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526  
标签:教师随笔
救救老师(网友来稿)
余楷

      学生不会飞,是因为老师剪掉了他们的翅膀,可怕的是同样缺翅膀的老师已不以蓝天、不以飞翔为意。像现在这样的语文教育,整个败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趣味。而根子何在?

      大陆一家报纸的一篇文章说,一位参加高考模拟考试的学生作文《映阶碧草自春色》,被两位语文老师判为不及格,而在复查考卷时,一位语文教育专家却认为这篇作文用词生动精细,句式灵活多变,文笔优雅凝练,有意蕴有味道,建议给满分。报纸将学生作文登出,结果,大多数读者认为应给高分。其实,一般人都不难看出,那篇作文是相当优秀的。

      我们的老师怎么了?难道判断力连普通人都不如了吗?能参加高考模拟考试判卷的,可都是各校挑出来的优秀老师啊。

      曾读到过一篇中学老师写的文章,说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毁人无数”,我当时还不太明白,现在算是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这是正式高考,如果这篇文章不被正视,那么可能影响到这位学生录取,甚至影响其终身发展。想想看,在历年高考中,还有多少考生就这样被无声无息地“毁”了!

      鲁迅先生当年呼吁“救救孩子”,现在是该大呼:“救救老师”了。

      深入到学校去看看,就会发现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已经很危机了。前些年,羊城晚报曾在头版登出一篇文章,标题是《误尽苍生是语文》,当时我还觉得是否有些危言耸听。但几年过去了,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老师的自身素质是个关键。

      如果到中学去看看,会发现语文老师是相当忙的一群人,他们要当班主任,要管理学生,要备课改作业监督晚自习。忙得没时间读书,没时间与校外社会交流,没时间接受新生事物。他们使用统编教材(最近稍有松动,有几套不同的版本可供选择了),使用统一的教学参考书,带领学生参加统一的考试,用统一的标准答案判卷,他们基本上工作在统一和标准状态下,围着高考指挥棒转,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在把学生个性磨平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个性磨平了。高三老师更是疲於奔命,周末和假期还要补课,要出各种考卷,要研究高考出题趋势,要调整学生心理。指导学生高考已经变成一项极其专门的技术,是一场学生和老师共同参加的残酷的马拉松。语文老师给学生出的考题之难之怪,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学生学语文已经不是审美享受,而是精神折磨。语文教育离人文精神、离真正的学问、离文化和生活越来越远。大部分中学都是封闭办学,几乎不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需要知道,老师们只关心高考出题的变化。笔者孩子所在的中学甚至有老师规定学生不许读课外书,不许看电视,不许读报刊,不许上网,连《读者》这样的刊物都不许读,只许读与考试有关的教材。老师在把学生变成套中人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套中人。学生毕业后便"解套"了,可老师们却难从套中脱身,久而久之,老师们也不觉有套了,甚至对跳到套外的学生反而觉得不正常。如果到各中学的图书馆去调查一下,便会发现,喜欢读书和借书的老师很少,文化修养类的书更是少有人问津。老师不读书,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老师,能不神经衰弱和把身体累垮就算万幸了,怎么会有兴趣学习?怎么会有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水平?他们把一篇优秀作文判为不及格,太正常了!

      曾听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说过,平时作文优秀的学生,高考时作文往往得不了高分。因为高考判卷有统一的标准,作文中规中矩的考生往往得高分,那些有创意、有想象力、比较出格的作文往往不及格。判卷老师的眼光和水平决定了考生的命运。北京市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师生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的阅读量少于学生,学生不那么“服”老师了。老师阅读“量”不如学生,就应当在“质”上努力,做人文精神的启迪者和文化趣味的引导者。可事实却很悲观。

      著名学者许纪霖在向记者谈到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时说:“我对这些感受是很深的。首先是从我儿子身上感觉到的。他上初中二年级,我有时要辅导他功课,刚开始我还挺当回事,后来我发现,现在中小学生的语文,越是不懂语文的人越能够适应这套东西。所以我对儿子讲,你不用在这上头太花精力了,只要掌握一点儿技巧就行了。本来会写一点儿东西的人,现在都不会写了。也就是说,你越认真越糟糕。另一方面是从我自己的工作中体会到的。我在大学里教书,我对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叫做‘消磁’,就是要他们把中学里学的那一套东西全部‘消’掉。我是教历史的。我发现我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好像总有一个标准答案,张口就是一二三四,惟恐漏掉什么。我告诉他们,你首先把这一套东西全部忘记。然后,我再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自己来学习,怎样思考和回答问题。可他们一下子有点转不过来,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来那套方式。”

      这真让人震惊。也让我们这些中学老师无地自容。多少中学老师辛辛苦苦、费尽心血只落得了一个给学生上“磁”的评价,我们还不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基础教育吗?还不该赶紧给基础教育本身“消磁”吗?可当务之急是给老师消磁,许多老师已经身披厚厚的磁壳而不自知。许教授还说:“像现在这样一个语文教育,整个败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趣味,这是一件比任何事都要痛心的事。我每个月让儿子写一篇作文,我要他用另外一种方式,即用自己的语言来写。我希望他还能保留一点自己想象的能力。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功利了,他们已经没有梦想,连做梦的兴趣都没有。他们想象的翅膀被剪掉了。我担心的是即便有一天这套体制改变了,他们也不会飞了。”

      学生不会飞,是因为老师剪掉了他们的翅膀,可怕的是也缺翅膀的老师已不以蓝天、不以飞翔为意。所以要救学生,先要救老师。当然,造成老师们目前这种状况,背后有体制的巨大影响,但体制难以在短时期内迅速转换,只能靠老师们意识到危机感,要自救。而危机意识需要全社会的提醒。要从机制上让优秀的人当老师,让当了老师的人不敢不创新、不能不作为,教育体制改革才能被真正地推动。此外,学校要减负,首先要减老师之负。老师的沉重负担减不下来,他们便永远飞不起来。曾有一位网络公司的总经理对我说:“我跟一些老师打过交道,发现他们思维相当僵化,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似乎与世隔绝,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差,语文老师大多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这样的老师能教出充满创造性的学生吗?”知识经济社会是个高度个性化的创造型社会,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就被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很可能一生都难以有开拓性的成就。下一代缺乏创造性,这是民族最大的危机。


展开全文阅读
      现在课程改革已经大规模地铺开,新的课程体系要求高中语文老师能开三到五门选修课,但目前老师的素质恐怕大多难以胜任,本来立意高远的课程改革可能又要落空。解放老师,尽快促使老师从老套子中跳出来,让老师多与变化迅速的大千世界接触,多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使老师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已成为重中之重,他们的解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民族的解放。

      刻不容缓,救救老师。

      《凤凰周刊》2004年第18期(总第151期)

      雷开南 编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标签:教师随笔 救救老师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大学文科向何处去──清华人文学院十周年庆祝会上的演讲(网友来稿)
下一篇:玉笛声声总关情(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