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92
标签:
教学论文
高考语文安全问题王晓林(网友来稿)
北京 王晓林 雷铁华
【内容摘要】中国的高考是目前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考试,2005年将有800万人参加。04年高考有15套试题,05年还会有更多的试题出现。随着高考试题的多元化,安全问题就越来越突出,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威胁。
前些年,当过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王蒙先生也有过尴尬:他做过几次中学语文试卷,结果成绩都不理想,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是60分,剩下的则是不及格。因而他不得不发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改革不行了,中学的语文试卷连我也做不出”的呼吁。无独有偶,知名作家王周生、叶辛等看了上海1998年高考的作文卷后说:“这道题目我们也写不出。”这是知名作家们对中学语文考试题的感受。大学教授们又是如何评价的?《中国青年报》1999年4月26日提供的一则相关报道便能窥其一斑。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面对着这份试卷(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读考卷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说:“一直听说高考语文试题‘难’,但在读完1998年语文试题后,对它的‘难’还是大吃一惊。我想我要是在1998年参加高考,语文肯定是不会及格的。”难道王蒙和教授们的语文学得不好吗?不是!而是高考语文考试题安全出了问题。
我们常常注意到消防、交通等安全问题,安全隐患,可能带来事故甚至灾难。那么,高考语文有没有安全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消防、交通等是人的一种行为,那么“高考语文”也是人的一种行为,也同样存在安全问题。所不同的是消防、交通安全问题的危害、损失明显于高考语文。
近年来,试题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危及到国家语言文字的安全,误导语文学习甚至有害学生考试的正常发挥。2004年以前,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基本是3套题(全国题、上海题和北京题),2004年命题放开,许多省市也单独命题,全国就有15套题。2004年全国卷1(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考卷),题目和答案就有17处问题:文字方面的疏忽3处;标点失误5处;表述不准确4处;设题答案不严密4处;自相矛盾1题。2005年高考试题将还会增多。这种考题的多元化,标准的失衡,安全问题就尤为突出,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否则,泛滥成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笔者认为高考语文的安全问题,包括考题的形式和内容是否有利于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否有利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是否有利于考生正常有效的学习语文以及考试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等。其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地方特色冲撞传统文化
随着命题的开放,区域性的考试命题,都想在具体的试题当中体现出地方的特点。先看题例:
例1:2004年(北京考卷)24.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4分)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 擦个边儿,多有分寸!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者所给参考答案〗略。
【指要】本题是原本想考查学生的观察、感悟及语言表达能力,应该说命题者的初衷是不错的,但是有两点值得考虑:一是北京的考生不全是地道的北京人,国际大都市的人口来自五湖四海,这部分考生可能写不出来,是否有失公允?何况4分题,对考生是多么重要啊!二是“北京口语”有多大的使用范围和价值,需要学生去学习、借鉴和运用。固然方言不可能灭亡,但是也不可要高中学生去研究、发扬光大,那是专家们的事情,学生要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高中语文第三册附录,人教版试验修订·必修)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使用方言:(一)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确需使用的;(二)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三)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四)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
作为语文规范性的高考有必要去“考”方言吗?如果是教学的需要是可以的,因为符合第(四)条的精神。例如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很高,拖的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郁达夫在这里就是借助于方言,从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很好地表现了故都的秋味。我们可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但是,决不会让学生去模仿写作甚至去考试!它毕竟是方言,所以作者还是做了必要的解释,以免误解。
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报“春联”节目就非常受欢迎。据说这体现地方特色18副春联由10多位专家撰写并且修改了500次。我们的高考语文命题者有责任、有义务使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展现于世界,发扬光大。
漏洞百出冲撞学者风范
一份高考试题竟然有17处问题(见附录),令人费解。
高考命题工作应该是科学、严密和有序的。命题人员的选拔、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审题、交接试题、校对试题、保密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说别的,就说“正文校对”其中部分内容就应该有:命题组成员分头自校两遍,命题组集体唱校三遍,由一人唱原稿,一人对阅排印稿,其他人员分头监督,先顺唱两遍,再逆唱一遍;分头作答一遍,并将所作答案与评分标准对照;学科命题组校对后交领导组审查,确认无误后,由学科组负责人在终校稿各页上签字付印。既然如此严密,试题怎么还有明显的错误呢?请看例题:
例2:2004年全国卷之一(山东 山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考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梦魇 春风和煦 不可或缺 有志者事竞成
B.置喙 如日中天 轻歌曼舞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忤逆 毛骨耸然 拭目以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什物 荆棘丛生 天随人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展开全文阅读
〖命题者所给参考答案〗B。
【指要】答案有二个,D项也可以为答案。因为“天随人愿”是没有错误的,不一定非要写成“天遂人愿”。还可以说“天从人愿”(“从”是约定俗成的写法)。 “天随人愿”这个成语可以从《汉大成语大词典》中找到,其784页是这样解释的:上天顺从人的意愿,形容事态恰如所望。举例1:元严忠济《天净沙》曲,“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举例2:《醒世恒言。李岍公穷邸遇侠客》:“等候数日,未得其人。且喜天随人愿,今日遇见秀才恁般魁伟相貌,一定智勇兼备。”
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课文《窦娥冤》中也有“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的唱词。而查许多大词典都找不到“天遂人愿”的影子。“遂”是满足,完成的意思;“随”是顺从,依从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成语不成语,也应该说“天随人愿”、“天遂人愿”两个都行。所以,此题答案不唯一。
例3:2004年(湖北卷)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命题者所给参考答案〗B。
【指要】这里有一个问题:“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能不能算作“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内容?笔者以为,这一内容主要是反映魏元忠刚正不阿,执法严明。从节选的内容及有关历史来看,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的斗争不属于私人争斗,而是魏元忠要维护朝纲,阻止张昌期出任雍州长史也与此有关;而在此之前“杖杀”张易之家奴的行为,直接与“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有关。下文宋景劝阻张说诬证魏元忠时所说的话也可以表明这一点。从一般情理来看,魏元忠惩办恶人,也不能理解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相互斗争。民间戏曲有包拯处决驸马陈世美的故事,没有人把它理解为包拯与皇帝的斗争;现实生活中惩办违法犯罪分子,也没有人把他理解为主审法官与罪犯家属的斗争。为什么魏元忠惩办张易之的家奴,就是“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的“相互斗争”呢?从试卷中相关试题的设置来看,第14题的A选项是这样表述的:
“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
这是命题人设置的一个正确选项。按照这个选项的内容,魏元忠“杖杀”张易之家奴,也只是引起双方“互相斗争”的一个原因,而不是过程,更不是结果。对于有经验的考生来说,他们会把概括理解文段内容的各个选项作为自己理解文意的一把钥匙,而本题提供的这把“钥匙”,却与第13题的设计相矛盾。所以此题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可供选择。
高考,特别是高考语文的用语,应该根据20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使用通用语言文字,以利于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建设。否则,就会危及国家语言文字的安全。
创新空间冲撞效度信度
2003年全国高考出了一道仿写题,受到好评,认为此题是全卷最出彩的的一道题。请看例题:
例4:2003年全国题:25.仿照示例,改写下面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6分)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者所给参考答案〗略。(笔者提供答案参考)
A.(1)(教学楼内)除了求知什么也不带来,除了诚实什么也不张扬。
(2)(图书馆里)除了知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珍惜什么也别留下。
【指要】此仿写与以往的仿写题比较,有继承又发展,考生熟悉而又亲切。这是因为此题它特别要求亲切友善、生动不失原意,题目具有语法常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特点,同时还与实际有联系。
可是,2004年就变脸了,考生就不知所措。请看例题:
例5:2004年(山东卷)23.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4分)
〖参考答案〗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 “知音”才更知心----请讲普通话;普通话---标准音,让华夏儿女更“知心”;普通话使自己和别人都受益;普通话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指要】和2003年仿写题比较,此题缺少了“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乱扔垃圾。”和“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也就是说考生失去了仿写的“仿”,因为他们毕竟是学生而不是广告策划者,考试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对普通话的定义、认识偏激,盲目模仿某些广告语,闹出了许多笑话。下面是阅卷老师从答卷中收集的例句:
有说普通话是只好猫“ 不管黑猫白猫,会说普通话的猫就是好猫!”有说普通话是只公鸡:“普通话,语言中的战斗鸡”;有说普通话是过硬的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普通话!”有说普通话是宇航员语言:“普通话——国家宇航员指定语言”有说普通话是农家小院:“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普通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有说普通话是跨洋语言“收台湾,跑日本,窜美国,得讲普通话!”有说普通话是世界语言而且威力无比:“出门儿要讲普通话!地球人都知道。”“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普通话是仙界的语言:“悟空你要说普通话,要不然观音姐姐会怪你的!”
但是,也有人说普通话是一般人的语言:“做普通人,讲普通话。”说它既能美容又具有保健作用:“普通话,自从有了你,世界变得好美丽。”“说了普通话,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
有说普通话是爱情的使者:“爱她,就对她说普通话。”说普通话是比外语更可爱:“方言诚可贵,外语价更高。若为普通话,二者皆可抛。”既然普通话这么重要,所以“今年过节不说话,要说就说普通话。” 大家都来讲普通话:“普通話,我好,你好,她也好!”否则,就会带来杀身之祸“小强,你死的好惨啊,谁叫你不说普通话!”
高考语文,命题者离开课本原题,从几千年的古董里寻找国粹或是从天南海北的角落里编织考点来考同学们,如此“神秘”的考题,对莘莘学子无疑又是一次炼狱般的折磨。学校老师也只好把大量的题目压在同学们的肩上。其实,命题者也好,老师也好,都是迫于压力。命题者怕老师猜到考题,有失公允;老师怕学生考差,良心难受。高考这个怪圈不是现在才有的,只不过现在竞争更激烈。所以,考生就在这个怪圈里转动,越来越苦。
看起来这样的题目似乎是给考生留下了创新空间,但是考题的跨度太大,考生不能够发挥自己的应有的水平,这是不公平的,应该维护信度。
2003年《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到了2004年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那考试的范围就大了许多。“熟语”主要包括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甚至还有人预测高考新考点有解说词、串台词……,好象高考语文是“万金油”,考生是万能人。高考的指挥棒转一转,学生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
自做多情冲撞回归学科
例6:2004年全国卷1(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考卷)
第18题(4分):“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展开余文
〖命题者所给参考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指要】“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的问法也不科学。涉及层面太多,问得太宽泛,让人不知从何说起。而参考答案又限制过死,阅卷中只好把标准改变,放宽到答“对照”、“对比手法”等也给2分。就是这样,此题也只有一小部分考生得了2分,90%的考生得0分。
文学作品不是数理化公式,它会因人而异。同样是秋天,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多么壮丽;杜甫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如此悲凉;柳永想象的是“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凄苦;郁达夫感受的是“清、静、悲凉”,等等。之所以没有固定的格式,就是让读者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便是文学,怎么能够要求描写统一的秋天呢。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中曾说:“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矩的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试题思维标准化。学生只能在预先确定好的思维框内思考,决不允许有个人的独立见解,让学生成为做题“机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被扼杀了,或者说学生思维创造的权力被“专家”“权威”垄断起来了。
例7:2004年(青海卷)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B.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C.据了解,2008年奥运会缺少大量专业体育节目主持人,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 播公司联手推出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北京2008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
D.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命题者所给参考答案〗A。
【指要】答案有争议。假若答案是正确的,即A项没有错误。该句由两个句子组成,一是总体介绍凤凰电视台的情况,一是分别说明“凤凰”一词和台标的组成。分清了层次,该选项不难选出。B项的冒号用错,引号中的内容是作了该句的成分;用了冒号后,该冒号要管到哪里呢?C项的错误是误用了书名号,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播公司推出的是“计划”,不能用书名号。D项中的问号用错了,因为问号之前,句号之后的“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不是一个完整的单句,它作了后面两句的主语,该用句中停顿点号——逗号。该选项中的分号并没用错,这是逗号活用为分号,以强调“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性。
假若答案是不正确的。冒号有提示性作用,放在总提示与之后,表示下文将分项来说,而且它的管辖范围应该是一句终了。如鲁迅《拿来主义》:“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分号是句中的停顿,应该说比冒号低一层次。A项中的冒号初看应该是管辖到该句的结尾了,可分号后面又用了冒号。事实上这个句子的第一个冒号并没有管辖到句子终了,而是被分号隔开了,其层次还比分号低呢。我认为如果把句中的分号改为句号后,两个冒号的使用才算正确了。
一个冒号与分号派生出的用法要让考生在试卷中进行考证选择,这种类似于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考题,若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地下有知,恐怕也要自叹不如;有些佳句妙不可言,理应用心去感悟,可修辞专家们非要让学生去追究用了怎样的修辞法,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倘若能询问朱教授的话,恐怕也未必说得出个所以然来。这些纯属“作者无意,学者多情”的考题,无非是把简单的问题故意复杂化、神秘化。这种思维标准化的自做多情的命题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违背语文学科学习规律,不客气地说,这种命题只会误人子弟。
猫咪游戏冲撞人文精神
还有些客观试题玩“猫咪游戏”,为学生设“陷阱”,也扭曲了语文学科的本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性,也给一些一知半解者提供了得高分的偶然性。选择题尽管带有很大的迷惑性,但非此即彼的基本特征又决定了自身含有难以避免的“暗示性”,这就难免会使考生滋生一种投机侥幸心理。有的考题完全是以出题者死板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学生,为难考生。这种以考生为敌的考试题不能真实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倒给一些平庸之辈提供了“蒙混过关”的空子。
例8:2004年全国卷之4(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考卷)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命题者所给参考答案〗A。
【指要】B项说“元代的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这一表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说“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使得“茶马古道” “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这一表述犯了一个时间错误,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D项的载体是这样的,“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并不象D项所表述的是因果关系。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在第一段,其表述的意思是说“茶马古道”一词的来历,在唐代已有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古道”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自然“茶马古道”这一说法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出题者将“茶马古道”这一现象与该词的演变历史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意与答题者周旋,考生只有明确该段主旨才可正确作答。
命题干扰项而言,常用“声东击西、望文生义、以偏概全、强加关系、偷换概念、混淆是非、以假乱真、随意拔高、来源欠究、谦敬错位、张冠李戴”,等等。考生明白了这个原理就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你“声东击西”,我就“避虚就实”;你“望文生义”,我就“旁敲侧击”;你“张冠李戴”,我就“选点突破”,等等。如果某些考生熟练掌握了这一套对付的方法,而对另外的考生来说就是不公允的,因为这毕竟不是“学术”,而是“骗术”。
这就是《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现在的高考语文是应试的模式,找到规律、掌握主动,也就能取胜,无须多大能力。这就是湖北高考复习资料《黄冈兵法》、《荆州奇谋》买得红火的原因吧。
我们提倡人文素质的高考就是要求在命题过程中完全是遵循周知性、真实性、规范性、有效性的程序在操作的。 现在的有些高考题就像老鼠是永远猜不透猫的心思,而猫也从来不曾真正了解过老鼠。尤其是作文题,为避免宿构、评分误差,就找一些刁钻古怪材料或命题,这样的高考,能考出考生的运用能力和终身受益的语文素养吗?
我们应该向有安全问题高考试题亮起红灯,相信2005年高考试题会好一些。
(北京市济才中学)
作者邮箱: wxl689a@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高考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以读带讲导学达标——抒情散文目标教学达标规程初探(网友来稿)
下一篇:
托物寄意,借贝言志——《一只贝》赏析(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