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176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竹溪记(苏教版八年级下)(网友来稿)
lqsh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借题发挥,批评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怪现象,赞扬那些不务纷华、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意思。

      2、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精心布局,点明主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绝徼( ) 薪之( ) 芟而去焉( )

      毋( ) 辄( ) 蓊然( )

      深好( ) 绰约( ) 孑孑然( )

      偃蹇( ) 裘马( ) 僮奴( )

      酣嗜( ) 凛然( ) 臭味( )

      2、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大意。

      二、导入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竹的认识,各抒己见。教师引出清代的郑板桥,画竹,写诗赞竹,他写过一首著名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而引入新课。

      作者唐顺之(1507一1560),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学者称“荆川先生”。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他是明中叶重要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著作有《荆川先生文集》。

      作者唐顺之的舅父任光禄在荆溪上修筑园林,园中遍植绿竹,而不种其他树木,本文是作者为园林写的“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质疑,弄清文意。

      明确:

      京师:京城,首都,此指北京。

      侯家:指封侯的显贵人家。

      绝徼:极边远之地。徼,边塞。

      薪之:把它当作柴草。薪,柴草,这里用作动词。之,指竹子。

      或芟而去焉:有时就将它砍去,芟,割除。去,除掉,去掉。焉,表指代,相当于“之”,指竹子。

      又稿以死:例又冻枯而死,稿,通“槁”,枯。

      则人益贵之:那么人们就更珍爱它。贵,动词,重视,珍爱。

      分析:

      文章一提笔就写“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接着两句,写竹子在作者家乡——江南的命运。人们把竹子砍掉当柴草烧。要造园林,总要把竹子“芟而去焉”,说“毋以是占我花石地”,宁可花“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也决不要一竿竹。最后两句写京城人贵竹,不惜数千钱而致一竹,但因为气候关系,往往难以成活,所以愈显得珍贵。听说京城人贵竹,江南人还会到可笑:“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这一段写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京师人与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学习第二、三段。

      1.学生朗读第二、三段。

      2.质疑、弄清文意。

      明确:

      为……所:表被动。

      无以:没有什么。

      使其人:假如那里的人。

      一旦:忽然有一天。

      不胜笑:笑也笑不完。

      语云:常言道。

      去乡:离乡。

      以此言之:如此说来。

      何常之有:“有何常”的倒装。

      分析:

      第二段在上文揭示京师人贵竹江南人贱竹这一现象的基础上,作者深入一步,进行了由此及彼的推理,奇花异石虽为京师人和江南人所贵,但在其产地一定与竹子在江南的命运相似。反之,在奇花异石的家乡“绝徼海外”,或者在其他从来不产竹子的地方,一旦有人看见竹子,又必定比京师的人更加珍爱它。这里把京师人、江南人、绝徼海外人对“奇花石”和“竹”的不同态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并指出三种人对不同物品的不同态度是一种奇特可笑的现象。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三段,作者深入地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面对这种习俗的偏见,作者忍不住发问:“事之好丑,亦何常有之?”这一反诘句,有力地表现了对人才和竹子的不幸命运的愤愤不平,抒发了对世俗偏见的强烈不满之情。

      五、小结

      第一至第三段,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一段),记述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奇怪现象。第二层(第二、三段),作者就贵竹、贱竹现象发议论,指出物之高下贵贱是以物之远近多寡而论的,并进而明世人的好恶无常。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一。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对课文前三段的理解。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四段。

      1.学生朗读第四段。

      2.质疑,弄清大意。

      明确:

      遍植:到处种植。

      他木:其他树木。

      吟啸:吟诗啸歌。

      有力者:有势力的人。

      蓊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分析:

      文章至此,才点出了题目中的竹溪。任光禄虽身处江南,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反而在荆溪之上治园,“遍植以竹”,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并自号曰:“竹溪主人”。里虽寥寥几笔,却刻画了一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象。

      (二)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朗读第五、六段。

      2.质疑,弄清大意。

      明确:

      漫然:漫不经心,随便地。

      无乃:恐怕,含有推测性。

      深好:很深的喜爱。

      以告人:即以之告人。

      可好:值得喜爱。

      妖艳:颜色艳丽。

      孑孑然:孤零零。

      偃蹇孤特:高傲独立不群。偃蹇,高傲。孤特,孤高独立。

      是以:因此。

      斗富:比比谁有钱。

      裘马:常用以形容生活奢华,如“轻裘肥马”。裘,皮衣。

      挺挺:正直的样子。

      凛然:严肃,形容令人敬畏的神态。

      取贵:受重视。

      分析:

      第五段先对第四段任光禄治竹溪园言竹的议论。阐述任光禄植竹意义,先从反面讲,像任光禄这样知竹爱竹的人,自古以来是“绝少”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观点有问题,认为没有石的“奇巧”,没有花的“妖艳绰约”;它“孑孑然”,像高傲独立不群的士人。至此,由任光禄对竹的态度,揭示出他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文章这里的议论,也是间接写竹,借写竹子来赞扬竹溪主人。

      后紧接上文,作者从正面歌颂任光禄的人品:他虽然生长于热闹繁华的环境,却能不迷恋于其中,鄙弃富人所嗜好的纸醉金迷,不迎合巴结别人,孤高独立,这肯定从竹中得到了神韵,作者极其自然地从写人转到写竹。

      第六段,作者一声长叹收束全文。这里明写竹,暗里写人——江南自有爱竹之土。

      (三)理解文章第四至六段内容。

      明确:

      文章第四至六段,赞颂任光禄的知竹爱竹和他的孤高独立的人品。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段),写任光禄治园,遍植以竹,自名竹溪主人,并点出作“记”的由来。

      第二层(第五段),论述任光禄知竹爱竹的根源在于他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第三层(第六段),抒发江南自有爱竹之士的感慨,结束全文。

      三、探究活动

      1、任君贵竹与京师人贵竹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的含义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任君在贱竹之江南竟贵竹,在于知竹,知竹在于他的人格与竹自有某种相通之处;他“深好于竹”,是真爱竹。京师人贵竹,是“以其难致而多稿死”,物以稀为贵罢了,是为了斗富,其实不知竹,非真心爱竹。

      对“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的含义可这样理解:如果人们都能像任君那样知竹,真心爱竹,那么在“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的江南,也就有人贵竹了,而不是“物去乡则益贵”。

      2.你知道还有哪些名人特别喜欢竹?课外搜集名人咏竹的诗句,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郑板桥《竹石》)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代,王维《竹里馆》)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归闲我欲频来此,枕蕈仍教到处随。”(宋代、陆游《新竹》)

      四、积累文言词语

      研究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说说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2.则人益贵之

      3.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明确:

      这些加点的词本不是动词,在句中都活用为动词。

      第1句“薪”是“把……当作柴草”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第2句“贵”是“以……为贵,重视”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第3句“宝”是“把……当作宝贝”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薪”是“看作柴草”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五、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未记竹溪之景物,而是借题发挥,讥笑批评了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的怪现象,赞扬了任光禄君知竹、爱竹和不务纷华、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本文题名为“记”,所记的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光禄任君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没有按一般“记”的格式来记叙事件始末,却是把重点放在议论上,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精心

      局,自然托出了文章的主旨。

      七、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作者邮箱: lqsh92@sohu.com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竹溪记(苏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多一些宽容(苏教版八年级下)(网友来稿)
下一篇: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苏教版八年级下)(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