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498
标签:
教师随笔
现在的妈妈都冷酷吗(教师中心稿)
宣州区金坝中学
教室后排坐满了听课的老师。还有十分钟就要下课了,学生配合的非常好。各教学环节一直在按照课前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进行。
下一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讨本篇小小说的写法特点。
“很好,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小说的对比手法。的确,这篇小小说还妙用了对比,有哪位同学能说说具体体现在哪儿吗?”
同座的同学立刻小声地讨论起来。很快,有学生举手了。
“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在学校放学前后的对比。”
“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后的表现是一处对比。”
“老师,我认为王小亮‘过去的妈妈’与‘现在的妈妈’也构成了对比。”
“真不错,王小亮‘过去妈妈’的慈爱与‘现在妈妈’的冷酷确实是一处明显的对比。”我补充道。
“老师,‘现在的妈妈’都是冷酷的吗?”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突然问道。
我明显看到有的同学那惊奇或好奇的眼神,就连后排听课的老师都显得始料未及。这确实是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也许绝大多数同学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个问题。
的确,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一提到“后母”,可能大多都会想到“自私、狠毒、冷酷、无情”。真得都是这样吗?是不是这种传统的思维已经给人们造成了某种认识上的定势?抑或是作者在小说中有意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来达到对比的目的,以求表现母爱的伟大?
现代的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孩子一直生活在后母身边也不是很稀奇的事。难道他(她)们真得都享受不到真挚的母爱吗?
怎么办?
“很好,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你是怎样看的呢?”我问道。
“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的。后母也是人,她们一定会让孩子生活在真挚的母爱中的。”
“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大胆地说一说。”
“老师,我同意他的看法。我们村就有这种情况,孩子生活在‘现在的妈妈’身边,也非常幸福。”
“我也同意。有些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妈妈,很不幸。他们更应该得到‘现在妈妈’的关爱。”
很快就有许多同学主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乘机总结着:“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有道理。很感谢那位同学发现了这个问题。看来,作者在塑造‘现在的妈妈’这一人物形象时,也许是有意的,也许是受到了传统认识的影响。这也可能在某一方面造成了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局限性。其实,我们同学在学习中,就应该在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尽信书不如无书’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下课铃响了,事先的教学设计没有完成。但我很高兴,因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让我深受启发。
反思一得:
这也许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要求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教师如果只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或既定的教学设计,向学生灌输,也许就不会出现课堂中的这一幕了。可能在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的那一刹那,便被教师或教参的权威抹杀了。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即创造。中学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通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反映最初的人生经验;要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标签:
教师随笔
现在的妈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材料作文教案(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为唐代诗人高适正名(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