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2232  
标签:作文指导
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与学现状之析(教师中心稿)
兴化市边城中学 

一、引  言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陈钟梁先生说:“通过正常的教育活动,特别是与社会生活、学生人格塑造有密切关系的语文教育,是完全可以发展学生个性的。如果连作文这项教学活动都没有个性的话,其它教学活动就很难赋予个性了。”可见,作文教学对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性。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得不到发展和提高,素质教育就会显得泛白无味,培养素质人才就是一句空话。许多有识之士都曾发表感叹,2700个课时培养出来的学生竟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作文教学是该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了。庆幸的是许多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致力于作文改革。湖南新邵县一中杨初春教师的“快速作文法”已遍布全国26个省市并得以大面积推广,山东沂水县教研室姜元夫的“初中作文目标序列训练”已得到许多同行的肯定,我省兴化中学柳印生老师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大面积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的研究”从指导思维方法训练思维能力入手的做法,宜兴一中杨志芳老师主持的“有序·有法·有例”的教改经验,镇江市第13中学围绕写作开展的大语文教育,在1998年江苏省中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受到一致好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面,这些教改面对的大多是素质较好的城市学生,执教的又大多是富有经验的城里教师,其经验要想在农村得到推广并转化为能力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农村学生的文化熏陶少,素质与城里学生相比较低,农村教师的素质又参差不齐。为此,我想趁此机会,把我所了解到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总结出来,以求在理论上得到指导,寻求对策,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作文教学改革的路子,为大面积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作出绵薄之力。

二、学生写作的现状与分析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也同样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学效果令人堪忧,那么学生的写作中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在哪里呢?

  1、文面不规范不整洁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所涉及的种种问题,如行款格式,标点符号,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的规定,直接影响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学生作文中,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符号、字迹潦草难以卒读、乱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以及繁体字和异体字的现象俯拾皆是。

  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了学生的养成习惯尚未形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可是这并未引起我们所有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2、写作兴趣不浓,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作文,作得人头痛”这句在学生中颇为流行的口头禅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这种状况既有学生的原因,更有教师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学生才能产生作文的灵感,这时写作主体产生了“我要写”的想法,其心理处于最佳势态,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不仅能触发文思汹涌奔流,而且还将引发写作主体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师,从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过功夫,同时还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写日记、周记的兴趣,没有练笔本。一学期几篇课内作文不能全面反映中学生的生活,而日记则可以把生活与写作,作文与做人疏通。借助日记,可以学习观察,积累素材,锻炼文笔,砥砺思想,这都能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可这么多的学生和老师却忽视了,或者说重视不够。几篇课内作文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初中生对外界充满了新奇好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们对大自然、社会等充满了兴趣,但我们的老师却把学生淹没在无体止的题海大战中。背诗词、诵名篇,品字画是与学生无缘的,学生又怎能萌发出写作兴趣呢?学校成了屠杀学生个性、兴趣的屠场。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视吗?

  3、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达意思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却认为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文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才谈得上语文能力,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能力。有的教师甚至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语法教学上,这样的结果反映在作文教学上,必然导致学生语感不强,语言运用能力低,作文中的病句多,滥用误用词语的多,前言不达后语的多,语言表达“心欲言而口不逮”的多,语言表达欠严密的多。我们这么说,并不是否认语文知识对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的辅助作用,我们只是想表明语文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它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极强,无论是复杂的语言成品(如一篇文章),还是简单的语言成品(如小孩子的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既包含思想,又包含情感,还包含着语言组合规则及语言运用方法等。许多作家并不钻研语言知识而照样熟练地运用语文写出好作品来,就是明证。周德藩副主任在南通会议上指出:“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这句话如能引起所有语文老师的重视,我相信,初中生作文写作中的这些语言毛病就会少得多了。

  语言和思维的矛盾也是语言表述不清的原因。有的同学思维敏捷、清晰但语言贫乏、不丰富,造成了“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达”的现象,有的同学却是思维不清晰以致不知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述,不管怎么说,语言和思维的矛盾存在于我们学生中。我们老师如能在这两方面花些功夫,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写出语言通畅的作文。

  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错误。有些家长看到学生写作水平差,就找来一些有关写作技巧方面的书,似乎这就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面已经讲过,语言知识不是建构语言能力的主要基础,写作技巧不能作为作文的全面内涵。了解一定的写作方法,对掌握一些写作常模是有帮助的。但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一是语感的习得和积淀,而这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完成的。至于写作能力,还包含诸多复杂因素,它与生活体验、认识水平、语言积累及写作经验有密切关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写作技巧。“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渔”是自学方法,而非单纯的写作技巧。


展开全文阅读
  4、“应试教育”下的书呆子

  许多学生的作文写得挺不错,但一旦走上社会,遇上生人,就显得木讷寡言,不知所措,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教师考虑写作教学时不是从“人”的生活与工作需要的角度考虑,而是从应试或让少数学生出写作成果的角度考虑。

  语文学科的“工具说”的真正涵义并未为所有人理解。一些人对作文教学的“工具说”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换句话说,一些人包括我们一部分老师并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实用性”。所谓“实用性”是指题材和体裁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目的在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文是为了“考试”,但这个“考试”不是为求取功名的“考试”,而是整个人生的“考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从培养人才出发,从学生终身计出发而为其练就作文能力,则这种叶老所谓的“考试”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这个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就会令人咋舌了。目前的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即学生从教师的命题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对谁说,为什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大致相同的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这种口头作文拿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根据目的、对象、场合,选择比较恰当的语句”,这看来是对书面作文提出的要求,其实口头作文更应首先达到这个标准。假如一个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也用典雅语体或正规语体来代替日常语体,岂不是让人嗤笑。如果从学生的将来着想,就需进行“口头语体训练”,这才能真正改变上文所提到的“木讷寡言”的现象。

  5、学生写得相对成功的是记叙性的文章,其次是说明文,写得好的议论文就少了

  在写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总不能把握住议论文的关键,让他写一篇议论文,他能写成记叙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议论文教学过于模式化,一开口便是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似乎议论文就要摆出一副训人的架势,缺乏亲切感,缺乏朝气和活力。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初三班主任曾武断地取消同学们的“蓄谋已久”的元旦联欢会。同学们大多敢怒不敢言。班里一名女生,却大胆给班主任写了一封信。信里鲜明地表达了他们想开联欢会的强烈愿望,列举了开联欢会的好处。“控诉”了班主任对他们积极性的挫伤。语言通畅、言辞恳切而激烈,俨然一篇高水平的有破有立的议论文。这位女生平时作文水平一般,竟能写出这般有理有据的“抗议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患的是营养不良症,已远远脱离了生活,这就犹如杜源汲水,无论我们怎样兴风,它都难以起浪。学生不了解的东西,也就难以触发情感。反之,学生谙熟的内容,写起来就能如鱼得水,信手拈来。“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不能触发情感的题材,学生又如何能写出令人折服的文章呢?

  6、学生生活实践少,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少,同时虚构的作文占了绝大多数,有的学生文品与人品反差较大

  在实际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生活空间狭窄,仅局限于家庭──学校,没有时间接触社会,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关心社会,视野不宽,思路单一,其作文文辞贫乏,内容干瘪。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泉源枯竭”又怎能“溪水流个不歇”呢?要想改变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缺氧病,贫血症,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呼吸社会的新鲜空气,感受时代脉膊的跳动,要像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的“我们赞美祖国的现在,我们三倍赞美祖国的未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我们的国情、历史,在其作品中也才能反映一些较富时代气息的主题。可是我们的一些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整日淹没在题海大战里,不让其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试问,学生岂不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吗?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让学生去探索未开垦的思想言论处女地。似乎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殊不知,真正的“健康”与“正确”总是在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较量中才得以凸现的,只有认识了假恶丑,才更加懂得真善美。只有如此,中学生才能以他们特有的眼光理解我们的社会,也才能挖掘深刻的主题来。

  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活中实践,这种生活容易造成他们对生活的漠然置之,他们不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与友爱,他们心中的烈火般的激情也不能得到激发,其冷漠之情必然反映在他的习作里。“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试想,这种寡情之作还能感动人吗?还能提高其作文的品味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也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地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一些同学在家里明明是“小皇帝”,对父母轻则顶撞,重则谩骂,可他们的作文里写的却是父子、母女间的和睦与亲情;一些学生明明是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可在作文里却虚构他如何热心帮助同学,试想,这种虚情假意的培养能造就出新世纪的人才吗?日本中学作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和思考能力,还有一种生活态度。其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将来走上社会,这样的人能对别人真诚相处吗?能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吗?这种现象是普通存在的。现在,人们都在呼吁学生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苏州市98年中考作文题<说句心里话>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拨。但愿所有的语文老师从素质教育计在锻炼其写作技能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改变学生中人品与文品反差较大的现象,为新世纪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教师的教学现状与分析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泰兴市洋思中学的一句名言: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作文中的毛病主要还是出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现总结如下:

  1、作文教学的无序性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实际,制订一个翔实的计划,以便分阶分步实施。这个计划应包括整个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包括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和要求,这个计划还要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写作能力的发展规律。据了解,很多学校的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老师随意性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了足数的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突击战”根本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式心态。这种无视作文教学规律的做法是有一定市场的。98年江苏省中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要求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这正说明这种无序性的普遍性。但愿这次会次的精神能落实到位,扭转这种局面。


展开余文
  2、命题脱离实际,与学生心理不同步

  上文提到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性、无序性,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性。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不管怎么说,一些教师的作文命题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同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步,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序列。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另外,作文命题还需要与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写作基本能力同步发展,这是我们一些老师平时教学所忽视的。

  3、作文批改缺乏科学性

  在作文批改中,一些老师死抠住标准不放,标准过于统一,呆板,对一些冒尖文则常常是一棍子打死。1996年扬州市中考作文题是《我的对手》,一考生在充分构思的基础上,富有创新地把其对手确立为“我自己”,文中写她是如何战胜脆弱的小我而成为一个勇敢的大我的,可在阅卷中却把其打入冷宫,这是不公平的。历来写作教学都极重“规矩法度”,然而对写作训练的测评,却又是最没有“规矩法度”。往往是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测评的标准,看来如何使评改的标准与教师的主观认识统一于真正科学的写作观,我们还需要新的思路。98年,辽宁规定中考作文由三人独立阅卷后合分,这或许是对这种主观性的一种规范。

  一些教师在批改时,完全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生的作文,批改标准过高,往往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这种无视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家》。其两项要求是:⑴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⑵文章要分段,家里有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是我们的借鉴。我想,作文的评分也可采取两个分数,一个是格式要求分,一个是综合评分。这样会最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其步步上升,写出好的作文来。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多是劳而不得。”吕叔湘也提了类似的看法。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缩短了周期,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何况学生间的互批具有转换角色,诱发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兴趣;增加压力,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信力;体验甘苦,培养学生为人办事的责任心;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等作用。

  4、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成功教育”

  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学生不是不具备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向是缺乏写好作文的必胜信心。可惜一些教师并没有了解学生的这一最大心理障碍。如果老师在作前进行成功指导,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学生作文的兴趣就能激发,其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作文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上文所说,批改过程中,批改标准呆板,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能绝对的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差的作文,则应力求找出“闪光点”,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肯定其成功之处,可以大到选材、立意、谋篇、结构,小至标点符号及抄写。“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这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学生作文希望之花。

  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倍增,作文训练形成了良性循环,作文成绩自会得到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这句话理应引起我们语文老师对“成功教育”的重视。

  5、缺少实践指导,学生闭门造车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惜我们的老师为应试教育所累,整日把学生关在学校里,语文教学成了狭隘的封闭式教育。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的写作积累过程中才能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也才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作灵感的。

  一些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取消第二课堂,取消课外活动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上文提到的那位女生,如果没有“蓄谋已久”的元旦联欢会,她能写出有破有立的议论文吗?“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6、重“文”轻“道”,作文教学跛足而行

  一篇作文是学生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的集中体现。一些学生由于生活积累少,在作文里流露出一些消极的庸俗的不健康的思想感情,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的反映,这样的学生犹如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是需要老师拉一拉,帮一帮的。可笔者却发现农村的许多老师却熟视无睹,对此漠不关心,这是“重文轻道”的表现。日本的作文教学注重两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一种就是怎样做人。可见日本教育对“道”的重视。我国的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到了当今社会,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危险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还有的老师认为那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事,我只管教好语文。这种思想和想法是极端错误的。看来,素质教育的开展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不然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培养人才也是一句空话。

  7、重教轻写,纸上谈兵

  据调查,农村的中学教师极少写“下水文”。尽管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旦丧失了来自写作实践的源源不断的强烈感受,便丧失了对写作教学中各种错误观点和做法的天然免疫力。教学中有个现象值得思考: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被神秘化,成了学生的畏途。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捩处,化难为易,化苦为乐。两者心态有别,前者更多的是一种苛刻、挑剔的眼光,容不得学生作文中有一点不是;而且欣赏趣味偏狭,思维陈旧刻板,对学生的创新和探索多持否定态度。写作中学生往往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甚至产生情感危机。后者深知写作的甘苦,指导时更多的是欣赏的眼光,批改中更侧重于鼓励和发现,教学中更多宽容和平等的对话;从而保证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写作,获得更快更大的进步。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

标签:作文指导 目前农村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粉笔头儿的教育作用(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心坚如铁贫里寻乐(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