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755  
标签:备课资料
一个大自然女儿的毁灭——《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浅析 (网友来稿)
山东聊城一中 潘鸿海

      苔丝是大自然之女,具有大地般朴实的本性,社会、家庭、个人等多重因素交织成一种强大的压力,摧毁了她。——社会、家庭织就了悲剧的大网。她的家庭属于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家庭的贫困成为她的悲剧的重要因素。社会把她逼上了绝境。——亚雷时时伸出罪恶之手,“撒旦”蹂躏了自然之花。——克莱也是受害者,他的始恋终弃,摧毁了苔丝的精神和心灵,使她走到了生命的边缘。——苔丝本身的性格造成她美丽的悲剧。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一生优秀作品很多,《德伯家的苔丝》是他代表作品中一部分量颇重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出身贫苦农家,具有大自然纯朴本性的女子苔丝的悲剧一生。她为家庭境遇所迫,外出谋生,为富家子弟诱奸,从此在生活、婚姻等方面接二连三受到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和打击,最后在绝望中走上杀人的道路,被处死,使悲剧达到项峰。

      苔丝的悲剧是凝聚着社会和个人多重的色彩,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成一种强大的压力,摧毁了这位生于自然,具有大地般朴实本性的女儿。小说的副标题称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在作家的眼中,苔丝虽失身又杀人,但这位大地之女是无辜的。她拥有大自然所赐予的美好资质,是那种让人看了还想看的美,她具有草原一样的美好本性、良好品德,她勤劳纯朴、善良无私,能吃苦耐劳,不慕虚荣,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以独有的方式和命运抗争,但社会、家庭、个人等多重因素终使这位纯真的大自然之女慢慢走向了毁灭。

      一、社会、家庭织就了悲剧的大网

      苔丝的悲剧是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她的家庭属于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19世纪末的英国农村,主要是农场主和农村工人两个阶级构成,在这两个阶级之间,有个手工和小商人之类构成的阶层。这一阶层受农场主排挤,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房屋和土地,变得一贫如洗,苔丝的家庭正属于此。

      苔丝在小说中露面时,家庭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她的父亲是个小贩,懒散而又愚昧虚荣。当他从多嘴的特令安牧师那儿听到有关自己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后,竟喝醉了酒,出了洋相。母亲先是挤奶工,后来洗衣,庸俗浅薄,不谙世事。苔丝共姐弟七人,家庭的沉重一开始就给她的命运笼上了阴影。苔丝一离开学校就帮人干活赚钱养家,把家务的担子慢慢移到自己年轻的肩上。苔丝在替父亲赶马车时弄死了家中唯一的宝贝马“王子”,她不惜抛下自尊去认“本家”,到养鸡场做工,才会使她失身于亚雷这个猎艳高手。在她父亲死后,她家的房屋土地租期也就到了,一家人被扫地出门,无处安身,她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为代价当亚雷的情妇,从而换取家人的安顿。这就使她和克莱的重新团聚成为一种彻底的不可能,以致使她达到了绝望的极致。

      在苔丝失身以后,社会所有的贞操观念步步深刻影响着她的生活,最终成为她悲剧的思想根源。人们歧视她,她自己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使她不敢面对自己心爱的人,本深爱着她的克莱也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不能原谅她的过去,而选择了离开,最终使她在失望中委身为亚雷作情妇,从而失去了与悔悟后的克莱重聚的可能,在自己绝望的情况下,她把一切归为亚雷给她带来的失贞,杀了他。

      所以说,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家庭酿就了苔丝的悲剧。

      二、亚雷时时伸出罪恶之手,“撒旦”蹂躏了自然之花。

      亚雷是自称“撒旦”的,是“那幻化作低等动物来诱惑你的家伙(撒旦)”。他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有名的猎艳高手,黑桃皇后和红方皇后都和他有暧昧关系。苔丝到养鸡场做工,他时时寻找时机接近她,尽管苔丝处处回避着他,但在这个风月老手的面前不堪一击。在赶集回来的那一晚,苔丝遭到同伴嘲讽,情急之下跳上了亚雷的马,来到围场——英国顶古老的一片林子里。这时月亮西沉,天特别地黑,大雾弥漫着整个树林,围场被淹没在沉沉黑暗中,亚雷诱奸了苔丝。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从此以后一道深不可测的社会鸿沟就把我们的女主人公的品行人格跟当初那个离开母亲的大门到川特城奇来碰碰运气的姑娘分隔了开来。”苔丝不再是处女了。这是她心灵上不可愈合的伤口,也是她思想上的一个沉重包袱,社会对她充满歧视,对她以后人生有根本的影响。亚雷残酷地玷污了自然之化,把苔丝推上了悲剧之路。

      苔丝的父亲死了,按照规定,房子只传到她父亲一辈,母亲和弟妹们被赶了出来,到处流浪,无处安身,而亚雷又来纠缠她,软硬兼施,她陷入独立无援的地步,为了家人能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苔丝不得不被迫和亚雷在一起,充当他的情妇。事情发展到这里,悲剧有更大发展,苔丝陷入了火炕。原先那个纯洁、美丽的大自然的女儿不存在了,沦为一个得过且过,受人鄙视的少妇。大自然之花在亚雷的践踏下凋谢了。

      三、克莱始恋终弃,摧毁了她的精神和心灵,使她走到了生命的边缘。

      安琪·克莱在苔丝心中是个天使。他博览群书,相信科学,怀疑基督教义,瞧不起等级、财富等差异,具有民主、平等思想,对社会习俗和礼仪明显表示冷淡,是个当时社会中理想化的人物。他崇尚自然的生活和品格,他的理想是将来经营自己的农场为人类服务。他能克服中产阶级身份感和奶场的人打成一片,像理解朋友一样理解他们,能欣赏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他对苔丝的爱具有初恋的纯洁、炽热与真诚,深深地为苔丝的天真、纯朴所倾倒,在他眼里苔丝达到了物质美和精神美的极致,是美好的化身。他说苔丝“真是浑身洋溢着诗意;她就是诗的化身,她过的就是诗的生活——那种生活舞文弄墨的诗人只能在纸上写写罢了”。他对苔丝的爱带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是纯洁的、柏拉图式的、带着田园牧歌的情调。他是持着尊重态度、郑重的婚姻意识和苔丝接近的,在遭到拒绝时很痛苦却总耐心等待,决心是很坚定的。但是,在新婚之夜,苔丝向他讲述了她的过去之后,一向思想开明的克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伤心、失望、苦恼,遭受着严重的精神折磨,甚至半夜跑到苔丝的房间抱起她梦游,走过佛鲁姆河,几乎把两人都淹死,口中念念有词“死了,死了”。他宁愿相信苔丝所说的是假的,一次又一次请苔丝否定所讲的一切,根本听不进苔丝自己是受害者的解释。当他确定这一切都无法挽回时,他选择了逃避,他不能谅解她。有人把克莱的思想归为“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这种说法显然是武断的。在这件事上,克莱也是悲剧角色,他对爱情纯洁美好的追求,虽然对他这个也有过荒唐事的人来说,带有明显的男权意识,但对他这个个体而言,不应该受到过分的指责,他的追求被无情的现实撕破了,他的痛苦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的概念去评判,这是人类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仅从个人而言,克莱是受害者。在这一点上,苔丝是认可的。不然不会有后来追赶克莱,也不会有把自己的妹妹交给克莱。但是,正是这个同样是受害者的人,无情地伤害了苔丝,这使得苔丝的悲剧更具有了悲剧特质。可以说,亚雷的丑行残暴得毁了苔丝的洁白之身,克莱的远离则无情地摧跨了苔丝的纯真之心。他的痛苦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对苔丝的伤害不亚于亚雷对她的伤害,是致命的。


展开全文阅读
      四、苔丝本身的性格造成她美丽的悲剧

      正如纯洁的羔羊容易迷途,易被恶狼吞食一样,苔丝的纯洁善良易受社会龌龊虚伪的摧残;她的无私和自我牺牲精神,给邪恶的势力以机会;而她自身的追求纯洁和坦诚,也使她与幸福失之交臂。老马死后,任劳任怨的苔丝来到养鸡场,这就为被亚雷引诱埋下了隐患。在遭到同伴嘲讽的情况下,她竟跳上了亚雷的马,她的纯洁,她的心灵不设防使她步入了危险,而在天已黑、树林中无其他人的环境中,她没有更深地意识到亚雷这个花花公子的巨大危险。她对亚雷并不是丝毫不了解,但在此时她缺少了更多的防范,这是她纯真的一面,也不能不说是她性格中或者说意识缺少世事认识的一面。在评述苔丝失身一事时,多数人用被亚雷“诱奸”一词,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点在她向克莱坦白自己过去时,同样表现了出来。传统的贞操观念在苔丝心灵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失身之后永远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一遇到这类问题就使她畏缩退让,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她一再拒绝克莱的求爱,正是这种心态在折磨她,使她内心陷入极大的矛盾中。在克莱不能原谅她时,她的自卑感突现明显,不断地解释请求,甚至表示愿意做他的奴隶,只要他愿意跟她生活在一起,甚至愿意为了他的利益跟他去死。她的纯洁、自尊,不会使她施展女性的魅力极力软化他,也不会大吵大闹、死磨硬缠他,但她的这种自尊的背后是自卑和负罪心理在作怪。在亚雷再次纠缠,家境陷入绝境的情况下,虽然她也怀着渺茫的希望等待克莱的宽恕,但她最终在善良本性和牺牲精神的促使下选择了屈服,其实在她内心深处也还有传统观念在作祟。她最后的反抗是激烈的,但促使她复仇的种子仍是亚雷夺去了她的贞节,剥夺了她爱的权利。可见,她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但她在社会面前是弱小的,自身的思想也有脆弱的一面,难以逃出世俗观念的羁绊。但是,无论是失身时少设防之心,对克莱的过分坦诚,还是传统观念对她的束缚,都不能否定她优良的本性,这就决定了她的悲剧是美丽的,悲剧更呈现了她的鲜艳无比,这种美更衬托出社会和世俗的黑暗与邪恶。

      作者认为最好的、最崇高的悲剧是有价值的东西为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毁灭的悲剧。美丽、纯洁的大自然之女毁灭了,是苔丝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人类文明在悲剧中被诘责。

      参考书目:

      1.《苔丝》,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1993年3月版。

      2.《欧洲文学史》,杨周翰、吴达之、赵萝蕤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3.《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杨慧林、张良村、赵秋棉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4.《名作欣赏》2001年第3期《明暗交替 张弛相间》。

      作者邮箱: lcphh@163.com
标签:备课资料 一个大自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从一九九五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及考生考场例文看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网友来稿)
下一篇: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摭谈之二(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