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01  
标签:教学论文
瀽字写法与注释商榷(教师中心稿)


       342700(邮箱:zjm036@163.com电话:13184536953)

      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第四册)一文中,笔者认为教材对“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一句中前一个“瀽”字的写法与解释值得商榷。

      教材对这两个“瀽”字均解释为“泼,倒”(汉语成语字典的解释为:〈方〉泼(水);倾倒(液体))。笔者以为,第二处的“瀽”字解释为方言“泼,倒”的意思是正确的,但第一处的“瀽”字也解释为“泼,倒”则有点牵强附会,此处“瀽”字应写作“口寋”,释为“方言,吃的意思”,其理由如下:

      首先,如果将此处的“瀽”字解释为“泼,倒”,此句的意思是“有倒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儿与我吃”,但是,“浆水饭”倒哪里都行, 它不存在倒得了倒不了的事,只有吃得了吃不了的事。教材将它释为“泼,倒”,实际上是受了后面一个“瀽”字意思的影响,以为前面这个“瀽”字也是“泼,倒”的意思。若将此处“瀽”字释为“吃”,则全句意思“有吃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儿与我吃”极为顺畅。

      其次,查遍古今汉语词典,“瀽”字并没有表示“吃”的含义。此处“瀽”字应系古人在传抄过程中的笔误(成语“鲁鱼亥豕”就是一个明证),应为“口寋”。古人在传抄过程中完全可能因为“瀽”和“口寋”形似且出现在同一句中而将本作“吃”义的“口寋”字误抄作作“泼,倒”义的“瀽”字,结果以讹传讹 。《康熙字典》中对“口寋”字的注音和解释是“九件切,吃也”,由此可见,教材中前一个“瀽”字实应写作“口寋”字。

      再者,笔者的家乡话是客家方言。经语言学家考证,客家方言是最接近中原古音韵的,它保留了大量中古音。在笔者的家乡话中,至今还有念“jiǎn”音表示“吃”义的这个“口寋”字,虽然这个字的意思在客家方言中已多多少少含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如骂一个人“吃饱了没事干”一般都说“口寋饱了冇〈念máo,客家方言中‘没’的意思〉事做”而不说“食〈客家方言中‘吃’的意思〉饱了冇事做”),但这是语言在流变过程中感情色彩起了变化的原因,它作为“吃”的含义保留至今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在笔者的家乡话中,表“吃”义的“口寋”字和表“泼,倒”义的“瀽”字的读音是不相同的,这两个字在笔者家乡话中的读音与《康熙字典》中对这两个字的注音却是极其吻合。《康熙字典》对“瀽”字注音是“吉典切”,“吉”字在笔者家乡话中念“gì”,“吉典切”即念“giǎn”,而表“吃”义的“口寋”字念“jiǎn”。

      综上所述,教材再版时应对这两处的“瀽”字作不同的写法和解释。第一处应该把它写成“口寋”,释为“方言,吃的意思”;第二处仍写成“瀽”,释为“方言,泼,倒的意思”。

      【说明】1、因字库中无“口寋”字,笔者只好将“口”字与“寋”字凑在一起;

              2、《康熙字典》中对“口寋”字的解释在它的通假字“jiǎn(‘塞’字去‘土’字加‘口’字”)下,另外《康熙字典》中还有很多“口寋”字的通假字,因字库中无这些字,故无法一一列举,望谅。

      
标签:教学论文 瀽字写法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地毯下的尘土》教学设计及反思过程(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积累与应用•仿句练习(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