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489
标签:
教学论文
2004年中考妙题评析——诗词篇(教师中心稿)
作者: 地址:河南南乐一中
妙题一:盐城市二OO四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根据下列各句及出处,完成第4-7题。
① 忽如一夜春风来,
② 海内存知己,
③ 野火烧不尽,
④ 万事俱备,
⑤ 云横秦岭家何在?
⑥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⑦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⑧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⑨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⑩ ,铁马冰河入梦来。
4、 在上面各句的空白处,填写上句或下句。
5、 句④是根据《三国演义》 (战役)”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句⑤出处中的“左迁”是指 。
6、 在上面各句中的,能表现诗人杀敌报国情怀的名句有 、 。
7、 请你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引用上面的某个名句写一段话,60字左右。3分(文笔生动的可另加2分)
答案4、①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天涯若比邻 ③春风吹又生 ④只欠东风 ⑤雪拥蓝关马不前 ⑥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似曾相识燕归来 ⑧射天狼 ⑨春蚕到死丝方尽⑩夜阑卧听风吹雨
5、赤壁之战 贬官 2分 6、⑧⑩ 1分7、略
[妙点评析]这道题设计合理,形式多样,既考背诵能力,又考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还考到了对诗句的运用能力,所以说,这道题按照学生的能力层级设题,从低到高,能充分考查出考生的不同水平。
妙题二:贵阳实验区2004年初中升学考试试卷
13.按要求默写填空:(8分)
(1)依照课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那雪白的蓑毛, 那青色的脚, ,减之一分则嫌短, ,黛之一忽则嫌黑。
(2)依据提示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以精辟的议论,揭示封建政治与人民对立的句子是:
; 。
(3)初三毕业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这时,请你从中国古诗词中任选两句表现离情别意和思想抱负的诗(含词曲)句,作为临别赠言献给他们。
示例: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离情别意)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思想抱负)
临别赠言:第①句 。(离情别意)
第②句 。(思想抱负)
答案:13.(1)增之一分则嫌长 素之一忽则嫌白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离情别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思想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考生可任意作答,符合要求即可)
(13题各小题每空1分,每空中凡错1个字扣0.5分)
[妙点评析]这道题将背诵同运用能力结合在一起,既考背诵的准确性,又考对背诵内容的灵活运用。尤其“运用”一项设题精妙,巧妙地利用赠言的形式考查,能极大的激发考生兴趣,从而顺利完成考题。
妙题三: 太原市二00四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运用积累填空,完成3~7题,并仿照3~7题的形式,在第8题的横线上写一句话。(10分)
3“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眼中的西湖水波荡漾,山色空蒙,如同一位恬静美丽的女子,令人喜爱。 (1分)
4“不要人夸颜色好, 。”王冕笔下的梅花颜色清淡,暗香浮动,使人想到了不慕荣利,清雅脱俗的君子。 (1分)
5“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对酒赏花,菊香盈盈,佳节美景反勾起了她的离愁别绪。 (1分)
6“ , 。”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2分)
7“ ? 。”崔颢登上黄鹤楼,见江雾迷漫,暮霭沉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2分)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分)
答案:3淡妆浓抹总相宜
4只留清气满乾坤
5东篱把酒黄昏后
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7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7题,每空1分,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共7分)
8示例:刘禹锡的陋室草色青葱,环境清幽,作者恬然自适的心情与安贫乐道的情趣跃然纸上。
(点明作者1分,正确理解诗句1分,符合形式要求1分,共3分)
[妙点评析]此题实际上是将背诵同仿写结合起来了,命题思路令人称道。试题的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有利于培养考生的文学素养。这道题的考法值得推广。
展开全文阅读
妙题四:内江加试卷
2.诗圣杜甫有“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的诗句,江西浮梁县的县衙有一幅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在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们要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思想?并写出一句表达这种感情基调的古诗文名言警句或熟语。(4分)
①强调的思想:
②名言警句或熟语:
[妙点评析]此题将背诵同作品的思想内涵结合起来,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能力。题目设计环环相扣,首先你要读懂材料所给诗句、对联的思想内涵,之后你要展开联想,寻找到与此相符的另外一句名言警句或熟语。这一过程考查到考生的分析能力、知识积累水平。
标签:
教学论文
2004年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04年中考妙题评析——名著篇(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2005年中考语文复习指导古诗词鉴赏(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