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847  
标签:教师随笔
君特·格拉斯与世纪末诺贝尔文学奖(3)


  ·《铁皮鼓》:一座文学丰碑   

  1958年10月,在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举办的一次作品朗诵会上,31岁的格拉斯当众朗诵《铁皮鼓》第一章《肥大的裙子》,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当场被"四七社"作家授予大奖。第二年,《铁皮鼓》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首次亮相,很快风靡欧洲,成为德国"废墟文学"最耀眼夺目的一颗文学明星。   

  25年内,《铁皮鼓》一共印行了300多万册。1980年,根据《铁皮鼓》改编的同名电影在美国摘取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铁皮鼓》与格拉斯1961年、1963年先后出版的中篇小说《猫与鼠》、长篇小说《狗年月》合称为"但泽三部曲",是20世纪德语文学最伟大的一座丰碑。

  ·敲起《铁皮鼓》 

   ---德作家京特·格拉斯获本届诺贝尔文学奖 

  99年9月30日晚,瑞典文学院宣布:德国作家京特.格拉斯荣获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们评论格拉斯的黑色寓言细致地描写了历史被遗忘的一面。他的第一部小说《铁皮鼓》被认为是在历经十年的寓言和道德的败坏后开创了德国文学的新时代。 

  京特.格拉斯1927年10月16日生于但泽自由市(今波兰格但斯克)。由于他1959年发表的非同寻常的第一本小说《铁皮鼓》,使他成为纳粹时代长大、战后幸存的一代德国人在文学上的代言人。同时,他还是诗人、剧作家、雕刻家和版画家。 

  1956年,格拉斯前往巴黎,写出了首部小说《铁皮鼓》。这部夸张而富于传奇色彩的小说,混用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凭想象随意更改和夸大他个人的经历--波兰和德国在但泽的二元体制、普通家庭的缓慢纳粹化、战争年代的消耗、俄国人的到来、由西德战后"经济奇迹"产生的自鸣得意的气氛。繁乱的景象的基础却是道德上的诚挚。它使他获得了"时代的良心"的称号。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曾获得1979年第5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格拉斯的其他小说均以政治为题材,包括《比目鱼》(1977年),一部自石器时代到现在的两性之间的战争寓言;《在特尔格特的聚会》(1979年),虚构了一个在30年代战争结束时举办的作家聚会的"1647"社的故事;《头脑的产物》,又名《德国人濒临灭绝》(1980年),描写一对年轻夫妇因面临人口爆炸及核战争威胁而为是否生个孩子感到苦恼;《不详之声》(1992年)谈的是德国重新统一后波兰和德国之间令人不安的关系。

 

 

标签:教师随笔 君特·格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君特·格拉斯与世纪末诺贝尔文学奖(4)
下一篇:君特·格拉斯与世纪末诺贝尔文学奖(2)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