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3532
标签:
教学论文
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一、考点分解
1.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2.文言课文阅读理解的几种常见题型。
3.文言课文理解题的命题趋势。
二、典型题例
(一)、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2004年镇江市中考题)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1—4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 形象,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他 的情怀。
2、对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你怎么看,如何理解?
3、文中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请你结合陶渊明的另一篇散文名作《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4、请回忆已经学过的陶诗,然后从中摘选一句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相同的句子。
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按要求摘录原文作答。
(1)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的句子 , , 。
(2)《记承天寺夜游》中蕴含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与漫步的悠闲的句子是
。
2本文第二段集中写景,其主要内容用4个字可概括为:□□□□。
3.说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4.第二段的写景历来为评论家所激赏,认为可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加以合理的想象,将第二段扩展成100字左右的写景片段。
原诗: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扩展:夜色中的寒山寺,静静地立于繁华的苏州城外,送走了多少个春秋,目睹了多少离愁别恨?突然,一阵清晰的钟声穿过寂静,惊飞了船篷上的一只小鸟,它扑拍着翅膀,飞进了浓浓的夜色。它会找到黑暗中的家吗?诗人这时看到又一艘客船,停在了枫桥。
三、巩固检测
(一)、阅读《三峡》,完成1—5题。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填空。
第一段总写三峡的__________________形势,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第二段写三峡在夏季,
第三段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段写三峡的
2.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3.李白有两句诗表达的意境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极相似,这两句是:
4.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句子:
分析:
5.如果到三峡旅游,你选择哪个季节去,谈谈你的理由。
(二)阅读《陋室铭》,完成1—3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语句是: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 ,一是西晋大文学家 。
3.与《陋室铭》主旨趣味相近的一句是:
A.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三)、阅读文言文《口技》选段,完成1─2题。
展开全文阅读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2.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30个字)
(四)、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作答)
3.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
4.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了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盛情款待渔人,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源的秘密。
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了桃源中人对外界来客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5.就本文在写法上的任何一方面的特色,作一点评价和分析。(100字左右)
(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
3.“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章的第三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六)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 )
A.一鼓作气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彼竭我盈
D.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按要求填空。(请用文中句子作答)
(1)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的原因。
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举例:
分析:
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
(七)、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选段,完成1—3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于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共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共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也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共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郊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万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现,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会、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1.简答、填写。
(1)对第一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用这样两个字概括:
(2)对第一段作者表述的独到见解,可以用本段文字中这样几个字来评价:
2.联系本文及所学过的课文,写出与文中“燕、赵问豪俊”相关的句子。
⑴
⑵
3.作者用孟子和司马迁的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
(八)阅读《墨池记》选段,完成1—4题。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展开余文
1、选文第一段记议结合,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全文主旨:
2、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景点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民间。
3.作者写作这篇记的缘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4、古人留下了许多立意警醒、发人深思的劝学格言,你能举出两句吗?
第4课时 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一、考点说明
1.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人或什么事,说明了什么事物或事理,阐述了什么道理,以及是怎样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的。
2.文言课文阅读理解的几种常见题型。
一、欣赏题型
学习欣赏古文文词之美、意境之幽很有必要。很多古文名句蕴涵着哲理美,哲理的基本特点就是富有理趣,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如2004吉林省中考题:“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二、比较题型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着一定联系的两种或多种材料相对照,比较异同或优劣的一种阅读行为。它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2004镇江市中考题:“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三、评论题型
提供一种或几种看法,要求学生就这些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如2003年常州市中考题:“《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它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流畅性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感悟题型
这类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包括主旨)的理解、感受、领悟等等。例9可从做人和处世两方面分析。如2004南通市中考题:“作者认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请联系自身的学习实际,从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要答好此类试题,必须要有整体意识,依据整体感知高屋建瓴地分析局部,直至句子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然后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认识。
五、补充题型
这类题是由命题者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要求考生列举典型事例证明之。如2004镇江市中考题:“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答好此类题,要注意列举事例的典型性,即要能准确证明题干提出的观点,又要表达简明、意思完整。
3.文言课文理解题的命题趋势。
⑴、理解性阅读比重渐趋加大。
在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理解性阅读的比重渐趋加大,识记类阅读的比重渐趋减少。有些地区的文言文阅读甚至只设了理解性阅读题,可见该题型的重要程度。
⑵、比较阅读逐渐流行。
比较阅读以往只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近几年在文言文阅读也浮出水面。它把内容或形式上有着一定联系的两种或多种文言材料相互对照,比较异同。它拓宽了文言阅读的考查视野,提升了考查的难度和品质。
⑶、开放拓展题的逐渐介入。
在文言文考查中逐渐出现了与现代文阅读相似的题型与思路,这就是开放拓展题的登场。这也是顺应新的课程理念诞生的一类新题型,它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及知识积累能力,这也是文言文阅读中具有新意的题型。学生在答这类题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是对个人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的一个尊重。
二、知识结构。
三、答案解析。
(一)、
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答“义”也可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对比
二、
1隐士,安贫乐道
2本题为开放题,以下内容答出一点即可。①五柳先生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②反映了五柳先生谦虚,不自负③说明五柳先生读书不咬文嚼字,注重意会。
3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三、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3。旷达(答“豁达”次之;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再次之;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4。示例:夜半,月色皎洁。漾漾的流光铺洒在静静的院落,清凉如水。水中似有水藻、荇菜,交叉错杂,随波晃荡,摇曳生姿。其实那不是水草,那是竹、柏的影子。流光徘徊,树影婆娑,清风习习,我和怀民心如朗月,如清水,伫立阶前,良久无语,
巩固检测
(一)、
1.山高峡深 雄伟险峻 水大流急,速猛异常 清丽奇秀、风景怡人 秋景萧瑟,清冷凄静(意思对即可)
2.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3.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4.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
5.本题是开放题,没有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
1.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诸葛亮 陆机
3.A
(三)、
1.C
2..不能。因为描写宾客的反应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四)、
1. (1)活动 (2)穿戴 (3)心情
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
3.他们不希望因为渔人的到来而破坏自己的平静生活。
4.C
5.示例:《桃花源记》描写的是一种虚构的景象,
却给人一种真实存在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善于运
用纪实和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即虚事实写,实
中有虚。使读者深信桃花源中其事、其人,对于渔
人等人“不复得路”感到叹惜。这是文章魅力所在,
也是作者写法的高明之处。
(五)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
3.得道者多助
4.排比 增加论辩的气势,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5.天时、地利、人和,人和,仁政
(六)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C
2.(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
战前:鲁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 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4.取信于民。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等。
(七)、
1.①养气 ②思之至深
2.⑴慨然想见古之豪杰⑵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3.文者气之所形(或: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
(八)、
1.学岂可少(用课文原句“则学固岂可以少哉!”也可以)
2.B
3.爱人之善,勉其学者;应王君之请作记,并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4.如:学不可以已。业精于勤,荒于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标签:
教学论文
理解文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以“点”带“篇”剖《促织》(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下一篇:
背诵方法例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背《醉翁亭记》的(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