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610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网友来稿)
仙游侨中 林庆丁

[内容提要]高中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职责。本文着重从理清思路、把握文眼及朗读、品味方面论述散文教学中所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思路 文眼 品味

[问题的提出]高中语文新教材和语文读本的使用,改变了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的面目陈旧、文学味不浓的现象,使文学作品比重在教材中超过60%,并且新增加一些名家的散文,如钱钟书、史铁生、史怀泽、冯友兰、李乐薇、汪曾祺、宗白华、韩少华等人的散文,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互联网的开通,为学生开启了新的求知窗户;高考散文阅读题又以达18分的赋分值,吸引了众多学子的眼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理论依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⑴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⑵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⑶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4]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5]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注①)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注:②)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理论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才不会陷入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之中。在课题实验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

例如:2000年高考《长城》,不妨这样把握文章的思路,由现实到历史到现实,采用“总—分—总”结构,抓住语言标志“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对现实的评价:“现在你又敞开胸襟……显得十分开放,十分自信。”又如:2004福建省高考19题,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的命运。从第三段中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的命运”,再从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作书主人的命运……”以及第2段“至于……的文士”,由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至于”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二、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

1、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中的总结句,就容易点出文眼了。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成为“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景抒情。


展开全文阅读
2、文眼往往是在全文的中心段中出现,找出文中的中心段,也容易点出文眼。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中,有的在篇末。如《胡同文化》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后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并进行整合。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二段中心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多少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 。“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同样写出北京人的易满足。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 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全文的意思大致如下: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在完成上述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要点的规律,如勾画关键语句、从具体材料中分析写作意图等等。

(3)抓感情的凝聚点。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作者的感情也正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三)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阅读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首先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浓。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朗读只能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要想深入品味,就须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有的同学会有“读其文,会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极想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有的文章较深,语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如:《灯》中“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的”一句中的“黑暗的海上”“灯光的指引”“永沉海底”的含义颇丰,阅读时就要仔细品读。但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往往会忽视对语言的深层品读。而《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注:③)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审美习惯,人脸上长痣并不雅观,但世人又称女人脸上恰到好处的痣 ,如眉间痣、眉梢痣、嘴角边的痣为‘美人痣’。故作者先用痣来形容小屋。”(注:④)写出小屋的玲珑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丰”,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当我看到学生时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时而抬头凝视若有所思,时而微闭双眼轻轻摇头时,就知道他们已爱上散文那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了。

总而言之,散文的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高中散文“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鉴赏能力。”“文本的阅读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另外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作品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注⑤)

参考文献:

注①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基础》 http://www.nrcce.com/Expert/HEKK/jiangouzhuyi-gexinjichu.htm

注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1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③:(上海/郭晋芳《荷塘月色》词语品味点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0第52页)

注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外文学作品鉴析》第48页 张宏梁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⑤(方智范《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语文建设》2004第7---8期第10页)

《顶尖高考语文》第78—79页,85—8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邮箱: lqd8696@126.com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中散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谈写作素质的培养(网友来稿)
下一篇:关于"互动"教学的一点思考(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