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3472
标签:
教学论文
活化教材思想创新读写思路——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模式构建(教师中心稿)
太原市东山煤矿中学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以其简洁和谐的构图、淡雅古朴的风格,令每一位热衷于课改的语文教师为之动心,随即,温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记得开学初的第一节课,伴着清晰的油墨芳香,师生同欣赏、共品味,徜徉于书中目录和内容的精彩世界,领略其学习要旨……不知不觉中,学生喜爱语文的心扉打开了。
面对新课程所呈现的新的设计方式、新的编排体系,每一位实验教师都会自问,“我能胜任新课程并借助新课程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总目标吗?”——答案是肯定的。自信的回答源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和对新教材的深入探究。那么,新教材到底“新”在哪里?它和《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契合点又在哪里?
打开《语文课程标准》,重温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得出的认识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语文素养?有的老师这样阐释:“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知识、语文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态度、学习习惯的如何。”还可以这样说,语文素养是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积淀融合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实验教师,理应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定为课改的核心和重要目标。
苏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教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创设了一方天地。首先,全书六个合成单元,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单元主题词富有文采和激情;选文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诵读欣赏利于学生丰富积累;开放性的作文题设计以读导写,利于学生自主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综合实践活动紧扣单元主题,利于学生综其所学,在活动中学方法、得体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实践能力。其次,“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的设计富有创造性,旨在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学习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提高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籍此建立开放的语文教材和教学的新体系。
作为课改实验的教师,又该如何驾驭教材,使教材美的情感、美的理念传到学生的心中,使教学顺利走向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通道?《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教材的开放性设计,为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自主地运用新教材,准确、全面、具体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目标留足了空间。首先,各单元课文多为四篇,形式多样,不规定精读、略读的篇目与比例,也不规定各课的重点和难点,这为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自主地教学留有空间;其次,新教材突出一个“简”字,含量高、弹性大,且多设通道,每个设计、每个单元,甚至许多课文,都可看作是课外语文的辐射点和发散点,这为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留足了空间。
基于以上的理解和认识,笔者就活化教材思想基础上的创新读写思路,作了潜心的钻研和探索,力求构建起一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全新模式。以下,以教材前三单元为例,作具体说明。
一、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实施单元整合基础上的读写结合
本册新教材围绕六个主题,分设了六个单元的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这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这些主题以浓浓的人文气息,紧紧结合学生特点,围绕学生生活,拓展开一个个精彩奇妙的世界,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如何将学生的喜爱之情,通过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过程,真正转化为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惟有把新课标的理念转化为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开展教学的实践,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各单元课文以主题组合的整体性,明确三维目标,使教材体现课标的编写意图转化为师生课堂教学的行为,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以第一单元为例。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目录及单元主题词,确定本单元第一个学习目标为——认识文学的形式及其展示的多姿多彩的魅力,领略其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激发热爱文学、亲近文学的美好愿望。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颤动,激情的流露。由此确定本单元的第二个学习目标为——懂得文学缘于感,写作也要有感而发,努力用心感受生活,并尝试表达。爱文学,就要步入文学之门,亲近文学,并用真情拥抱文学,与文学共融,这就要求实现本单元的第三个学习目标——主动投身“我爱文学”的语文实践活动,读文学、写文学,编写“小小文学手抄报”。根据教学目标和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可灵活调整课文的精读与略读。如巴金的《繁星》,虽是一篇文字浅近、易读易懂的文字,却是作者无数次观察、获得繁星是母亲和朋友的真切体验后,激情创作的文字,正宜于“浅文深教”,启发学生理解在观察中获得感受并恰当表达自身体验的读写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研读海上观星的精彩段落,把握作者观星的角度,抓住关键词,体会其形象逼真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的特点,又可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和研读段落的方法。《古代寓言二则》的第一则《郑人买履》,学生在小学学过,这就大大减小了再学习的难度,也减轻了本课学习的分量。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就可以在复习检测第一则的基础上,采用诵读、自通、比较总结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重点放在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对二则寓言所含道理的异同点比较上,使学生增强文言语感,把握深刻寓意。
展开全文阅读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单元中各课文与其相应的读写听说之间的关联性,联系现实,寻找契机,创设情境,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读写听说彼此相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仍以第一单元为例。《为你打开一扇门》的作者赵丽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文学之门,也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在教师的激情示范下,可尝试让学生敞开心扉作口头交流“自我介绍”。《繁星》的细致观察、逼真描绘,引发了学生对星空的美的遐想,可引导学生调动体验和想象,以“星星知我心”为题,向星空诉说心中的话,或以课文插图为内容,以“菜园上的星空”为题,对静寂的夜空展开想象性描述。当然还可以以“星空”为话题,自由命题写作。学习《冰心诗三首》之《成功的花》,则可从师生谈话入手,从进入中学的成功体验入手,自由畅谈成功的感受,大到走上领奖台获得荣誉,小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鼓励或表扬,都算作成功的体验。交流中自然体会成功背后的努力。建立在交流基础上的学习,自然理解深刻且易记诵。当然,还可引导学生即兴仿句创作,教师可给出示范,如:“成功的小花 / 莫要轻视你的存在 / 一路开下去 / 定然繁华满世界”。第一次的写作指导训练课“有感而发”,更是要在学生谈话交流的方式下,结合体验进行。可让学生充分交流进入初中以来的感受和学习文学、步入文学大门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出作文指导“有感而发”,并拟出多个适于学生发掘生活找素材的写作话题或题目,如“我眼里的中学”、“文学在我心中”或“读《__》(文学名著),我想到了……”。还可以以小诗、小散文、小随笔的形式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二、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落实独特体验基础上的读写积累
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没有体验,就没有认知,就没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果说,阅读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多元性反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并在熏陶感染中引发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显得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有独特的体验。如,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写作”目标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体验是建立在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基础上的独特的心理活动。体验需要积累,积累离不开体验。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体验,需要大量的举一反三地迁移积累,这就需要从大量的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从大量的阅读理解中获得。从直接观察中得来的体验,记下来就是日记、周记、札记等,从大量的阅读中间接感知他人的生活所得来的体验,其积累形式就是摘抄。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为学生拓展视野、积累体验提供了最适宜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带着课上学习获得的体验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拓展生活,则可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事实上,学生的读写积累由于认识不足或方法不当,常常变成流于形式的应付,如,日记成了变相的摘抄,今天动物,明天植物,似乎除了这些,生活再没别的内容;摘抄积累也成了一种无益的应付,要么堆砌一大堆的名言或词语,要么临时急草、疲劳应对。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积累真正有效有用呢?首先,要结合读写积累的成功范例耐心生动地向学生讲解读写积累的重要性,必要时也可以以教师自己的体验作佐证,使学生相信,那些因喜读而摘抄、且用了心思积累起来的内容,定会形成他们的体验,日久必将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且常读常新;还使他们相信,那些再现生活、展示心灵、提升个性的日记,会因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轨迹而显得弥足珍贵。其次,还应该经常以学生中好的摘抄、好的日记作品评,在品评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可以定期举行“好文章大家品”交流会,以促进学生摘抄和日记的行为进一步向良好的态势发展。
三、以教材为辐射点,设计专题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苏教版语文试验教科书从多方面设计了通向课外生活和平行学科的联系点、扩展点,为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创设了条件。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就要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自主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还要善于从语文学习及生活中提炼学生感兴趣的或有教育意义的问题,以教材内容为辐射点、扩展点,创造性地设计并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例如,十三岁的田小菲进入全国高等学府北大的事实,令许多学生惊奇不已,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在激情中学习田小菲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所写的文章——《十三岁的际遇》,会领略到北大师生不凡的精神气质,还会受到作者创造激情的强烈感染。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大,认识这一无数学子所向往的知识殿堂,了解北大在历史上曾有过的先驱作用和特殊历史地位,对学生进行一次立志成才的理想教育,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可布置如下任务:(一)课下收集有关北大的图片与资料介绍,了解历史上的北大;(二)收集著名的北大教授如蔡元培、胡适等对北大历史贡献的资料;(三)收集有关北大的散文、回忆录等,增强对北大精神风貌的理解。在收集、整理、形成感悟的基础上,开展一次“我所认识的北大”或“北大在我心中”主题交流会,让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激情在交流中升华为对北大的美丽憧憬和向往,甚至成为学生心中追求的美好理想。学习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可设计如下专题活动:(一)从本单元课文和相应的《语文读本》文章中找出各地各时令不同的民俗风情,并查找资料或向大人们了解、收集家乡异地的民俗民情,在日记中作生动描述,开展“我所知道的民俗民情”主题交流会;(二)收集古诗文中有关民俗风情的诗词,加以诵读积累,开展“风俗诗诵读会”。当然,还可以借助教辅用书,如学习用书《学用通》,就各单元引出专题学习,并形成风格独特的综合实践活动。相信这些紧扣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好奇探究心理的设计,定会调动起学生主动收集、主动探究、主动积累的积极性,而活动的开展,也一定会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同时,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增强学习语文的能力。
《名著推荐和阅读》是教材为建立开放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设计的,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更是在综合的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落实对名著的整本阅读和体验,真正使学生学会读整本书的方法,并读写结合,于交流中形成丰富的阅读感受,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和教育。
“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实际生活中,学生平时课上课下的交流交往、校内校外的人际沟通,都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日常所处的环境氛围中,发现可供训练的具体的交际场景,并按口语交际的文明得体原则,训练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恰如其分地表达的能力,在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
以上所写仅是我个人在宏观理解新课标理念、把握新教材实施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关通过创新读写思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构想,也是我探索新课程改革方式的一些思路,更是一个实验教师以百倍的热情与信心投身课改洪流的体现。眼下,新课程教改的步伐刚刚迈开,脚下的探求之路正长,它需要每一个热心教改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向更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向迈进。只要我们牢记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将它化作自己敬业行为的理念,那么,三年之后,素质教育的花朵必将结出令人为之欣慰的美丽硕果!
标签:
教学论文
活化教材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新课程体系下,创新语文实践活动之研究(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交流之中学交流——一节口语交际课“小记者采访会”的亲历与感受(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