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24  
标签:教学论文
改变功利性学习掌握自然功(网友来稿)
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 曾铜和

      披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身上的一件袈裟就是功利主义教育。因为功利的存在,无疑让学生找到了不学语文的借口。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对策。

      首先,语文教师要摈弃功利,要在导、读、编、写等方面多下功夫,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当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这需要冒莫大的风险。在现实中,“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你的教学水平再高,教学艺术再好,如果你教不出高考状元,你的班级考不上多半大学生,你就不是好教师,领导就会对你另眼相看。这样你就可能加不了工资,评不上职称,你就可能被打入另策。但我们知道,教学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的时间,你可能会默默无闻,有时甚至还要担风险。

      笔者经过20余年的探索,发现语文教学跟教师本身的学识、修养、水平关系很大。我是一个爱好比较广泛的人,尤其喜欢写作和书法。在我的影响下,我所教的学生大都在写作、书法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师并不要刻意去追求事物的完美,而是要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二,要引导学生摈弃功利性学习。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学习不能掺沙子,尤怕和“功利”二字挂边,语文学习讲究“功到自然成”。笔者所教的是省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学。因此,他们讲得最多的是高考,总希望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法宝:学语文也象吃“泻立停”一样立竿见影。对此,我只有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在现行的竞争机制下,也许考大学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如果一切从功利出发,那只有事与愿违,你越想得到的就越容易失去。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必须摈弃功利,保持一颗平常心。

      第三,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自然功”语文学习法。先秦散文大家庄子的《逍遥游》讲究“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语文学习同样讲究“功到自然成”,你不要刻意的去追求,而要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成就“自然功”:

      一是在课堂上感悟。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来自课堂,语文教师要施展十八般武艺,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王国,遨游于语文学海殿堂。语文是声情并茂、神采飞扬的学科,教师不要陷入无聊烦琐的学科分析之中,而是要“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去感悟。因此,教师就要设计好教师如何导,好学生如何读,“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无定法,你认为最好的就是你的特色,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就可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二是在课外阅读中领悟。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地去获取知识,有时你不经意的谈起NBA的乔丹与姚明、足球的马拉多拉与罗纳尔多;分析伊拉克战争,纵论国际局势时,学生自然也会领悟到语文的魅力。

      三是在生活中体悟。你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中,否则就会象鲁迅先生所说“正象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面对现实世界,作为教师,你应告诉学生,世界是由多元组成的,没有好就无所谓丑,没有香就无所谓臭。告诉学生应从生活中去体悟,有时你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行得通,你应该灵活运用。生活重在体悟,你可以将社会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加以综合、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不就自然提高了语文水平吗?

      在这样一个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的社会里,笔者毫不知趣地大谈“自然功”,借用“无为而治”,真有点不识时务。但我认为,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修得一身武功,以人文之气养精蓄锐,气沉丹田,回归自然!

      通讯地址:湖南省涟源市一中 曾铜和

      邮编:417100

      电话: (0)13873813579

      作者简介:曾铜和,男,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在报刊发表作品150余篇。

      作者邮箱: ldlyzth@163.com 作者邮箱: 作者邮箱: ldlyzth@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改变功利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话题作文VS“凌波微步”(网友来稿)
下一篇:判断病句,可抓标志词(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