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39  
标签:教学论文
散文阅读鉴赏谈片(网友来稿)
李玉山

      一、扫描——感知形象

      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一般是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指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漫步小径—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柔美的“荷塘月色”;读《故都的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来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先从小屋与山的关系的角度写远观中的小屋,然后写小屋生活的自由与惬意;《灯下漫笔》写作者兑换现银这一日常生活小事,引出中国历史和国民性这个沉重的话题。

      二、解剖——品味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读《荷塘月色》,通过对作者所写景物、所忆所想作深入挖掘,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朱自清本人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心境为什么会有由“颇不平静”到暂时的平静再到更不平静的变化。读《故都的秋》,联系郁达夫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就会品出作者对故都北平秋景“清、静、悲凉”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的眷恋和落寞之情,读出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浓重的“主观色彩”。而《我的空中楼阁》中“轻灵而自由”的小屋,“独立而宁静”的环境,都不过是作者心造的幻境,从而寄寓作者对“独立而宁静”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灯下漫笔》则是鲁迅有感于民族的劣根性,对民众的奴性心理深恶痛绝,因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是讲出一番道理,发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的精辟论述。

      三、聚焦——咀嚼精妙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读《荷塘月色》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到了妻,惦着江南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要用“泻”来写月光,用歌声喻荷香好在哪儿等;读《故都的秋》可以琢磨:作者为什么对北平秋天的一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芦花”“潭柘寺钟声”等一带而过,为什么要写中外文人笔下的秋,黄酒白干、鲈鱼大蟹的比喻有何作用等。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揣摩咀嚼还可以借助联想,围绕文章内涵作发散思维,读《我的空中楼阁》,可以联想中国文人的山水田园情结,比较陶潜、王维、李白、欧阳修与李乐薇寄情自然的异同点,品味作者“诗意栖居”生活态度;读《灯下漫笔》如果能联系历史与现实,对鲁迅所言“人的价值”做深入的独立的思考,那么,这样的鉴赏,也可以说是读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

      此文已发表于《希望报》

      作者邮箱:
标签:教学论文 散文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谈谈文言文的阅读(网友来稿)
下一篇:2005届高考总复习压轴题(二):语用题预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