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47
标签:
教学论文
由两堂不成功的应聘课所想到的(网友来稿)
程丹虹
摘要 本文试图从语文的根本特征入手,从语文的外延与内涵方面探讨语文教学生命力及其发展方向,对现阶段如何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等问题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性质 基本素质 课程设置 专业素质 知识的积累
当深秋的风又一次吹黄了梧桐叶的时候,学校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应聘的年轻人,他们大都经过四年的正规的师范训练,并且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一堂课的试讲对他们来说应该算得上是牛刀小试,但是,大部分的年轻人的表现往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那一天,来的是两位师范毕业的女孩子,一位清秀端庄,来自省城的一所有名的师范院校;另一位质朴大方,来另一所颇有历史的重点师范大学。
第一堂课上的是《论语》中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伺坐》,一堂课上得四平八稳,波澜不惊,人走了,茶也凉,没有带走什么,也没有给人留下什么。不由令人想起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令人觉得惋惜的是第二堂课,是杜甫的《登高》,在尚未铃响以前,应聘者就在黑板上写好了标题,待师生在一片嘈杂的课间安静下来,应聘者就用一种凝重、诗意而又有女性特有的感性语调导入课文,悠悠的描述催人泪下,把大家带入了当年杜甫贫病困苦,独自登高,栏杆拍遍,无人能会的伤感境界,在同学们连读两遍文本内容以后,再逐联阐释,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应聘者用“猿鸣三声泪沾裳”、“秋风秋雨愁煞人”来烘托,即独到又煽情,但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但课程进入高潮的时候,当讲到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应聘者动情地谈起杜甫当年“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悲凉,应聘者顺手在黑板上写一个“韶”字,当她写完了“音”字偏旁后,却怎么也不能完成“召”字的偏旁,后来写了一个“句”字偏旁,自己仍拿不准,为了这么一个字,课堂里很是乱哄哄了一阵子,虽然,最后经同学们的查证之后,应聘者虽然改正了,并且也向学生道了歉,但由前半节课苦心营造的氛围却早已荡然无存,一节课就在草草中收了场。
在扼腕叹息之余,我想到了几点:
思考一:语文性质的讨论将要把语文引向何方
目前,“人文”这一词汇的使用率可谓是空前的,连大本营中文系也改称“人文学院”了。我们走过了文以载道的几千年,又走过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几十年,是应该让文学返璞归真,回到人文关怀上来了,但如何取舍“态度、知识、技能、文化”等框架,如何看待传统的读说听写,语文还要不要在音形意上下一番苦功了?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①
在这里我不想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讨论中再凑什么热闹,新课标对课程性质已有论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②我只是想说,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对语文教学基本素质的培养,人文论的创导者王尚文先生也曾在《中国教育报》上大声呼吁,要“紧紧地抓住语文的缰绳”。
我想应聘者在课前的准备不能说是不充分,在表象上看来,只是一次十分偶然的形而下的笔误,但在这偶然中也看出了一种必然。“韶”字不能称为生僻字,但却难倒了我们的中文本科毕业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语文教育的薄弱、苍白。试想,连最基本的字形、字音都无法准确表述,我们能还奢谈什么人文教育。
“‘技能’‘知识’,这些通常被指任为‘工具性’的东西,在语文课与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单纯的工具’”“都是经过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因而也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③
思考二:目前大学教育专业科与公共课如何定位
应该说,现在师范生的生源要远远好于十年前,由于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和客观上教师地位的受人认可,许多家长和优秀生,特别是女孩子还是喜欢进师范大学的,但是为什么当他们以一个骄人的成绩进入大学,却不被用人单位所看好呢,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课程设置问题。
大学中文专业的专业科过于理论化,相反,公共课倒是实实在在,(这一点和中学的语文课与其它科目间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们不用担心专业课的合格问题,但是英语四级是一定要过的,否则学位就甭想拿了,而在我们国家学习外语,远没有像印度等国家那末容易,没有语言环境,要掌握一门外语谈何容易,有什么办法,只有下苦功喽!时间不够怎么办,那只有抓主要矛盾:挤占专业课的时间,在专业课的课堂上,你随处可以看到学生摊在桌面上的不是专业课本,而是英语课本,更不要说课后的时间了。这一现象从大学课堂一直延伸到硕士教学课堂。
南京师范大学的杨启良教授在《基础教育新课改中的教学实践智慧》讲座中曾感慨万端地提到过一个故事:一位重点中学的老教师,突发奇想地把高考模拟试卷给前来看望他的,已经考入重点大学弟子再做一做,结果考试成绩均不超过40分。
这种现象我想在语文学科会更严重,由于语文的特性所决定,对老师会有更多的知识面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三的学生有30部必读书目的要求,恐怕许多人直到大学毕业也未曾过目,记得有一位高中学生问前来实习的大四学生,《触龙说赵太后》的触龙是什么意思,这位准老师就望文生义的告诉学生,应该是触怒龙颜吧。
展开全文阅读
在什么什么文件里,明确规定教师应该属于专业人员,那么我们语文老师的专业体现在何方呢,我们一旦失却了赖以支撑的言语特长,我们有怎样在学生中树立我们的形象呢。
中文专业向来就是被人认为专业性最不强的一门学科,我们的中文硕士生中有许多原来并不是中文专业,而是外语的毕业生,他们依仗着自己强大的外语攻势,和中文本科生抢占地盘。
思考三 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专业素质
有人说,中文专业出来的应该是最有才气的,中文是所有专业中最难学的一门学科,我深以为然。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民族语言的无穷意蕴,历代中外文学的厚重纷繁,都是我们毕其一生也无法穷尽的学问,其广博的包容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门基础课程,现在被许多学生以及家长弃之如敝屣,这里面当然有许多深层次原因可以探讨,但我以为与教师的素质滑坡也是有很大关系的。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荣幸的,同时也是不容易的。调查表明,在一所学校中往往最受欢迎的是语文老师,最不受欢迎的也是语文老师,许多语文老师常常焦头烂额地投入教学,但最后却没有得到学生的好评,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才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呢。
1、腹有诗书气自华
兰瑞平老师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六气”——“底气、志气、锐气、灵气、正气、大气”④,语文老师的确应该不同于一般的其他学科老师,如数理化学科,甚至是英语历史地理,他们大多都是一些描述自然定则的东西,伸缩性、创造性并不明显,而语文却满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非平说,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一代人的人文素养,是“需要把文字敲碎了看里面东西”(一网友语)⑤学问,我们不能要老师们必须满腹经纶,但至少要有一些独特的个性,不是人云亦云成为一些条条框框的搬运工,在课间要闪烁着一些思想的火花。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需要有知识的积累,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因为我们传承的不只是语言文字之类的东西,还有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唯其如此才能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威信,兰瑞平老师的“六气”中的第一气“底气”便是此谓者也。
2、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
每一门专业课之所以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他必须是一门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学科。语文课之所以存在,便是和语言文学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以为强调人文特点,而忽视语言特点、工具特点,那末我们等于放弃了作为语文存在的专业性,成为谁都可以说三道四,横加干涉的学科。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具备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师不可替代的技能。比如,普通话要胜人一筹 (在方言区的,总得比同方言的其他科目的教师普通话要好些);语言能力要上得太面(能言善辩当然好,否则起码要得体);字要写得漂亮些(最好能写象样的毛笔字);文章写得更有文采些(含各类常用的应用文的写作);更容易沟通、有亲和力一些;……
3、传统文化的承继者,新思想的开拓者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廊里,有多少令人叹为观止的华章绝句成为我们看不完的风景,一个有内涵的人必定是浸润着民族文化成长的,反过来说,一个浸润着民族文化成长的人一定是有修养并懂得分辨善恶的人,如果说语文承担了改造民族精神的使命的责任,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作为一种母语教学,对塑造人品格精神的确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是一个传统的老学究,因为我们比其他学科接触得广,我们也必定是更为善解人意,更能接受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理解并引领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此说来,并不是要把语文老师神化,事实上,大部分语文老师早已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作痛苦的呻吟,还要接受种种考核及指责,他们往往无法潇洒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种种设想只是体现在新课标中的一纸空文。
这种情况也就好像大学中文系时间花外语学习上一样,等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书到用时方恨少,但中学里的体制又无法让他们静心学习,所以就像一个仓促上阵的将领,在战场上屡屡吃亏,而那些辛辛苦苦学会的外语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
许多困惑都是与目前的机制联系在一起,我们语文的改革要有起色,我认为首先要从根本抓起,从头抓起。只有这样,表面上热热闹闹,学校教学仍波澜不惊的状况才会得到根本的扭转。
①(张传宗《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和改革意见》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一期,22页
②(《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③(王荣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123页)
④(《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十期)
⑤http://www.ltyz.gx.cn/yuwen/bbs/printpage.asp
作者邮箱: chdh530@sina.com
标签:
教学论文
由两堂不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中教材古诗文注释之辨误(网友来稿)
下一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