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20
标签:
教学论文
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
刘秀峰
(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基于语言的功能特性,对结构主义范式化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将语言教学的误区归纳为方法论的偏差,并阐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感性习得为基本原理的功能主义教学观。强调了语言环境以及学生的第一感受和主体表达的重要性,提出了突出意境、融智育与美育为一体的观点,阐明了发展兴趣、拓广学习的时空对培养学生语言功能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功能性
中国学生从幼儿时的呀呀学语直到成年后大学毕业,汉语作为母语其学习和应用可谓不曾间断,但许多学生仍然辞不达意、文理不通、语病百出。高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畏怯感的不乏其例,讷于言辞的不在少数,基本上是把语文视作游离于生活感性的一门学科。传统教学对语法完美性的追求似乎无助于克制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的退化,文章体裁程式化的渲染更是剥夺了不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或视作文为畏途,或搜索枯肠仍内容贫乏。读一些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日记,常觉生趣盎然,其切入点及文体未受范式主义的毒害,反而能自由抒发个性特点,其天真别致跃然纸上。随着年龄的成长,范式被强化了,面对应试教育,师生人人自危,范文示例大行其道。以议论文为例,首段论点,次段论据(辅以素材积累、名言引用),终段结论,虽然写出来众口一词,千篇一律,情感工具化,枯燥乏味之极,但文章八九不离十,及格不论,优良在握。也许我们的确培养了许多合“格”的学生,但文思敏捷、不落俗套、出“格”的很少。所谓的“格”正是被强化的结构主义范式。我们不免感到遗憾:语言的本质原在于表达和交流个体的情感、传递新信息内涵,语言的功能是第一位的,结构是第二位的,结构要体现的是语言的共同规则,是为功能服务的,它的存在是必要的,而它的价值仅是作为信息的的载体而已。从语言的产生、演化及个体的习得规律看,结构是约定俗成、逐步被总结和相对固定下来的,它是从隐含到显化,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但功能始终是目的。语言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如儿童学话,并非从结构规则入手,把语法知识放在首位的;而着重是以学习者信息表达的直接指向为优先,以指导者的纠正引导(使之合乎习惯要求)为辅助的。换言之,是“习而时学之”而非“学而时习之”的,这是较为合理的语言学习规律。如果轻重失据,强化了逻辑的、共性的、作为载体的“格”,而忽略甚至牺牲了感性、个性、作为内涵的“非格”,那是得不偿失的。不但没有反映语言学习重应用、重环境、重功能的意义,而且如若跳出狭隘的语文学习来看,对于学习者的情感发展、独立性、主体性、思想性等素质的形成和增进也是颠倒和有害的。典型的例子如98年高考作文,众多考生不惜以“牺牲”父母婚姻、甚至性命为代价博得同情、骗取高分,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教育结果是什么。当然语言的功能性学习与结构性学习是有着有机联系的,并非是此非彼,水火不相容的。大众化的普通教育,是要培养其愿表达、敢表达、会表达(规则不错)的语言人格及基本能力,能不悖于共通的语言规则来做到“无误表达”进而达到“善表达”,能较好地使用语言,阐明独立个体的观点和意蕴。从事实上看,不少具有鲜明人格的小说家、杂文家、思想家也非文科出身,更非语言学、修辞学等学科的专家。学习者只要能保持独立思考的人格,驾驭语言并非难事,以主体习得为主更为直接可贵,“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是自然能做到的。
结构主义的语言教学观是以“格”为中心的,它提炼、总结、归纳语言规则及概念体系,并传授这些规则和概念,把对这些规则的知识性了解程度作为语文水平的标尺;这样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必然有所偏颇。
功能主义的语言教学观是以“非格”为中心的,它强调语言的功能本质和学习者对语言材料本身的感性接触,从语言运用的需要出发,重视语言的对象性、环境性,着重自然语感的和谐增长,相对淡化了结构体系的传授。
笔者认为:语言学习要重视理性,但语言学习的特点在于其感性经验更为直接,儿童通过模仿性的训练,听、说(包括对话)、阅读多了,也能自觉纠正不合常规的表达习惯及语病,尽管不懂得语法上的基本概念,那些隐含的语法规则要求实际上已通过感性的学习以隐含的方式掌握,那些范式化教育的目的其实是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熏陶和面向情境的表达应用来达到的,这就是所谓语感的形式。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文言也好,白话也罢,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凡有所成,无不得之于语感,而非语法。语言的自然运用本应是生活化和经验化的,就好像学习游泳一样,善游者未必懂得流体力学和生物力学,不懂得有用的分解动作与技巧概念,但它可能游得更自如,甚至更能毫无拘束地游出个人的风格。
不难想象,结构主义的课堂有多么枯燥和呆板乃至催人入睡。让隐含的范式通过隐含的熟悉来学习吧,语法、逻辑、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如果作为专门的学问对象,虽然可以辅助地适度讲一些,但更多的还是留给语言专家去做为好,留出时间、空间、精力做些更重要的吧!那么,功能主义的教学如何引人入胜呢?
一、让学生自主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逐字消文多是老师做的,疑问不是学生提的,是老师自己提出来的,困难是老师解决的,标准答案更是由老师来提供。教师把课文嚼得很细,从文章背景、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按标准套路解剖阐释,嚼得余味全无,再让学生共享“食余”。作文教学,命题和讲解的主角更非教师莫属。学生的尝试权,第一感受(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学生被迫“热情奔放”、“感受美好”。为什么不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尝酸甜苦辣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1)因而其引导只要在“挑逗”学生的动机、兴趣这点上成功了,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100%自己解决困难都不为过。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更重要的是留给任务、给时间,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 “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2)教育不应该向学生强加什么,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应该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展开全文阅读
二、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学习
课外阅读必然是自主的,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无论教师课文讲解如何幽默风趣、回味无穷,像那些典型示范精心雕琢的优秀教案一样,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喂的一点“细粮”,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他们的语言资料和思想仍会近于枯竭,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仍然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不会胸无点墨,并且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他对其他文、理学科理解、掌握的能力、学习效率以及整体素质都会较高。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较宽松的建议。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让学生课外吃点“粗粮”,纯粹的课内“细粮”会导致“营养不良”。“粗粮”不必精心烹制,但也可列出些大致书目,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因此,要求不可太精细,让学生把他的品尝、领悟经由口头、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同学分享,并可展开讨论。重在参与,不刻意求全,不论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实感,更不拘以虚伪形式之俗套。文史哲可熔为一炉,知情意如水乳交融。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表达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教师自己也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比学生先走一步,并给学生列出阅读文献,推荐有代表性的名著、名家乃至时下报刊的精品杂文,当然专家精选的教材课文是可以介绍得多一点,提倡熟读背诵也是必要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记力强的少年儿童早期培养,传统教育证明背诵是一种很有效的、打基础的学习手段。琅琅上口,教具有声韵节奏的上品之作,确能激发情趣,熏陶语感,对文化气质学养的造就有耳闻神会之功.背诵可说是阅读中的一项特别功夫,但应以兴趣为前提.其实,不光是散文和诗赋优秀的杂文乃至应用文体,也可以由自然、贴切、和谐的音韵和美感,只是不那么明显的容易体味到罢了。
三、突出意境
语言的信息是多层面的,好的文学作品,经常能刻画和传递一些含蓄、微妙的信息,烘托气氛,表达深刻的内涵,发人深思。句义、文义的直观内涵是可以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决的,意境的内涵或其他心理信息的传递常意在言外,点到为止,还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相代。“格”的东西,可讲可教。“非格”的意境,只可神会,不可言传。只能凭借语感,感知形象;借助想象,填补空白:深入体验,力求领悟再创造。高中阶段,学生心理趋于成熟,重兴趣,希望独立思考是其特点。由于意境往往体现课文所表达的精髓,本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对象,文思之精髓正是文学的独特魅力之所在,舍此则谈不上“文学性”。侧重结构剖析的教师,往往以提高理性知识的完整性为教学目标,着重于指点或勾勒意境,发挥文彩精妙的教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奋性和投入感,并且能帮助学生在文理通顺的基础上,提高写作的品位和行文的技巧与美感,真正实现文学审美价值,享受轻松活泼的情趣,体现出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美育功能。
四、面向环境并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上文已提出要把语言的功能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功能应用必然是把环境的观点作为第一要素的。现代语言的环境也是现代生活环境。现代生活的多元化、传媒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层面决定了语言环境的丰富性。教师要注意阅读材料选材的多角度;应用文体也要考虑大众化对象的生活、职业实际;此外,引入观点辩论、即兴演讲以及模拟各种现实情境的课堂话剧,例如,学习戏剧,可由学生扮演角色,课堂剧的编写、表演等均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予以点评和鼓励。议论文等的写作更要面向现实生活,命题可定范畴,但不要过于具体,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并锻炼其开展思路和综合材料、组织文字的能力,能有感而发,尽兴而谈,各具个性。
环境的观点在语言中的特性有下述要素:一是语言对象,即必须满足特定情境下对话者的双向偶合,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语言区别等;二是话题范畴,即信息交流的文化背景等;三是感情因素,反映于语气的把握等;四是媒介要求,如书面与口头、严肃与活泼、文体(体裁格式)的区别等。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日新月异并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社会劳动的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学生的主体实践意识、语文教学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包揽100%的教学资源服务,而在于有理智地做好引导性的10%,并把90%的自主学习时空落实给学生,这样才有助于改善高耗低能的现状,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无独有偶。对中国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存在诸如高耗低效,多年教学灌输后尽管语法完美性无懈可击,仍然存在在听、说、读、写应用能力不佳的问题,失去了语言的基本功能应用价值。这些也是源于结构主义教学观的不良后果,相信本文关于功能主义的教学观念也同样适用于外语教学的反思和改进。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6月 ,第108页。
(2)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229页。
作者简介:刘秀峰(1976-),女,浙江龙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高职教育研究。联系电话:0578-2886352;E_mail: lxfzjlq@sina.com 或liu@ruiwen.com。
标签:
教学论文
高职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常见的谦恭词语(网友来稿)
下一篇: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