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阅读:1292  
标签:高考范文
辨清关系,准确审题——2005年高考作文备考一得(网友来稿)
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严维民

      继去年高考全国卷第一道关系型话题作文,2004年全国和各地高考卷关系型话题作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看来,至少在目前,关系型是被公认的一种较好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就审题来说,各种类型的话题都有其内在规律。相对于独词型话题、观点型话题等而言,关系型话题的审题有它的独特之处:概念与概念之间,都呈现出外在的并列结构形式,但却可能蕴涵着多向度、多层次的内在联系,因而辨清并抓住概念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多层面的解剖题意,就成了立意构思、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了。

      1、相对关系。指两个概念关系相互对立和转化。这种话题,对任何一方都不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因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是互相转化的。例如2004年天津高考作文话题“材与非材”就属于这一种。命题人以关于树根的一段故事引出这个话题并规定了它的这种关系。木匠从实用观看,放弃树根,雕塑家从审美观看,以之为宝。故事告诉我们,有用和无用、是材和非材是相对而言的,场合、对象、要求、目的等变化了,“材”可以转化为“非材”,“非材”也可转化为“材”。更要紧的是,思考要深入到“用人”上,要重点阐述或表现人无全才、唯尽其用的方法和道理。再如“难与易”“美与丑”“优势与弱势”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作出辨证的阐述或表现。

      2、相依关系。又可称做兼融关系、并存关系,两个概念彼此依存,互相作用,不可分离。例如2004年全国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两者应该兼融并存,可以侧重写“相信自己”,也可侧重写“听取意见”,但都必须兼及另一方面。即使别人的意见是错误的,也有从反面借鉴的价值,调整和提高自我。总之,立论不能绝对,要辩证思维。又如2004高考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人生品位)思考,两者都应该是兼融关系。(至于写作要求说可以写单方面,这是为了降低难度,并不影响两者的这种关系)再如“谦虚与表现”,可以解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成人与成才”可以理解为“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或“要成人,更要成才”。

      3、条件关系。两个概念,一个是条件,一个是结果,构成条件关系。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语言与沟通”,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前者“语言”是条件,“沟通”是结果。如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尤其是心灵的沟通?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因为沟通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而“语言”是最重要的条件,所以,这个话题从“语言”的角度设题,要求考生至少审出这样两个基本观点:“只有重视语言交流

      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如何加强人们的语言交流以达到心灵的沟通”。 后者,“人文素养”是条件,“发展”是结果,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在话题前的引子中就有交代:“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个人乃至社会、国家和民族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再如“吸收与创造”,题意应该是:要创造就必须广博吸收,而吸收也应以创造为目的,这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4、交叉关系。两个概念,部分互相重叠。即甲的部分就是乙,乙的部分就是甲;反之,甲的部分并非乙,乙的部分并非甲。例如2004年高考重庆卷“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可以作出如下思考: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期待中生活,如何对待别人的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有三种,一是不及,二是达到,三是超越。反过来,别人的期待相对于自己的认识,也可能有这三种。在审清了这些关系之后,还可以作更深入的挖掘:对“不及”怎么办?对“达到”怎么办?对“超越”怎么办?再如,话题“高分与高材”,可以这样理解:高分可能是高材,高材也可能是高分;高分未必是高材,高材亦未必是高分——再深入一步钻探: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高材。由此看来,交叉关系的话题比之其它关系的话题,应该说,有更复杂更深刻的思辩性。

      5、因果关系。两个概念,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结果。而这种关系可以是单向,也可以是双向。所谓双向,即互为因果。例如,2003年全国卷“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是一个关于情与理对立统一的话题。主观感情肯定影响着对事物认知。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如纯洁的师生之情、融洽的人际关系、艺术的情感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等等;也可以是反面的,如任人为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恨屋及及等等。反过来,对事物的认知也可牵引和左右着主观情感,如大义灭亲、舍生取义等。当然,确定哪一个观点作为写作的主题,应当以自己对材料熟悉的程度为原则,向自己熟悉的方向靠拢。就这个话题来说,主题的取向还是前一种因果关系的为好。

      6、对待关系。两个概念,一个是关于客观生活的,另一个是关于主观态度的。它们的关系很难用一个逻辑上的惯用语来表述,姑且叫它对待关系(指主观对于自身或他人客观生活的一种态度)吧。这种态度,在话题里的表述可以是两种情况:一个是正面的概念,如2004年辽宁卷“平凡与自豪” 中的“自豪”。 面对这个话题,一般可先从正面审出一个基本观点:“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其次,可以从反面推出:“只赞颂伟大而不甘于平凡轻视平凡是错误的。”另一个是个反面的概念,如2004年全国卷“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中的“放大痛苦”。对这个话题进行分析,一般说来,首先应该聚焦在“面对挫折不应该是什么态度”上;其次,也可从“如何面对挫折”或者“面对挫折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这样的角度切入。

      几点说明:(一)以上六种,主要是就高考话题作文所进行的分析归纳。随着关系型话题作文命题形式的成熟与发展,可能还会出现其他关系,如相反(“偏见与关爱”)、递进(“继承与创造”)、目的(“改革开放与强国富民”)等。(二)大多数话题概念之间关系还是比较单一的,基本上一目了然。但有些话题比较复杂,需要从不同层面上对它们进行解读。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构成话题的概念表面上看都是主观方面的,但实际上还隐含着客观方面的要素。从这个层面上看,本题是指主观对于自身或他人客观生活的一种态度,属于“对待关系”。如果从两个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上看,可以得到一个观点:“只要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就会获得快乐幸福”,属于条件关系;也可以得到另一种说法:“如果要获得快乐幸福就请换一个眼光看问题”,则属于因果关系。再如“冷与热”,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看,必须否定一方,肯定一方,为相反关系;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接物的热情、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分明的情感上看,为相依(兼容、并存)关系。(三)要选取最佳角度立意。关系可能多多,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最熟悉、最有话可说、最有把握的关系精心构思,以至成文。


展开全文阅读
      字数:2775

      邮编:226010

      电话:0513-5801548

      电子邮箱:yanweimin 561219@126.com

      我的邮箱是ywm561219@sina.com

      
标签:高考范文 辨清关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树阴”与“树荫”(网友来稿)
下一篇:寓言类话题作文立意导析(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