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796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途径(教师中心稿)
西安东方中学 710043
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三个着眼点和若干具体途径。
关键词:学科教学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的基础是培养文化素质,核心思想是做人,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主要途径是学科教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责无旁贷。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寓素质教育于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文化修养,富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爱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诚挚的爱,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爱心,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爱、欢乐兴奋﹔使学生在爱心中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惊人的进步。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理有阳光。”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里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安徽的一位中学老师,在惩罚学生的时候,让学生用小刀刮自己的脸,直到鲜血淋漓。还有一件更让人触目惊心的事,某地一小学有个小学生偷了同学的东西,老师用尖刀在这位学生的脸上刻了一个“贼”字。诸如此类缺乏爱心得做法,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爱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一定要爱护学生。
其次,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道:“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国古代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因此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新知识,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对生活的新鲜感以及思维的张力,并把这种新鲜感带进课堂,融入讲授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发言、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教师的满堂灌。如,在讲孟子的文章时,有这样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腹,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同学们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后,让大家结合现实谈自己的感受,一个人如要成大器,是否如孟子所说,必须经得起苦难,受得住磨练?有的同学提出“逆境出人才”的观点,并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实例来旁征博引,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教育家海伦凯乐,音乐家贝多芬等。还有的同学提出,在现代社会,“成功是成功之母”,顺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等,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使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现代社会中,采用书面语的比例大约只有10%,采用口语的比例竟高达90%。可以说,口语已成为人类语言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最便捷的工具。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优美的课文,要求必须读得准确流利,能达意,有感情。
2、大胆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课堂即兴演讲,每次每人2─3分钟,当场给每个学生打分,并由学生或教师点评。
4、讲述自己阅读过的、感受最深的文章的内容,或者是成语故事。(要求同学们充分利用阅览室,读书看报,寻找素材,做好准备。每次讲完课文之后,留一会空余时间,让1到2名同学轮流讲述)这种做法,行之有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口语表达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明显的提高。避免了“茶壶里煮饺子──满肚子里有,嘴里倒不出来。”
二、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做人能力
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人学”、“心学”的文学作品,以其可读性和感染性,在点点滴滴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以及做人的能力。它的效果和抽象说教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人性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首先,培养学生的良知。著名的道德学家赛缪尔 斯迈而斯曾经指出“一个人没有良知,他就没有做人的资格,他将做不了任何事情,哪怕他身居高位,名声显赫,也是品行恶劣的人渣”。 良知能使一个人坚定地站立起来,能摆脱自己的激情和控制自己的欲望,使人的行为规范化、合理化,符合他所属的社会或群体的利益。
其次,培养学生的爱心。“爱”能使人美丽,使人愉悦,使生活变得美好﹔爱也能给人力量,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但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有一颗博爱之心的人才能拥有。正如古人所言:“爱人,人恒爱之”。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怀揣一颗“爱心”走上社会,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爱”、社会的“爱”,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实现其人生价值。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三,培养学生学会宽容。宽容是人的一种高尚的品格,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能使人心灵有回旋的余地。宽容的人能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与人成功地合作,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学会宽容,能保持一份好心情,给别人机会同时也给自己创造机会,使自己被社会或群体所接受,使自己拥有发挥专长和能力的舞台。正如古人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崇尚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讲究双赢或者全赢,企求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工作关系,认同家和万事兴,团结力量大。
第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成功做人、成功做事的最有效的保障。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敢于面对生活的烦恼和工作的挫折,才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并以无畏的勇气战胜它。有责任心的人就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就会非常认真和严谨地选择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自己的行为失范﹔就会终其一生追求美好的生活并为理想和事业而奋斗。
第五,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祖先的遗嘱。它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有一颗永不停止的进取心。孟子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安于现状,追求新生活,攀登新目标的精神,是一个人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发掘自己潜能的动力之源。
三、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当代许多教育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完善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首先,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其行动、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非智力品质之一。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成就就是那坚强的意志。”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即使智力条件再好,也是不会有所成就的。
其次,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干劲倍增,也可以使你的生活黯然无光。总之,它对工作、学习可以是一种增力剂,也可以使一种减力剂。这种力量就是人皆有之的情感。黑格尔崇拜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理性主义者,但他并没有忽视情感的作用。他说:“我们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美国百万富翁的创造者拿破仑•希尔在他的《成功学全书》里说道“人类最伟大的领袖,就是那些知道怎样鼓舞他的追随者发挥热忱的人。”看来热情、激情等情感因素在人们认识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教师一定要充分地了解学生,融真情于教学中,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知识的情感点,以生动感人的实例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唤起学生的激情,引起心灵的颤动,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鼓励班内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辩论会,运动会等各项活动。
第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强调了兴趣比知识更加重要。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1、教师深钻教材,深入浅出,了然于心,了然于口,精心设计,善于表达,增强教学吸引力。
2、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从藩篱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地思考参与、发言讨论。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全景式教学,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教学信息化、多元化、形象化等。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位哲学家说过:“要想除掉旷野上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使其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贯穿到言谈举止中。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有多大。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是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尤其是做人能力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寓素质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真正起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的作用。培养出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修订本)》
2、《叶圣陶教育论集》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学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论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