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44  
标签:教学论文
怎样凸现初中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中心稿)
个旧二中 马明

      文言文的学习,对刚步入中学学习的同学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道认识我国古典文学的窗子,他们多么想好好看一看那个遥远的、神奇的世界里发生的一切,然而,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让他们望而却步。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学好文言文,为更好地继承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的威力就在于使人积极地去寻找满足他们所产生的认识和需要的途径与方法。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上文言文课文之前,教师不要急于讲授,可采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声情并茂地朗诵文言文中的名篇,从情绪上感染学生;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古代的一些散文大家,在介绍时穿插一些有关他们的有趣的故事。又如:可用收录机播放《三国演义》的评书,精彩的故事情节,说书人抑扬顿挫的声音,一下就可抓住学生的心;教师可趁势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激起他们想涉猎古典文学的欲望。再如:可讲《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几则神话故事,将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夸父逐日》板书在黑板上,试着让学生翻译。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绪调动起来之后,可以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我们积极投入学习之中,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到一定的时候,碰到浅易的文言文,即使没有老师的指导,我们也能读懂。我们就可以读原版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可以在古典文学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二、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起来之后,他们也许会想:小学阶段从未接触过文言文,我是否能学会?是否拥有这方面的能力?这时教师应毫不犹豫的告诉学生:你能学会,你拥有这方面的能力!正如安东尼。罗宾在《潜能成功学》中所写的:“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多种潜能训练,每个人的潜能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并非大多数人命里注定不能成为‘爱因斯坦’,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在初中阶段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每册书选入的文言文,进行这方面的潜能训练,我们都能拥有学习文言文的能力,都能学好文言文。经过这一番激励,学生基本树立起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再授之以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经过刻苦的学习,学生是一定能学好文言文的。

      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园丁”,把学生比喻成“花朵”,这样的比喻在“自育”和“他育”、“自律”和“他律”的关系中,偏重“他育”和“他律”,把教育过程的双主体共同活动变成了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取知识的过程;把学生的主体成长过程等同于“园丁”培养“花朵”。这种认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没有给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留下多少余地,学生很少有机会开动脑筋质疑提问,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错位。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和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文言文的学习任务。

      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引导学生自读

      初中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表现欲,面对陌生的文言文有着强烈的好胜心。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做到借助工具书查找出不懂的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并在课堂上比试比试,看谁读得最好。课堂上,学生经过不同形式的比试,已把课文读熟,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提出新奇有趣的问题,就不难使学生钻进去,读出味道来。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教材语言文字优美,有着自然风光与社会环境的场面描写和情景意象瑰丽的画面,人物命运与形象能揪住人心,这一切都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仔细选择教材的切入点,所提问题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能提纲挈领,学生由思考这个问题辐射开去,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伤仲永》时,可抓住“阅读提示”中的一句话“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神童’的‘神’表现在哪里?这里的‘变为常人’指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小‘神童’变成了‘常人’?”由于“切入点”选得好,问题一提出学生便积极思考,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得很清楚,而且能找出文中的原句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狼》,则不妨请学生登台讲故事。对于《孙权劝学》,问题可以是: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说明了什么?总之,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恰当选择教材的“切入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并有意识地去分析理解,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凸现。

      (二)、让学生敢讲争着讲

      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回答问题。为了做好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打消学生的顾虑。教师可告诉学生:因为还未正式分析课文,无论出现什么偏差,老师都不会责怪,其他同学也不会嘲笑。由于调整了学生心态,学生发言非常活跃,迫不及待地要向同学们证明自己,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如:在讲“神童”的“神”表现在哪里时,有的学生把方仲永向他父母要书写工具时两者的对话绘声绘色地编讲出来;当方仲永得到书写工具“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时,把他父母的惊讶的神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讲《狼》的故事时,模仿说书人的神态、动作,把故事讲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讲鲁肃为什么要“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各抒己见,有条有理。在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极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和联想能力,发展了创造思维能力。


展开全文阅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抓住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如学生在谈方仲永成为“常人”的原因时,只会迁怒于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忽略了方仲永本人“不求上进”这一原因。这时教师不妨追问一句“方仲永变为常人,‘泯然众人矣’仅仅只是他父亲造成的吗?”仅此一问,常常能点醒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和分析课文,对文章中心、作者的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至于在畅所欲言中学生出现的脱离课本的画蛇添足并不可怕,教师可以提醒“你的这些分析从何而来,请讲一讲根据”,学生就能努力钻研课文,进而准确把握主题。

      总之,在这个环节中要做到“让学生敢讲争着讲”,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紧扣课文展开合理的、丰富的联想,畅所欲言的表达。教师要善于宏观调控,点拨适当,善于寻找契机触发学生灵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自译与自纠相结合,准确翻译课文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师应立即抓住良机,设法使学生归于平静,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基本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准确翻译课文,做到“信、达、雅”。学生刚获得成功的喜悦,自然愿意连续接受挑战。这时可采取以个人为单位或者以组为单位(也可分为男女生两大组),开展自译与自纠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这一活动的展开,无疑为学生体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一次提供了展现的舞台和机会。这一教学环节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除了做好宏观调控外,还要注意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把握,适当给予指导。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既敢于把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将出来,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人都在积极思维,学生既当教师又当学生,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大家在这种相互合作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密切了关系,增进了感情,其乐融融。自译和自纠这一活动结束后,可布置学生书面翻译,既可以复习巩固,又培养了他们书面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
标签:教学论文 怎样凸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珍藏过去(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偏爱”之我见(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