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阅读:2781
标签:
作品赏析
悠悠的笛声——高适《塞上听吹笛》赏析(网友来稿)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陶晓跃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他的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寂寥,即使是“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的难以自抑的愁绪,都让人读出一种叫着悲壮的东西。
高适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的则是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一切是如此的静谧、平和,而隐含在这幅画面背后的却还有另一种意味,则是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于是,也就有了戍楼里的羌笛声,悠悠地沉浮,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这样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牵拽出的是戍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思情。“梅花何处落”,诗人将《梅花落》这一曲名的三字拆开,而“何处”则又是无计排遣的思乡之情的天问。它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扬,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境,可谓异曲同工。风传笛音,音满关山。于是,那关山静寂的夜空里,让人感到飘落的不仅仅是笛声,还仿佛飘落着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也顿时溢满了整个的天地。这一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它以有声的笛音,描述出无语的落梅,与起笔的清雅空灵的“雪净月明”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交错于一体,构成清丽而邈远的意境,实在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塞上听吹笛》,虚实相间,刚柔相济,构思之巧妙,言辞之婉转,情思之含蓄,意境之深远,实在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无疑,它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标签:
作品赏析
悠悠的笛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从中学生择校看环境与成才的关系(网友来稿)
下一篇:
创造读书法的技巧与应用(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