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1441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血.红字.罪与罚——《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四川成都郫县一中 李国栋

      设计意图:

      文本中十次出现“血”字,这激起了教者想从一个全新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想法。基于这一点,我采取专题形式,从文本三个核心元素(血、红字、罪与罚)出发去实施教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量进行了较为深透的挖掘。

      第一课时

      一、导语,了解课文背景

      1、鲁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 ,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中国历史正是如此,无数的英烈浴血奋战,新中国才迎来了今天的祥和和繁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页页洒满了先驱者鲜血的历史。(大屏幕显示一滴滴逐渐放大的鲜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顾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流血惨案---1926.3.18惨案。

      2、了解课文背景(3。18事件的概况)(见教材45页注释①)

      对于这一事件,许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写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对于这篇文章,大家预习过了,我想先请几位同学谈谈初读感受。

      2、许广平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3、我也有一段话来表明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篇以血祭血的文章,先生之悲愤忧虑全在文中十处血语上。”今天,我想通过课文这十处写血的文句来引导大家对全文做一个把握,先请大家用笔勾画出文中十处写血的语句。

      4、按课文顺序给十处写血的语句归类,分析内在逻辑关联。

      鲜血

      第一、二部分------------------血

      ( 交代写作缘由:记念流血者) 淡红的血色①②

      血痕

      第三、四、五部分--------喋血

      (遇难的实况---“罪” ) 血污

      血痕

      第六、七部分---------------血战

      (总结教训----“罚” ) 淡红的血色③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学生默读第一、二部分,揣摩作者感情。

      记念死者------悲痛

      痛斥论客------悲哀

      ⑴写作缘由 控诉当局-------愤怒 “悲愤”

      激励猛士-------哀痛

      唤醒庸人--------悲哀

      ⑵学生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一段,提问讨论:“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血的颜色为什么减淡?)

      2、速读课文三、四、五部分,刘和珍等人的喋血情况怎样?

      血痕(罪证)

      喋血 抨击当局杀人

      血污(罪证)

      3、学习第六、七部分(罚)

      ⑴总结历史教训:不赞成徒手请愿,大量的流血牺牲只换来极少的成果。

      ⑵提问:淡红的血色怎么又“纵使洗成绯红”?苟活者又为何只看见淡红的血色?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节课目标

      1、探讨两个疑问:见上⑵ 。 鲜血----淡红----绯红----淡红

      2、研究几个重点文段的语言。

      二、讨论

      1、“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的血色”?

      2、“淡红的血色”怎么又洗成“绯红”,最后还是“淡红”?

      提示:①联系语境

      ②关注行文逻辑

      明确:烈士鲜血虽为庸人随着时间淡忘,但鲜血不会白流,也应当有其影响和意义,人们会逐渐明白烈士之死的意义。在先生看来,这样的牺牲又是不值得的,它最终还是归于“淡红”。

      三、具体探究重点文段的深层含义。

      1、第一部分第三段

      2、第二部分第一段

      3、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展开全文阅读      四、小结

      1、情感线索 主题思想

      2、先生的“孤愤”和“救世婆心”。

      五、课外延伸阅读和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中记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2、写一篇学习心得。

      六、让我们在本课结束时,齐声朗诵陶渊明的《挽歌》来寄托我们对烈士的感怀和哀悼之情吧。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历史上这滴殷红的血。

      附陶潜《挽歌》(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硗。马为仰天鸣,风为白萧条。幽室一已闭,前年不复朝。前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共山阿。

      [ 李国栋,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近30篇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

      通联地址:四川成都郫县一中语文组 611730 电话:02889195500]

      作者邮箱: l.g.donne@163.com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血.红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建构主义语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沉思录(三)(网友来稿)
下一篇:忧郁的青春——“青春写作”谈片(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