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67  
标签:教学论文
探究,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教师中心稿)


湖北  丹江口市一中  

教育,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作为母语的语文更是充满神秘和动人的色彩,她是学科苑中的花仙子,曾怎样魅惑过亲近她的人,曾怎样引导孩子们徜徉其中,留恋往返。但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随着年岁的增加,年级的增高,我们的学生渐渐远离了她,投入到自然科学的怀抱,那里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当然,也有急功近利的因素)。怎样将学生的兴趣拉会到语文课堂,不妨种种“探究之花”,并将其芬芳播洒在语文的园地上。现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受教于同仁。

一、探究对象

    探究性学习是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自觉或不自觉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教育担负着培育人的重任,新课标特别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可让其受用终身,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制于陈腐的教育思想而裹足不前,比如,现实中存在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价地,应试教育却稳扎稳打的现象。为了小考,为了中考,为了高考,老师将精力用在“刀刃”上,在这种营养单一的土壤上是难以盛开“探究之花”的。小学、中学的义务教育尚能轰轰烈烈地探究一回,当然,这种探究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置的。其实,探究无处不在,据报载,某市一所幼儿园重视培养幼儿的研究意识,那里的孩子成为最小的“研究生”。

    真正作到研究探讨性学习,应依赖于一个人的思想阅历、知识积累和去伪存真的能力,,如朱熹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低幼年级的探究性学习有它自身的特点,故不作多论。学生心智的成熟在中学的中、高年级,初三和高三有着应试的压力,相对来说,高一、高二就成了最佳的“土壤”,让“探究之花”在那里茁壮成长,迎风怒放吧!

二、探究的内容和方法

    中学语文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现实生活为基本对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潜心研究,并达到学生自由质疑,合力释疑,充分达到尝试自主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目标重在改变学习方式,由过去的“等待---记忆---独立”转变为“主动---探究---合作”,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探求者,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新、潜能的充分实现放在第一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探究之花”的呵护者,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选择好探究的内容,其次得设计好探究的课题,同时还要组织好探究的活动,最后还得评定探讨的结果。现以高一教材为例略谈一下探究性教学的设置。

(一)单篇深究式。对于讲读课文采取精讲和深究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精讲是引导、点拨,学生的深究是在占有文本(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认知能力,探讨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达到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是独立自主学习的体现。如学习《〈呐喊〉自序》一文时,学生易于理解文中作者的自述经历,但对鲁迅的思想变化却易于停留在概念化上,这种空泛既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又不能深入理解课文,若能设计几个精当的问题,激活其兴奋点和参与意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关于文本的梳理可提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鲁迅的梦”(洋务图变梦、学医维新梦、论文救民梦),关于鲁迅的思想可布置两个探究题:(1)如何理解鲁迅的荒原感。(2)鲁迅呐喊的缘由。探讨这些问题亦即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尊重文本借助文中重点语句并辅之以相关的资料来透视鲁迅的内心。教经典名篇《荷塘月色》时,我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参考,以“走进荷塘,走近佩弦”为专题,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链接,如美文美读、语言品味等,但重点探讨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作者其内心情绪的复杂性和该文主题的多义性。在进行《祝福》教学时,学生只完成两件事,一是给祥林嫂写个《人物小传》,二是研究小说的题目“祝福”的内涵,《人物小传》让学生反复阅读作品训练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人物分析能力;研究文题就是对课文的深层分析,牵一而动全身。凡是深究的课文必须反复阅读课文而又拥有相关的背景资料,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去探究,那样就华而不实,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了。

(二)单元整合式。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就重视单元教学的特点,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的问题。如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读通背,然后以鉴赏诗歌的方法为突破口,从诗歌的意象、思想感情、内在节奏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涵泳,从而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以意象见长的诗歌(《长沙》、《错误》、《我愿意是急流》)放在一起比较探究;主题近似的如《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可进行比较鉴赏;艺术技巧尤为突出的如《死水》《错误》《再别康桥》可放在一块等。学生在探究后有一种创作的冲动,他们尝试着借助意象,利用象征等表现技法来抒写胸臆,表现生活。学生在体验玩味中,感受其带来的精神愉悦。再如第四单元安排的是序言,在单元总结时,教师可再补充一些跋序一类的文章,让学生分析比较序文的特点,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即序跋之文既无定法,又有法可循,在为文的章法上给予学生有益的启示。

(三)拓展延伸式,这种方式表现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延伸。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要作好以课文为范例,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高一(上)五、六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如若按常规教学可能就重在字字句句篇篇上教学,局限于课文,遇到陌生的文言阅读段,初入高中的学生依然会茫然。不妨补充相应的阅读内容,由课文中的文言字法、句法特点去理解课外读物,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典》),自行组织合作探究小组,自学一定数目的文言文,将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及时汇总并释疑。这种没有注释、没有老师的串讲、没有辅助性资料的自主性阅读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老师要控制好内容的难度,分配好研究的内容,可包“篇”到组(探究小组),包“段”到人,体现了独立和合作的精神。其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鉴赏评价,学了第五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后鉴赏其语言艺术,评说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六单元的先秦诸子散文延伸学习了《论语》的其他章节,研究探讨孔子思想对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治理国家有何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四)以点带面式。新教材配套的阅读材料《读本》给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好更多的资源,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资源。如第三单元的演说辞都带有论说文的特点,是演说者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思想性和论辩性都很强,阅读这类文章,往往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我的呼吁》史怀哲强烈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爱护并促进生命,反对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发展的暴力和战争。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作者用火一样的热情,诗一般的语言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述了他非暴力主义的思想以及他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与憧憬。学习这样的文章,就要打通书本和生活的界线,联系现实,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由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带动课外资料的查找和阅读,由点及面,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专项阅读---《永远的马丁.路德金》(见《读本》),然后进行研究性探讨。首先让他们确立论题,将论题相同或相近的同学归为一组,分工合作,最后提交论文。论文中有涉及美国文化的,有认为作者的非暴力思想值得商榷的,有礼赞演讲者的情操美,有痛斥野心家、霸权主义者的暴虐。他们写下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一位乞盼祥和者的心愿〉〈歧视---跨不过的鸿沟〉〈永远的呼吁〉等。进而,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对人世的终极关怀。

(五)甄别纠错式。加拿大教育人士迈克富兰说:“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的出现,你就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成功。”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浓,其中就有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是母语课,工具课,缺少质疑点,故探究也就无从谈起。其实,探究无处不在,大大小小,不一而足。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大包大揽,包办代替了。老师总是扮演着先知先觉的角色,学生哪有疑可问?有些问题,就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完成。比如扫清阅读前的文字障碍的工作,为了省时高效,可利用探究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通过查找,学生对自己误读误写的字音字形予以纠正,如“气氛”“氛围”中的“氛”,当时全班无一例外地读第四声,自行查找后才知只有第一声的读音。有时教给学生一点训诂的方法,让他们自己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像“既”和“即”的形和语义的联系,“顾”有回头看的意思,“页”与“头”有关,这种形训利于学生的字形写正确。辨别纠错式探究易让学生品尝到发现的快乐。探究问题有些是老师设计的,有些需要学生自己提出来。例如,学生在自读《秋水》一课时,对“秋”的理解不同于课文注释,认为书本上注释“秋水”即“秋天的洪水”不合自然规律,是否有他讲。我让他们再在本单元找找有无类似的疑问,发现在《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暮春既至”中的“春”与之相似,然后介绍一点古代历法的知识,才明白文中的“春”“秋”不同于现在的春秋。随着自主学习探究的不断展开,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要学”的愿望增强,不畏书、不畏上、不迷信权威的学习品质愈发明显。学生有时提出课文中出错的句子,如①〈名人传〉中的一句:“经过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后,这位胜利的普罗曼德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加点处均有问题)②“向全国高等院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语义交叉,可将“广大”改为“其他”)③“ 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国情,要有坚韧不拔的充分思想准备,取得成绩时不盲目乐观,遇到困难时不气馁悲观。”(此句见〈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坚韧不拔”应是“坚忍不拔”,“坚忍不拔”不能作“思想准备”的定语,可删去。)④ 〈呐喊〉自序一文中的“喝采”应为“喝彩”等。

三、结    语 

     教育,实际上是人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促使教育工作者思考自己的职业使命,“语文误尽苍生”犹在耳旁回响,新的教育方法大论辩常见诸报端,语文已到了穷途末路?我们何以不能气定神闲,是自己乱了阵脚,是自己不能解放思想,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长期的师者本位意识,让我们处在学生之上,课堂上的滔滔不绝是权威是尊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博学多才”的炫耀。我们的学生是压抑的,我们的教室是沉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俯下身来听听他们的声音,为什么我们不能搭建一个师生对话的平台,营造一个开放、有序的教学氛围。我们该把说话权、阅读权归还学生,还学生的独立的思维。新教材特别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并与他人交流和研讨,共同探究语文学习问题,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体现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但我们要注意几点,一是探究活动不是篇篇探究,节节探究,不是一种模式的探究,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深可浅,即可以是大专题,也可以是课堂上一个小问题,可以课外完成时段较长,也可可内几分钟。可深入探讨,也可点到为止。其二,老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注意调控探究活动。其三,不能重“师”探究,而轻“生”探究,但若遇到专业性强的较为艰深的内容时需老师的点拨,否则会耗时低效,俗话说“不点不亮”嘛。其四,探究切不可走过场,流于形式,要真抓实干。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发展,施瓦布说“探究学习是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同时,高中生要为大学和进入社会独立性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未来的需要对高中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也提供了客观要求。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也强调“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让我们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探究,让我们看到语文的生机,衷心祝愿“探究之华”常开不败!

2005年1月17日

标签:教学论文 探究,是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插图商兑(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