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德育论文
阅读:875
标签:
德育论文
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的误区及应对(教师中心稿)
淄博新元学校 王宗诰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和方向”①,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德育――把受教育者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从当前情况来看,德育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般来讲,义务教育学段的学校除了开设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主阵地以外,还要求其他各学科的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时代所趋。然而受当前教育形势或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其德育的实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受当前教育形势的影响,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倾向。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考学、就业、发展等现实问题的突显,教育受到了社会各方面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受当前教学评估体系的影响,各学校一般都把智育水平的高低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把升学率作为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所以尽管近些年来素质教育、减负等喊得很响,但离真正实施还有很大距离,甚至在有些地方素质教育还有回潮的现象。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教师把绝大多数的时间花在知识的传授与训练上,更无暇顾及其它,因此,学科教学中,德育往往是处于“缺席”地位的,而尤以语文为甚,因为语文学科自古就有“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传统,应该是除了专门的德育课以外的最重要的德育阵地,但受当前教育形势及传统教学中“工具论”的影响,一些教师放弃了对学生的人文的熏陶,放弃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放弃了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等的教育,只把语文当作一种工具,只对课文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训练,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背道而弛的。
2.过分夸大语文学科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的倾向。与上一种倾向相反,有的教师过于看重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尤其在近些年来语文教育界对“人文性”的提法呼声越来越高,教材改革也大量的引进了极富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文章的情况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握失当,或重蹈多年前的覆辙,用陈旧的思维向学生灌输主题、立意等思想内容,或过多的给学生提供背景资料或拓展材料,力求学生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掘进,或于课上大讲时政,过份生发,甚至唱国歌、写誓词,所有这些都实际的承担了不该承担的思想品质课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语言训练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从而影响到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语文技能的提高。
3.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灌输的德育模式,缺少情感的注入。目前中小学校的德育目标,主要注重于考察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于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注重他(她)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对于教育之后,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有没有得到发展,缺少关注和反馈。像很多学生反感的“读后感”,就往往是学生将从教师、教材、资料那儿得来的知识进行“复制”,而其内在情感是否真正得以升华或净化,则不认为是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责所在。
4.美育代德育,重文不重道。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颁布与使用,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地位日益突显出来,一些教师在观念中常把审美训练当成德育目标来完成,同时认为讲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等已经过时,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偏重语言技巧、文笔的锻炼,偏重审美情感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锻炼,却往往不用课文中所展示的健康积极、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来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激励。这一作法的弊端在学生作文中体现更为明显,许多学生作文文采斐然,可是文章情调、思想却低沉迷乱甚至颓废,其中表现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有与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格格不入的地方,而且这种现象还往往发生在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这应该引起我们为人师者的深思。
既然有上述误区存在,那么,身为语文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走出误区,更好的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完成德育的教育目标呢?
首先应摆正德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知、情、意”三方面得以充分的学习与发展,“知”指人的智力结构,“情”指人的情感,包括审美情感、艺术修养,“意”指人的伦理道德结构,也就是人的道德精神和思想情操。它们分别对应着我们平常所讲的智育、美育、德育,“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和方向,应该排在首位;智育在各育中是其他各育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教育(美育)……是联系智育与德育的桥梁,是其他各育的内在动力。”②因此在智育和美育活动中要明确德育才是教育的灵魂所在,牢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学科教学中一以贯之的红线,不可弃之不顾,当然也不宜偏废。
其次应明确目标。在新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有如下内容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德育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
展开全文阅读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可以看出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同时针对发展着的社会又提出民族文化自豪感与尊重多元文化的精神、科学精神、合作精神等具体的目标。这是一个发展了的德育目标,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向。这个方向提醒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要对自身存有的陈旧的思维保持警惕,要与时代精神俱进。
再者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积极探讨新的德育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过去进行德育活动时不注重情感注入的做法,要加大情感的投入,变灌输为渗透,把教师的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利用情境法、角色法、欣赏法等方法,以情育情,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在课下利用周记、日记等形式,不仅进行写法、技巧的点拨,更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情感方面的困惑、难题给予反馈和关注。真正把德育落实到受教育者的心灵,而不是当成说教用的高头讲章。
总之,新的形势给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解决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共同提高,才能在德育领域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①桑新民《对五育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②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第155页
作者简介:王宗诰,男,33岁,中学语文教师,中级职称,现任教于淄博新元学校。
通讯地址:淄博市张店区柳泉路224号(255000)
联系电话:0533-3182962-8102
标签:
德育论文
语文学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角”是用来吹的吗?(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提高评价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结题报告(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