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633
标签:
教学论文
敢于对偶然说不——小议2005年语文高考题(网友来稿)
四川省威远县龙会中学 李新明
2005年高考语文,从题量的直接感官来说少了4题;而从题的实质看阅读量和答题书写量也与往年相比少了许多;更主要的是该考的内容并未涉及,尤其是《考纲》中去掉星号的知识点未曾露面。让一直摸着高考语文题脉搏的高考师生无从下药,初一晤面,倍感简单;再一深思,有点懊妙;进一步探求,“偶然”之中有“必然”。
偶然——
十二年苦读中文,就这样几个题目打发我们?语文知识就这么一点?这就是高考题?它的全面性系统性哪里去了?
必然——
不限考内容,凡是语文知识均属考查点,不限题型,所有类型都在其中;不限分值,在注重能力的观念下,检查语文。“知识立意”的命题已成历史,“能力立意”的理念已显端倪。而且素质教育已渗透人心,怎样体现?有人说:有高考就无素质教育。实际上,高考与素质教育并非两条平行线,而今,让高考促进素质教育乃未尝不可。今年高考语文:题量少,留给思维空间,考素质;题型不固定,见出机智,看考生应变;不圈定知识点内容,让学生不以应试入手,而更多的从能力入手,考能力。语文学科更多更直接体现素质,语文高考更该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先锋。
敢于对“偶然”说“不”——
“基本功+能力”=高考。
功底深厚,哪怕“千变万化”。
基本功:考纲上每一知识点均该思考、练习、掌握,即使今年不考,难道学习仅为高考?更何况考前并未说不考。
能力:听、说、读、写。但高考仅只是笔试,看组织语言、表述语言。体现在高考中不外乎知识的运用。如何运用?是对材料的阅读,包括词语语境、句子语境、语段语境、篇章语境的把握和理解分析,然后再组织语音,表述书写出结果,即是答案。
语文学习, 重识记 的方法不能适应高考。它确实要在扎实基本功之上的化每个知识点为能力。熟悉的不是一个个例子,也不能记例子,而是该变成应用的能力,以过手的娴熟的能力应对高考。
语文教学,更不能“教”得太死,因为你教不完六万汉字,更不用说它的不同组合以及不同的组合规律。而该显示自己的思维和过程,让考生们把握理解和分析规律。
让高考促进素质教育,准备充分了,自然敢于对“偶然”说“不”!
作者邮箱: lxm083@tom.com
标签:
教学论文
敢于对偶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新一轮课改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与方法的创新(网友来稿)
下一篇:
高考作文不是"道德拷问"的工具(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