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83  
标签:教学论文
关于"互动"教学的一点思考(网友来稿)
四川省珙县第一高级中学校 陈海明

      曾几何时,“互动”一词频频见诸各种报刊、杂志,加上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强势出击,各种“娱乐”或所谓“益智”类节目的推“波”助“澜”,更深一点讲,抑或是我们这个时代本身就潜藏着一股急功近利、浮躁浅薄的暗流,使得原本就稍显沉闷而饱受非议的中学语文教学一下变得“热闹”、“喧嚣”起来。于是,诸如“孔已己偷光碟被打”的“演绎”让学生“动”了起来;动辄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或三三俩俩,或自由组合进行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甚至让学生在众多听课老师和同学面前大胆表演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没有教人早熟之嫌?)等“创新”之举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课堂上。这一切的一切,到像极了商家的一句促销语,“心动不如行动”。然而这真是我们需要的课堂教学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应该说,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一种被动接受的“容器”,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新的课程改革纲要倡导“互动”教学,目的是确立师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这首先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意味着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参与的热情、创造性的解放。至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实现这一观念,不妨借用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两句名言:“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凡是能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的课堂氛围、教学模式,都是值得肯定的。而那种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让学生人人都“行动”起来的作法,我个人认为,恐怕“作秀”的成分多,“迎合”的成分多。

      有感于此,对于时下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似乎还应该引发我们另一层的思考:所谓“互动”,不应单单着眼于一个“动”字,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或学生的讨论发言甚至“表演”,固然可在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绝不能是课堂的全部,还应该有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如果教师能用自己的幽默、睿智去激发学生的灵性,用自己的激情、投入去挑拨学生的心灵之花,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精神状态,“心有灵犀”,这样的教学境界,虽不见学生有何“行动”,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巨大满足,甚至下课铃响仍“欲罢不能”、“意犹未尽”,这不也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互动”吗?

      作者邮箱: haiming1967@tom.com
标签:教学论文 关于"互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网友来稿)
下一篇:景移情转,融情入景——试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