的永不再见;由“说不出它(指斑点)到底是什么”而想到“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 “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想到“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这些明明白白都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特有的心理活动吗?
“大自然…… 暗中怂恿我们采取行动以便结束那些容易令人兴奋或痛苦的思想。……不过,我们也不妨注视墙上的斑点,来打断那些不愉快的思想。”“令人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就是指想弄清战争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思想。“战争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虽然是“我”感兴趣的、令人兴奋的问题,但也是永远弄不清、不可能弄清楚的问题。因为现实中克惠特尊卑序列表等森严而繁多的规矩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因为“牧师”“学者”用“巫婆和隐士们的后代”一样行动和“盘问地老鼠或记载星辰的语言”引导战争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所以也是“令人痛苦的思想”。这就是作者亲身感受到的战争对人们思想精神的影响。
有人正在俯身对我说:“我要出去买份报纸。”“不过买报纸也没有什么意思……什么新闻都没有。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这里更清楚而直接地告诉读者,“我”生活在报纸上只有战争消息的日子当中。
“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 “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这里清楚的表明,作者用“蜗牛”来比喻战争,因为它们一样令人厌恶,因为“我”的心中感到,战争像“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一样,不应该让它继续进行下去。这里再一次暗示,斑点象征战争。所以,《墙上的斑点》虽然把时间的交代隐含在主人公的心灵体验之中,也没有交代具体地点,全文始终没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直接描写,但小说反映的现实社会却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作者厌恶、憎恨战争的主旨也已经明确的表达出来了。
[注] 引文见张良村等编《世界文学历程》
作者邮箱: wangjing08092002@yahoo.com.cn
标签:
备课资料
读懂暗示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的空中楼阁(网友来稿)
下一篇:
要让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由《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所想到(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