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616  
标签:教师随笔
有多少名著没有被颠覆?(转)(网友来稿)
童华池转

作者:赵亦冬

名著的命运是不用担心的,令人担心的是大规模的颠覆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庸俗的泛娱乐化倾向

  “大话”“歪说”“水煮”名著

  近来,文坛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对名著的颠覆了。时至今日,颠覆运动已经历了“大话”、“歪说”、“水煮”三大战役。《大话西游》、《悟空传》、《春光灿烂猪八戒》、《沙僧日记》等,以无厘头的搞笑方式,把《西游记》“大话”了一把;《漫画歪说西游记》、《漫画歪说红楼梦》、《漫画歪说三国志》、《漫画歪说水浒传》又把四大名著“歪评”了一番;以《水煮三国》为代表的“水煮名著”系列也在经营管理类图书中一路飚升,占据畅销书榜首。而诸葛亮、刘备、唐僧、孙悟空、宋江、林冲、贾宝玉、林黛玉等则相继在《麻辣三国》、《烧烤三国》、《唐僧的马》、《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商道红楼》中改头换面、谈经论道、指点人生。

  不仅如此。孔乙己偷东西是为资源共享,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促销女郎,少年闰土摇身变成“古惑仔”……30余篇中小学经典语文教学篇目的颠覆版在一本酷炫的《Q版语文》书中集体亮相。根据《西厢记》改编的《西厢奇缘》中,莺莺小姐居然和张生、皇上玩起了“三角恋”。而今年最新出炉的《金瓶梅前传》也将人物故事作了重新整合:武大郎成了身家千万的暴发户,对寄人篱下的小保姆潘金莲一见钟情,致使小保姆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小学徒西门庆的纯真爱情受到严峻考验。片中的武松竟是作风严谨的警察。

  以颠覆名著为显著特征的后现代文学及后现代艺术,集亵渎、戏谑、调侃之大成,对古典文学千般欺凌万般蹂躏,并以此为时尚,这种颠覆之风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且愈演愈烈,成为当今文坛最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颠覆版”解构了什么?

  后现代文学以解构主义为精神支撑,那么,“颠覆版”到底解构了什么呢?

  从解构主义的实质看,它是对文本结构的破坏和分解,它要解构的是社会模式和大众传媒中有关地位等的流行套路,而它的目标就是对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予以否定和批判,给以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不否认继承了解构主义衣钵的“颠覆版”有某些积极的历史意义。比如,它们对虚假、伪善的揭露,对人物和事物有新的认识角度,增加了趣味性和幽默感。但不容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颠覆版”只是哗众取宠的胡闹,没有任何思想意义。他们所要的结果不过是礼崩乐坏的痛快和剿灭权威的快感,谈不上什么建树,更不会创立自己的体系。至于那些将金陵12钗弄成裸体画,或是将历史流传的感人爱情变成恶俗的多角恋的做法,更是下流低级。这样的颠覆,解构的只是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传统文化精华。

  欢迎学者为名著“解毒”

  无可否认,一切名著都不是十全十美,中国的古典名著更是包含着许多封建糟粕。历史上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一直有诲淫、诲玄、诲盗、诲诈的指责。以严肃的态度对名著进行批判,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才是当今文化界应该做的事情。令人欣喜的是,在一派“颠覆”的叫嚷中,我们听到了两位学者的声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泰和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新宇在去年合作出版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副标题:“为中国文学经典解毒”)。

  王学泰认为,“三国气”、“水浒气”是弥漫于中国社会几百年的游民气,它负载着强烈的游民意识,散播着与法制社会、公民社会的不和谐音,可以说《水浒传》在历史上起的作用负面大于正面。

  李新宇则认为像《三国演义》中所宣扬的那些东西,如果继续用以塑造国人的精神,就会与人类健康文明格格不入。比如,那个刘安见“皇叔”来了,就杀掉老婆给刘备吃,他的确很“忠”,也很“义”,却不把老婆当人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再如,根据《三国演义》的传统见解,能杀人就是英雄,越残暴就越是英雄。长期在这样一种审美价值观念的影响之下,人们就会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把残暴当勇敢,把恶魔当英雄。

  二位学者都热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对文学遗产“价值重估”的事业,渴望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各类经典进行系统评估,并以严肃的态度身体力行,这样的勇气和见识才是当今文坛真正需要的。

  警惕虚无主义和泛娱乐化倾向

  有人认为,无须对颠覆名著大动肝火。历史上,《红楼梦》、《水浒传》多年被列入“禁书”、“反书”,最后还是流传了下来,还成了经典。几部“水煮”又能怎样?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几本水煮又何妨?”而且,不要低估了年轻人的辨别能力和欣赏水平。他们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才选择“水煮”之类的读物,主要是出于娱乐放松的需要,什么样的书有价值,他们是会做出正确选择的。

  其实,名著的命运是不用担心的,这一点,历史可以作担保。令人担心的是大规模的颠覆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庸俗的泛娱乐化倾向。“文革”的影响和商业化的侵袭,造就的是无信仰的一代,反映在文化上便是对权威、传统的抵制和戏弄,无厘头的搞笑最终将会让人在嘻嘻哈哈中获得精神的毁灭。

来源:《工人日报》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转)

作者邮箱: thc88@126.com
标签:教师随笔 有多少名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个性化阅读中情感趋向与选择阅读文体的调查及思考(网友来稿)
下一篇:趣谈成语“乱七八糟”(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