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56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读写和感性基础(网友来稿)
王元民

      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众所周知,在客观化、标准化考试的牵引下,愈演愈烈的,是对训练的空前强调,而且演变成机械操练,大量做题,做各种练习题和各种模拟题,以至于使学生不读书,只做题,“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不遵循规律,结果事倍功半,学生的语文水平无法提高。

      从语文的工具属性来看,写字、识字、阅读写作乃至思维方法,都可以通过训练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时代在前进,当我们更多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统一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前提下的语文训练,教师的“训”无法主导,学生的“练”亦无法主动。教师和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应试的奴隶。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竭。”[《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我们不能在做习题这样的训练和那种以学生的个人经验为基础、与社会生活相沟通的语文实践之间划上等号。语文实践的丰富性和它对语文素养的生成,绝不是做习题这样的训练可以代替的。背弃学生生活实践的所谓“训练”,不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态度,不重视学生个性因素,对学生自主发展和整体发展而言不仅鞭长莫及,而且贻害无穷。

      从语文的思维方式看,语文界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逻辑思维高于形象思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文教学把复杂的对象简单化,陷于固定套路和程式,热衷于明确的答案和结论。其结果是导致语文课变成干枯的逻辑演练,拒斥了形象与情感。正如美国学者韦穆萨特•布鲁克斯在其《文学批评简史》中所说:“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语言逐渐失去了它的情感职责,其凝聚作用日趋没落,日益走向科学化。这个剥夺的过程,使语言只剩下一具无血无肉的骨架子。”

      语文课程从本质上而言是实践的。换言之,它既不是知识课程,也不是理论课程。因此在我看来,学好语文的唯一途径就是读写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舍此别无终南捷径可言。“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生活和学习的关系是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的关系,只有从学生的个人生活实践出发,以学生的感性为基础,才能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才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

      二

      阅读,是人类开启理性大门的钥匙。西方人说:“Leader is reader”(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阅读能获取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修身立德。首先是要多读,要感受、体验、品味,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从感性入手,“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鲁迅在《摩罗诗力说》曾谈到阅读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认为没有感性作为基础的理性分析,就像“热带人未见冰前,为之语冰,虽喻以物理、生理二学,而不知水之能凝,冰之为冷如故”,让热带人了解冰的最好办法是“直示以冰,使之触之”,阅读文章亦应重视感性,朱熹讲“格物致知”,“物”即是感性经验,重视感性,方能“致知”。

      从感性入手的阅读途径很多,在我看来,要多练和多读。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穆克在《白色城堡》中这样说:“人生犹如单趟列车,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新再来,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或艰涩,只要你愿意,当你读完它时,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处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的领悟。”阅读的魅力就在于它允许人们不断重复、练习,而且每次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使人在唯一一次生命中无法仔细体味的东西,通过阅读得到补偿和满足。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就是说练习的重要性。多读,就是从根本上强化和延长对文本情感体验的过程,一旦做到心、口相应,背诵只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更是读到“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朱自清先生也认为“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郭沫若也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鲁迅当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揶揄那位在诵读古书时迂态可掬的寿镜吾老先生,其实未必是对他的完全否定,鲁迅自己也从练习和诵读中受益匪浅。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心,一辈子也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当然,对中小学生而言,好多名篇的深意何妙处未必都能理解欣赏,比如杜甫的《绝句》,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琅琅上口,但后两句中的“千秋”、“万里”却远远超出小学生的理解范围。这得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深层意蕴,但这并不妨碍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和声色之美。

      三

      写作,是体现人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活动,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通过个性化自由式的写作抒发作者独特的感情。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写作过于注重技巧的掌握和章法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真情实感的表现。叶圣陶说“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文章不好,原因之一就是自己不改或者少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因此,提高写作能力也得从感性入手,而不在于掌握多少写作知识和写作规矩。如有一堂语文课要求学生用 “发 现”口头造句。一位小朋友说“我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老师颔首称许;一位来自农村的孩子说 “我发现老母鸡围着草窝转”,老师脸上就现出不屑的表情。其实, 前者的“发现”是得之于书本的科学知识,后者表达的内容则来自于农村生活的耳濡目染,是一种活色生香的、充满着感性的、真正得自于孩子自己的“发现”。且不要小看了这一句,它与《诗经• 君子于役》中描写的黄昏怀人的诗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有创意的表达的胚芽,我们的语文教学,或许不经意间扼杀了多少创造的细胞。


展开全文阅读
      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感性基础正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或许还很幼稚但正是这可贵的感性基础,使学生在写作上迈出了第一步。正如鲁迅先生在《这个与那个》中所说的意味深长的譬喻:“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一步去,也决不至于将他困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岁也还是不会走路的。”对学生的写作,亦可作如是观。老师布置的小小的写作“手记”,例如一个景物描写,一个生活镜头的记叙,一个思绪片段的载录,一个情感涟漪的捕捉……甚至看到一个人、读一本书、看一个电视节目或电影都可以随意入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就体现在这一次次具体实践中,落实在一个个酝酿思索、动笔润饰、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在这一次次的具体实践中培养起浓厚的兴趣,就会使学生在一种活跃、舒畅、欢快的心理支配下,使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寓学于乐,寓学于趣,那么,潜在的创造力就会在跃跃欲试的“冒险”中爆发出来。

      感性基础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前提、关键和基础。在现代人越来越面临着精神贫困化、文化市井化、知识多元化和语言浅俗化的今天,提倡中小学生在感性基础上的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利于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有利于它们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认识感性基础和语文读写的关系,开生活之“源”,畅读写之“流”,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反映、服务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读写的能力。

      作者邮箱: wangyuanmin1026@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读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推理对比与转化对比——从于濆《辛苦吟》说开去(网友来稿)
下一篇:怎样使你的作文语言靓起来(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