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842  
标签:教师随笔
由一桶水与一碗水想到……(网友来稿)
lilinana

      有人说:要让学生有“一碗水”的知识,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知识。学生的“一碗水”就是从这“一桶水”里分得的。这句不成格言的行话在教师行业里当作真理流传开来。

      仔细分析,这句话反映出了这样的思想:一是教师的尊严观。中国历来就是崇尚师道尊严的国度,从“一桶水”与“一碗水”的从属结构来看,教师与学生在人际上体现出“上与下”、“大与小”的直接关系,教师的尊严得到了十足的体现。二是教师的知识权威观。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时,学生的“空碗”也正及待教师的“一桶水”来填充。三是教学的传授观。怎样把“一碗水”装满,是“倒”是“灌”还是“舀”呢?教师总是按照自定策略把“一桶水”分到每一个“碗”里,从一种容器到另一种容器,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不排除可能还存在这种情况:并不是每一个“碗”里都分到同样多的“水”,也许分在前面的“碗”要多一些,也许分在后面的“碗”因水源不足而分不到也未可知。

      “一桶水”与“一碗水”的观念对教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促使教师在个人积累和教学准备阶段做出主动的努力。但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改革,人们对它的质疑与追问也随之产生。首先,这“一碗水”的来源非得由“一桶水”来提供吗?这“一桶水”真能满足每一只“碗”的要求容量吗?显然,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已能让人们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那么,面对这多元化的时代,教师敢不敢承认自己这“一桶水”的有限呢?(即个人知识技能及获取渠道的局限)其次,在大力提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今天,怎样让每“一碗水”都获得这“一桶水”的内容,并分别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即如何实现“齐”与“奇”的辨证统一,这应是成为“一桶水”与“一碗水”关系中尤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最后,让我们回头看看教师的“桶”里究竟装的什么。以语文为例。自《北京文学》杂志于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推出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由此拉开讨论语文学科基础教育问题的帏幕,语文教学的诸多毛病纷纷暴露出来,受到批判。其中一条就是针对教师原封不动照搬教参书教“死书”的反思,而那所谓的“教参书”对有些课文的理解连文章作者自己都不敢相信(如对巴金文章的解释,巴金自己都不能接受),错解,歪曲,上纲上线,模糊了本来面目。那么,像这样的教师的“一桶水”学生接受后造成的恶果就可想而知了。难怪,这次大讨论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强烈反响,而上述的问题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关于“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已经被众多的教育工作着认做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而且还被一代代的流传下去。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只会阻碍语文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因此,笔者希望自己的些微浅见能抛砖引玉,藉此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和深思。

      作者邮箱: qxgirl@163.net

      
标签:教师随笔 由一桶水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从《短歌行》看曹操的英雄主义(网友来稿)
下一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