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777  
标签:备课资料
《兰亭集序》解析(网友来稿)
内蒙扎赉特旗一中 李殿林

  《兰亭集序》所阐发的道理与中学生的年龄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即使看了译文也不能很好的读懂,尤其是第二段,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此,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翻译的时候要有解析,本文就个人的理解对此文解析如下。

  第1段:作者先写了两种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一静一动;一个严谨庄重,一个不受拘束。然后在此基础上阐发了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1)“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在你该做正事的时候,如果把握不住自己,而沉湎于玩乐,那么等你清醒过来时,就会发现大好时光已经在你玩乐中悄然过去了,老境已经来临了——“死”的问题不能不重视了。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在某一阶段总是喜欢或追求某种事物(如学生时代“追星”),随着年龄的变迁,这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但每当看到自己过去曾经追求或喜欢的事物时,还会引发感慨,从而追念那逝去的时光,或痛悔或欣慰——但“死”已经接近了。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人们每当回忆过去的事情总像那事儿就发生在昨天,可实际上时光已流逝了很远,往事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回忆这种情景时也会使人感慨不已——“死”是一个很快就要发生的事情了。

  (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某种角度讲,生死有命,活一天是死,活一百年也是死,人总得死,这样一想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使人感到很悲痛的——“死”是一个一定会到来的事情。

  第3段:怎样正确地对待人生及这次兰亭集会的意义。

  (1)对上述道理古人也常常在文中阐发,所以“我”常常对着古人的文章若有同感、若有所思、若合一契;

(2)作者否认“一死生”“齐彭殇”(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的观念。言外之意是“生”重于“死”,“彭”优于“殇”,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3)如果我们不改变“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后代人就会像我们学习古人那样,受到它的消极影响,那是可悲的;

(4)所以把体现上述思考的这次兰亭集会的情景及与会者的诗作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供他们以人生的启迪——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作者邮箱: lidianlin-1969@163.com
标签:备课资料 兰亭集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网友来稿)
下一篇:《药》中眼光为何不像“剑”?(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