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387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笨马上《故都的秋》(网友来稿)
笨马

笨马的教学思路(一课时)

一、查预习

槐huai树 椽chuan子 花蕊rui(区别于花蕾lei) 落寞mo 一叶而天下知秋 嘶si叫 (区别于厮打) 穿着zhuo(多音字) 颓tui废

二、散神不散以及借景抒情

1、月亮、云、海、风(叫学生借助这几个意象写一段借景抒情散文)

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

2、以《秋思》作结:

秋的味道和作者个人的气质有关,和地域特征有关(如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还和季节特征有关。

3、本文的形神是什么?

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分析秋色

  天空(蓝绿) 牵牛花(蓝色) 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天(灰色)    

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气氛不错的话还可分析“秋声”  

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内心的主观感受。

三、本文主题是悲秋、颂秋。

1、北京著名的风景知几何?(让学生自己说)

2、作者为何只选取这些?(这里写的故都就是北平,为何题目不用《北平的秋》)

这里提两点:一是个人的气质(略提生平),二是作者当时的心境

四、讨论-------四季的喜好(让学生说最喜欢那一个季节!)

1、春天

2、夏天

3、秋天:秋期,为什么婚期要定于秋天,可见秋天并非是一无是处。

4、冬天

笨马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2、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文章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用“4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3、作者笔下的秋景有什么味道?(悲凉)那为什么如此“悲凉”?

4、作者由“故都之秋”联想到哪些地方的秋景?你对“秋”有何体验?作者由自己对秋的感受联想到古今中外哪些人对秋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关键处设问)

5、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小结文章结构

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2和13自然段,写江南之秋,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并且在结构安排上,一前一后,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1和14自然段也相呼应: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

最后剩下12段比较奇怪,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段是多余的。其实不然,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可见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作者邮箱: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笨马上《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新课标下职校课堂教学学生资源盘活实践的思考(网友来稿)
下一篇:“全球最聪明学生”调查结果出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