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2677  
标签:作文指导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之五:确定文体(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镇江中学  陈乃香

【要义点拨】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的三大主要命题形式。从文体上而言,在话题作文问世之前,除去两年的作文题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或其他文体之外,即1994年《尝试》规定写记叙文,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两题选一或另拟题目),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写一篇文章,但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实际上就是允许考生自己确定文体,只是没有明说。其他都规定写成议论文,议论文成了独霸天下的文体。自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以话题作文(当年没有明说,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第一次冠名为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以来,文体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记叙文的写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无论是数量还是高分作文都是以记叙文居多。这种情况到去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出现后,有所改观。因为话题增加了思辨性,因此重视议论文的写作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当然2004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并没有继续走下去,“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话题,使得散文的写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几乎一统天下。其实冷静下来思考一番,文体上的任何偏废都不可取。《考试大纲》说得很清楚“写作”要“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记叙文(包括散文、小小说)、议论文和说明文都是高考考查的文体范围。某一年写某一类文体比较讨巧实际上是不公正,也是不科学的。

【方法点津】

面对文体不限,如何确定文体呢?一要看话题适宜用什么文体。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的作文,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编故事、写记叙文比写议论文似乎顺手些;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写议论文比编故事、写记叙文似乎顺手些。二要看自己擅长写什么文体。如果你形象思维发达,视野开阔,联想丰富,长于记叙、描写、编故事,就可以写一篇记叙文、散文或者小小说;如果你理性思维缜密,平时好发表议论,并且判断准确,说理雄辩,就可以写一篇议论文、杂感;如果你平时喜欢古今诗词,有较强的炼字炼意能力和音韵知识,就可以写一首诗;如果你思维清晰、细密,说话有条理,而且又擅长解说介绍,也完全可以写一篇说明文。三要考虑是否已占有与该文体相应的足够材料。材料是作文写作的物质基础,如果缺少材料的话,即使自己偏好某种文体,也只能放弃。如,写议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一、连贯、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四要考虑用该文体写作能否写出新意,避免从众心理。只要你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不妨去选择那些比较“冷僻”的文体(比如小小说、寓言、童话、戏剧、小品等)去写,或创造“另”类文体(套用应用文体、移植专业文体、自创无名文体),这样,你的文章也许会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而获得高分。

一、记叙文写作

1.要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一个作者对写作对象(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同时,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2.要选好题材,准确且新颖。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断,要尽量写能展开的(展开后能“出彩”的)。

3.要设计线索,能纲举目张。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繁杂、零碎的材料(人、事、景、物)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

4.要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是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滋味。

相对来说,高中学生的记叙能力强过说理能力,所以“文体自选”时最好选择记叙文。

    例文一[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湖北考生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

    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色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

   自我上高中以来,您就很少管过我。有人说“儿随母,女随父”。在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和关怀。我几乎每天都要和她谈笑,却很少能跟您讲上一句话。妈妈总是关心我这,关心我那,而在我眼中,您总是坐在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着自己的股票。我总觉得您根本不关心我,我总觉得您是家中的一个外人。

  随着感情的疏远,我发现我渐渐地不认得您了。“代沟”,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高考离我越来越近,可您却离我越来越远。虽然您也开始不时地说些什么,您也开始每天按时往我嘴里塞各种各样的补品,可对我来讲,那些话远不如妈妈讲得动听。而塞药时我甚至感觉,您是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父亲。感情的疏远,似乎真的隔断了认知。


展开全文阅读
    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解析:从当代中学生与父辈存在代沟这一社会现象切入,写了代沟使“我”缺乏对父爱的准确解读,也表明了事实教育“我”要认识父爱、热爱父亲的主题。文章叙写“我”对父爱的误解,是铺垫,是深化认识的前奏。详写“父亲费力搬桌子”的细节——这是一位走向衰老的男人心中爱子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饱蘸浓情,写得令人感动。在表达上,文章采用内心独白式的方式,显得真实、自然,又强化了感情的宣泄;在选材立意上,直指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例文二[话题:语言与沟通(2004年高考广东作文题)]

“爱”在心口难开    佚  名

    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亲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声,签上大名后又继续埋头看报了。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作罢,反正我也习惯了。收拾好东西,我顺手把门带上,那轻轻的关门声,仿佛一声叹息似的。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学校走去…… 

    其实,我也想他对我笑一笑,说声“考得不错”的话…… 

    我跟我父亲好像是天生仇人,从小到大,我们的交战便没停过。调皮是男孩的天性,每当我闯了祸,他总一声不吭,抡起皮带没命地抽。大概是遗传了他的执拗,我也不哭,一阵清脆地抽打声和妈妈的哭喊声混战,最终便以“砰”一声摔门的巨响——我夺门而出告终。 

    妈妈常跟我说,其实他是爱我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我要试着和他沟通一下。沟通?我冷笑,和他这种机器怎么沟通?他甚至对路边不相识的扫街大婶笑一笑,却吝惜地不肯对我展露分毫,他表达“爱”的唯一语言,便是那无止境的皮带抽响。而我回报他的爱,便是比说话还多次数的摔门声…… 

    想着想着,便来到了学校。“嘿!”好友神秘地凑过来,“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父亲节!”顿时,冰冷的老脸又浮现在脑海,我厌恶地说:“关我什么事?”“你不对你父亲表示点什么吗?我昨晚等不及,已经送了,当我对我爸说‘我爱你’的时候,他居然哭了呢!”好友兴奋地说,然后不由分说地拉我去了精品店…… 

    拿着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我忐忑地回到家里。送皮带,真讽刺,他又要抽我了吧? 

    “爸,今天是父亲节,这是送你的礼物。”我不动声色道。他愣了一下,慢腾腾地拆开了礼物。出乎意料,他没有勃然大怒,只重重地叹了口气:“今天你妈不在,跟我喝一杯。”也好,壮壮胆。 

    可怕的寂静,只有酒杯碰撞声。两人都喝得微醺,我望着父亲,幽幽地说:“爸爸,我……我……我爱你……”极轻极快地带过,也不知他听到没有,“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你那条皮带快断了……”没等我说完,父亲喉咙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试考得不错……”我的眼顿时热了。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着:“是烈了点……”说罢也举杯一饮而尽,热泪,流进了嘴里……有爱的泪,是甜的…… 

    一声“我爱你”,化解无数情…… 

    解析:本文通过对父子关系由隔膜甚至对立到一声“我爱你”的语言表达而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的描述,说明了语言的重要作用,颇有深意;描述也较为真切生动,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是一篇较好的作文。有时候沟通很难很难,有时候沟通很简单很简单,从难到易也许只隔一层纱——“我爱你”。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只要有机会就告诉他们你爱他们,相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就像本文作者,和父亲的关系似乎是冰冻三尺,但一句真情的话,就融化了所有的冰雪。文章感情真挚,引人共鸣。

    二、议论文写作

1.学会分解分论点。①并列法。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分解为这三个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②层进法。即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如《在困难面前》可以分解成这样的几个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三个分论点就呈递进关系。③对照法。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如《学贵多问》可以分解成这两个分论点: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

2.掌握议论的结构方式,做到结构完整。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考场作文的常用结构方式。“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这种写法一般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当然也可以采取“联”“引”“议”“结”或“引”“联”“议”“结”的步骤。

3.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在议论文写作中,既要摆出事实论据,又要有必要的理论论据,如何正确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文章写作成败的关键。就同学们的写作实践看,许多同学常犯的毛病是重事实论据而轻理论论据,两者没有有机的结合。反观成功之作,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写议论文还要注意对事例进行分析,将“事”与“理”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能“以摆代论”。


展开余文
    例文一[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别让感情遮住了理智的双眼

陕西考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富人,由于下雨他家的墙被淋倒。他儿子和邻居的一位老者都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晚上家里果然来了小偷。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却认为老者是小偷。大概你也认同富人的说法,但若仔细一想便知不妥,亲近的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认识,所以请擦亮你的理智的双眼。

    听罢这则材料,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倘若告诉富人将有小偷来时的人和富人没有任何亲缘关系,那么富人恐怕会怀疑他俩,因为他们都和富人没任何关系。所以说富人的判断并非是理智的,而是受到世俗情感的影响,所以说生活中我们认识事物时或多或少会受到感情的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被感情遮住理智的目光。一代清官包青天,在审理自己侄儿包勉的案子时,完全排除了个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受到情感的影响。用他的话说就是:公堂之上无父子。就因为此,他才被后世之人连连称颂。

    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力学系统的创始人,而在当时人们正在研究光的本性,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光具有粒子性,它是由无数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而另一种是说光只具有波动性。当时两派各举出了例子和实验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牛顿支持粒子说,反对波动说,所以人们也就认为光只具有粒子性。从而使光的波动说发展很缓慢,直到20世纪初才被人们所接受。

    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研究黑洞问题时,曾收到他的导师的信,说黑洞是不会向外辐射能量的,劝他放弃这方面的研究,但霍金并没有被感情蒙蔽,依然坚持认为黑洞会向外辐射能量。最终他因此获得了“原子物理之父”的光荣称号。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情感的干扰,因此我们要以“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尚情操来拨开情感蒙蔽的双眸,用客观的、理智的、公平的态度来认识它。

    “情感”犹如眼前的一片乌云,拨开它我们会发现蓝天、绿水……

    解析:任何观点都需要事实的支持,但并非任何事实都能支持某些观点。本文作者所选取的作为论据的事实相当恰切精致,像三根栋梁,成功地构建起了理论的大厦:拨开感情迷雾,把握理性光彩。这三个事例也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补充,包青天以理性的头脑来评判纷繁复杂的谜案,声称“公堂之上无父子”,是古之典范,也是中国伦理血缘超越的成功范例;史蒂芬·霍金坚持自己的判断而避免老师的误导从而取得巨大成就,是今之楷模,也是外国理性光彩的闪烁,牛顿的例子则从反面论证了本文的论点,这二正一反,非常具有说服力。

    例文二[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人类,别再感情用事

陕西考生

人常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无疑说的是亲情的伟大,亲情的忠诚不可质疑。因此人们常常会认为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一些挚友他们是不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的。但是,有些事情的结果却出人意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整天抓“反动”分子,他们正是年少气盛,为自己的梦想和大家的理想主义社会而奋斗。这并非坏事,但往往做事情感情用事,做出错误的事情来。许多战争时代做出贡献的人物和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大多被时代逆流所吞噬。这也并不能全怪红卫兵,因为他们毕竟年轻,认识不深,对许多被他们打倒的人缺少认识。可是他们应该对自己的父母亲人认识很深吧。有谁想到,将父母名字写在要打倒、清理分子的名单中的人,恰恰是他们的子女。父母是那么悲哀啊,怎么也不会想到,甚至做梦也不会想到竟然是自己的骨肉断送了自己。亲情在这时是那么贬值啊!

    为什么人们常会用感情来判断事情的对与错呢?

    也许,是受到中国自古就有的一些传统的影响吧;也许,有许多人还未认识到感情忠诚与准确背后也会有背叛吧;也许,有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外界的刺激或熏陶而养成的。

    感情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的人在生长的外界环境影响下,会形成一种天生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力常是正确的。但这毕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他们也常感情用事,但是其结果常是错误的,甚至错的一塌糊涂,一败涂地。正如前文中父亲、母亲对子女的信任,却换来子女对父母仇视与背叛。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用感情去判断事物和用理智去判断事物是完全不同的。就算是亲情间,遇到一些事情时,首先要理智点,先考虑一下,以免出错。

    我相信,我们的世界是美好的,但也会有污泥,只要我们能正确运用智慧去考虑,去判断,要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什么事情、人、物只要时间一长,就会原形毕露的。

    因此,让我们运用理智去判断感情用事的事物吧,我们会获得正确的结果的。人类啊,别再感情用事了!

    解析: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先批驳后论证的方法。作者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错误观念,然后用“文化大革命”中的事例来反对这种观点,这个事例无疑是最恰当的,在那个席卷一切的年代,狂热的红卫兵心中,亲情又算什么呢?以前的亲人能出乎意料地成为你的批判者。这个事例的提出已使开头的观点难以为继。之后,作者又分析造成这种错误观念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类,别再感情用事!整个文章结构严谨,先破后立,论据充分,说理透彻,紧扣话题,只是后面的论述有些混乱,但在考场作文中能有如此强的逻辑思维力,已经相当不错了。

    三、散文写作

    1.题目鲜亮。作文题目要忌讳平淡、呆板,要有个性、与众不同,既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同时又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因此散文的题目是最有嚼味的题目。有的是场景入题,《无边落叶》、《昨夜雨,今朝下》;有的是感觉入题,《花香》、《路是月的痕》、《眼睛上的窗帘》;有的呼告,《茉莉,我爱你》;有的祈祷,《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比喻,《放下感情的叶片》;有的口语化,《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有的化用成语诗词,《随遇而安》、《月是故乡明》;有的繁复,《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有的简洁,《网里人生》。比较一下其他文体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题目没有一个相同,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又跟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十分切合。

    2.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因此其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到纸上。”(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言》)凡是能够引起作者动情的,凡是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的,都可以是散文的题材。在一篇散文里,作者可以展开广阔的思路,无所拘束,任意驰骋。高考作文取材最忌讳旧、俗,阅卷老师老是看到常见的材料,首先就感觉不佳。散文广泛的题材领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上面举到的几篇文章,取材面相当广泛。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如《茉莉,我爱你》);有的敏锐地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如《随遇而安》);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如《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如《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广阔的题材显示了考生敏锐的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表达灵活。散文取材广泛,它的表现形式也就显得自由灵活,表达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从表现形式看,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格律化,不必像戏剧那样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满分作文《昨夜雨,今朝下》(山东考生)先由栀子花开状写惜花恨雨之人的心态,然后联想到古代诗人和诗境,中间穿插议论抒情,结尾用栀子花重开暗示自己的见解。《拨开天空的乌云》扣住对道家音乐的感悟一事,写心境,写游览,写谈话,写品曲,无不为“感情亲疏不同,对道家音乐的感知也千差万别”张本,写得大气。

    4.情理相透。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今年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就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如《无边落叶》写童年记忆中遗失一枚香山红叶而误解同学的故事;《随遇而安》写了从北方来广州的母亲饮食上的改变,进而引发对广州人生活习惯的认同,富有生活气息,巧妙道明“感情影响认知”的观点。《黄色蛹·金色蝴蝶》是一篇公认的“散文诗”,虽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精心挑选的三个片段,重点表现了自己感情在生活经历中的变化过程,语言上处处洋溢诗情,极好地扣住话题。这对一些不注重生活积累的考生,只会空洞发表议论的考生,应该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启发吧。

    5.语言精美。“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与你同行》显示了良好的语言功力,文章写道:“让水与火同行,情与理同行。坚持爱与美的真理,让冲动与成见在你的足下沉淀,带上淬火之后的智慧——与你同行!”理性思考在激烈的感情下化为不可抑制的内心独白,强烈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以情动人。《月是故乡明》将话题巧妙转化为“因为深情,所以偏执”这一警策之语之后,直接用铺排方式将生活感受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逝去;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通过语言,把感性与理性融合为一,成为美文。


展开余文
    例文一[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情要深深,理要昭昭

湖南考生

没有难度的问题:你有感情吗?

没有争议的回答:当然!

有点困难的问题:情与理面前,你更认情还是更信理?感情左右你对事物的认识吗?

有点茫然地回答:这个……

可见,人人有情,深深的情。对自己,对他人,对花草树木,对社会百态。可我们能人人做到在客观事物的认识面前,理亦昭昭吗?

爱花者总说:花儿真美,花儿真香,美的神韵,香的怡人。

不爱花者总说:娇滴滴的媚笑;柔嫩嫩的脆弱;高挑挑的招摇;香喷喷的粉饰。

爱草者常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漫山遍野地跑,海角天涯中笑。

    不爱草者常吟:斩草要除根:否则春风它又生,杂草丛生,好一个荒凉山头。

    爱人者爱及屋檐下的乌鸦。

    恶人者恶及金库里的元宝。

    爱国者爱着她的一切。哪怕是贫穷、落后,哪怕是“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哪怕是“断壁残垣,颓门漆落”,哪怕是血雨腥风,硝烟弥漫。

    恶国者轻视着国家的一切。一心只想外国的月亮圆,它国的桂花香,别国的国民素质好,它国的生活水平高。面对自己的一切,总是抱怨这、埋怨那,今天指责这儿差了,明天嚷嚷那儿坏了。

    就在这爱与不爱间,呈现出了百态的社会、复杂的社会、迷离的世界、深邃的世界。爱,是一种感情的体现,不爱,也是感情的一种表达。带着感情,我们看到的是同样一朵花,同样一株草,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国家,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得出了不同的答案,说出不同的感受,得出不同的评价。同样一个事物,同样一件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一个理,同样一种明明白白的理,不同的感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于是我想说:

    让情深深,切勿理茫茫;让情深深,应要理昭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事物,认识社会,勿要“情”字蒙了头,切记“理”字应当头,理智的感情,那是情深深不是雨濛濛,是清新的世界,理昭昭的天下,明白的人生。

    解析:文章先后指出,同样的“花、草、人、国”四样事物,在爱与恨两种情感的作用下,形成的是不同印象,得出的是非理性的不同结论,于是自然地提出了正确处理“情与理”关系的要求,即“情要深深,理要昭昭”。文章语言似散文诗般的优美,情感极为丰富。

    例文二[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给感情一把尺

湖南考生

    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身处“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们,更是在每个人心里种上一棵“爱心”树,不管他是敌是友;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心灵、给情感一把尺,别让感情的亲疏迷乱了你我的良知。

(一)给感情一把尺,给理智一条路

    生活给了我们无数路口,让我们用心去选择,当面临亲与疏的判断之时,该给心灵一把尺,去警示自己凭正义做出选择;该给感情一把尺,别让亲切阻断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征途,让理智的感情伴你人生旅途,才会使心更轻松,才会使世界更加美好。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棘褐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

    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

    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乐》!

    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亲疏,让人类向前迈进;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让人类向着认识真理奔跑;是它让我们给理智一条路,给智慧一条路,给文明一个永恒!

(二)给感情一把尺,给民族一个振兴

    林则徐给感情一把尺,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背景下,发起了爱国思想运动,使中华民族的认知向世界迈进;邓小平给感情一把尺,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提出了祖国统一的新思路,让中国社会的发展选择了理智;战争中一位位母亲给感情一把尺,为全民族的胜利,毅然献出了孩儿们的生命,让苦难的民族在鲜血的力量下奋起!

    而今啊!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她们也给心灵一把尺,这把尺需要的不仅仅是奉献与理智,更需要英明果敢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勇于奉献的大义和这悲天悯人的大爱,他们不仅给理智一条路,更给民族精神一个完美的展现,他们无论感情的亲疏,为每一个病人送去了同样的爱!

    月光可以忘却感情之尺;

    蒲公英也可以忘却这把尺;

    但你千万别忘了用感情之尺去衡量你的心,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你用理智思维开辟一条成功之路!

    解析:本文开头以自然为切口,打开思路,把思维由自然嫁接到生活,再由生活放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历史,奔向科学,奔向艺术,揭示了科学需要感情,文化需要理智,艺术需要智慧的道理。然而它又很有度,在放开之后又予以收束:是感情这把尺,让人们不以感情的亲疏,让人类向前迈进!接着,文章的重心转移到民族振兴,从历史爱国运动着眼,借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英雄人物的种种业绩,抒叹他们给感情一把尺,用理智思维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开辟成功之路的精神,情浓而理重,思维放得开又收得紧。

    除此之外,全文排比手法的运用,让文章显得大气磅礴。排比,层层铺展、层层渲染,像赞歌、像呐喊、像宣言,显得大气、豪迈、潇洒自如,令人读了舒畅,胸襟开阔!

    四、小小说写作

1.题目精巧。微型小说的题目应该短且不是个完整的意念。它应能唤起读者的好奇,产生想知道小说内容的欲望,它绝不可泄漏故事的结局,它应与小说的主旨有关。

2.人物集中。人物少,多半只有一个核心人物,一两个或两三个次要人物;集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某一点或某一侧面,不对人物性格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发掘。 

3.选材精粹。微型小说的篇幅精短首先制约了它的选材。选材一般有这么几类:①真实性和虚假性混杂的题材;②具有完全真实性的题材;③真实性程度更高达到了典型性的题材;④典型性程度达到更完美形态的精粹的典型题材。

4.节奏快速。不宜铺陈细节,主要情节的推进速度比较快,表现进行节奏的动词比较密集,而作静态描绘的形容词相对较少。

5.巧设结尾。微型小说最后一段与最末一行极其重要。结尾时常寓有深意,透露“惊愕”(整个故事为此“惊愕”做准备),有时它为整个故事做一总结,给读者以有力的情绪冲击。

6.语言简练。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语言的运用上不能泼墨如雨,而只能是惜墨如金。

    例文一[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绿太阳  红太阳

湖北考生

画一个圆,然后再在周围画上许多射线,这就是太阳,旭旭是学画的。

旭旭每个周末都要到离家很远的老师家去学画。两年来,每周都是如此爸爸骑一辆自行车把旭旭放在后座上,旭旭的脸就靠在爸爸的后背上,他觉得很温暖。他最幸福的时光往往就是在爸爸每个周末载他到老师家去的那条小路上。记得有一年冬天,天气冷得厉害,爸爸依旧把旭旭放在车后载着旭旭到老师家去。一路上,旭旭冷得发抖,拼命地叫着嚷着喊冷,可爸爸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旭旭很奇怪爸爸为什么没有责怪他没有用,也没有安慰他,而是一句话也不说。

    旭旭一直都想问爸爸这个问题,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旭旭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明天爸爸就要带着小保姆也就是现在的未婚妻离开这个家了。旭旭很难过,一个劲地在画纸上画着太阳,绿太阳,因为妈妈说太阳是绿色的,虽然小云阿姨也就是他的“后妈”说太阳是红色的,但是旭旭讨厌小云阿姨。他认为妈妈说的才是对的。画着画着,抬头看看日历,发现今天是星期六,也就是旭旭学画的日子,看来今天是去不了了,旭旭闷闷地想。

    不知不觉爸爸走到旭旭身边,对他说:“旭,今天是你学画的日子吧,爸爸送你去吧?”旭旭心里想,哼,难道他想对我做最后一次的感情施舍吗,我才不稀罕呢!但是旭旭又是多么渴望和爸爸再走一次那条小路啊。“施舍就施舍吧,我接受了。”旭旭心里想着也就随爸爸出了门。

    路上,月光照着两个人,投射出两个长长的影子,仿佛四个不认识的灵魂。爸爸开口问道:“你恨爸爸吗?”

    “……”一阵沉默。

    “我知道你恨我,但是……你还记得吗,去年冬天我送你去学画的路上,你冷,闹得厉害,可我一句话也没说。你知道为什么吗?”爸爸问,旭旭猛地一抬头,他当然想知道。

    “我当时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你冷,但爸爸也冷,我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我不开心的时候向谁说呢?你妈妈,她不会听,她只关心她的麻将,她的穿着……而我,和她根本无法沟通……我现在已经找到了能够和我分担一切的人了,我知道爸爸这么做对不起你,可是……”

    第二天早上起来,爸爸已经走了,旭旭看着窗外刚刚升起的太阳,仿佛明白了什么。他走到桌前,把红笔拿了出来,慢慢地把绿太阳改成了红太阳,红太阳,真好看,就像旭旭脸上的笑容。

    解析:这是一篇很耐读的小小说。作者开笔交代了主人公旭旭的爱好及情绪感受——“冷”。然后道出了旭旭为什么喜欢画绿太阳和他“冷”的原因,最后通过爸爸的话语解开了谜结,旭旭也终于将“绿太阳”改成了“红太阳”。小作者很注意铺垫与照应,在描写上多方面渲染,如一个“冷”字从头至尾牵系着读者的心,到结尾读者才豁然大悟,感情的冷落与身体的冷落相互映射,环环相扣,自成章法。语言精心推敲,足见构思之巧语言表达之强。

    例文二[话题:材与非材(2004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墨迹与名画

天津考生

    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在画坛德高望重,久负盛名。他尤以山水画最为擅长。他的山水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齐名,不仅驰名国内,而且名扬海外,在国际美术界同样享有盛誉。

    这天,钱书记和他的老伴、儿子儿媳以及五岁的小孙子特意慕名拜访山水画大师张大千,既向他求山水画一幅,也让自己的小孙子感受一下大师的文化氛围。但不巧的是张大千有事,就把钱书记一家五口安排在书房等候。

    钱书记耐不住寂寞,就起身在书房踱步。他环顾四周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山水风景画,不禁为大师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口中不停发出喷啧的赞叹。忽然,张大千桌前一副未完成的习作映入钱书记眼帘,这立即引起他的兴趣,赶忙招呼儿子孙子来拜读大师杰作。钱书记捋了捋胡子,点着头说道:“果然出自大师之笔啊,名不虚传。瞧!这恢弘滂沱的下笔,这苍劲有力的收笔,非泛泛之辈所能及啊!”

    儿子看到眼前不过是一块碗大的墨迹,听得他不知所云,不过他还是随声附和道:“是啊!这若有若无,似真似幻的下笔彰显老艺术家的深厚功底,它还象征着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这不正是大师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热爱和深情讴歌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高!实在是高!”

    钱书记的儿媳领着小孙子,在一旁也不甘落后,插嘴道:“依我看,这变化莫测的墨迹不正是西方超现实抽象的惯用手法吗?大师是大胆将西方绘画写实主义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相结合,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将东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融会贯通,是考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升华,获得了又一次新生。儿子,你说妈说的对吗?”

    小孙子不屑一顾地看了一眼“名画”,奶声奶气地说:“什么名画,不就是洒了点墨吗?我也会。”

    “住嘴!”,钱书记厉声呵斥道:“小孩子不懂别瞎说!”这时张大千回来了,他笑容可掬地说道:“你们的交谈我都听到了,可那的确是我洒的一片墨迹,根本不是什么名画啊!”

    钱书记一家人哑口无言,面面相觑,好不尴尬。

    其实,材与非材,墨迹与名画之间的甄别是靠智慧的大脑,而不是盲目的迷信奉承。与其当个前倨后恭的艺术家,不如老老实实地做个木匠来的实在。

    解剖:本文是一篇小说,主题是怎样辨才识才。一块墨迹,几种评价,说明了辨才识才要靠智慧的大脑,不能盲目迷信奉承的深刻道理。小说笔墨不多,但情节跌宕起伏,寻访——不见——评画——真情告白,有如《皇帝的新装》,在钱书记、儿子、儿媳的一片赞美声中,小孙子一语道破天机。曲尽其妙的情节设计,足见艺术安排的匠心。

五、另类文体写作

高考作文文体解禁后,高考作文中除了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等常见文体外,又出现了书信、日记、戏剧等次常见文体,甚至出现了广告、留言条、法庭辩论、相声、小品等比较“另类”的文体。

  许多非常见文体在高考作文中登台亮相,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如何看待高考作文中采用这种非常规文体呢?首先,尝试采用非常规文体的同学的这种敢于吃螃蟹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有些同学思维活,再加之采用这种灵活表现的方式,文章自然得高分。比如,2003年以诗歌《无题》获得作文满分的陕西考生吴斌,他一直以来都喜欢诗歌,而且在平时的几次练考中他的作文都是写成诗歌。所以说,在考场上他以诗歌取得满分不是偶然的。

  但是,我们绝不可邯郸学步。有些同学模仿人家的新形式,反倒会弄巧成拙。因为新与旧也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有同学见人家2001年写了《结晶诚信不易》,以化学实验报告的形式写成,于是他便在2002年写了《结晶心灵不易》,完全套用了人家的形式,这就显得有些笨拙,将文章搞得不伦不类。

    例文一[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

浙江考生

    正方一辩开篇陈词(3分钟)

    正方论点: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

    反方论点:感情亲疏不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

尊敬的主席、评委、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自古多情空余恨”,人类是情感的动物,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感情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感情的亲疏是否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呢?我方认为,感情的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理由有三:

    (一)何谓“感情亲疏”呢?《现代汉语辞典》告诉我们,“感情”即由心理活动生出的“情绪倾向”,“亲疏”则是指对某人某物的“亲近或疏远”程度。感情亲疏即指在心理层面上(或感情程度上)对某一事物的亲近或疏远。它往往会使人在潜意识里对该事物进行感情定位,进而影响人的理性思维的判断力。因此,感情亲疏常会导致对事物认识的扭曲、变相。

    (二)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

    (三)感情是一把双刃剑。他既能造就贾生偷香的浪漫,也会招致“安史之乱”的灾患;它既能书写黛玉葬花的风流,也会造成屈平的幽怨。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之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药,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

    我们不想放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我们不想失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温情蜜意,我们不想抛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情暖意。那么选择公正吧,朋友!尽管感情的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但公正的灵魂一定会时刻提醒你,让你免于踏人感情陷阱!谢谢!

    解析:见到一篇电视辩论大赛的演说稿,顿觉眼前一亮,凝神屏气细细看来。既是演说稿,开头分行罗列正方、反方论点,使人一目了然,下面甲乙双方先后演讲,陈述自己观点,这便是文章的全体。

    演讲稿属议论文,特点是论点、论据鲜明突出,语言多用简洁口语准确有力,感情充沛,具有一定煽动性。它甚至可以起到一般议论文所起不到的作用。另外演讲稿语言精练的特点在文中同样突出。如正方先行解释“感情亲疏”,再列举历史上此类事例,如李牧、诸葛亮、李白,这样一般文字也仅仅一百四十余字。

    看完全文,我们仿佛见到站在面前的两位学生从容不迫、语调铿锵有力、侃侃而谈,这样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文二[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用双眼看世界

湖南考生

    相关主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时事挖掘:前不久曾有这样一起案例。一位音乐教授在一次歌曲大赛中任评委,在初赛中,他给一位选手打了最高分,而在复赛中,却给了最低分,最终此选手与冠军头衔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原来这位教授在初赛后发现这名选手是自己“死对头”(另一位音乐教授)的学生。

    相关链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情人眼里出西施,陌路之中成东施”的例子。另外,一些家长对自家小孩同他家小孩双重对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还有“靠亲戚开后门”,“靠熟人走捷径”的套路也不是屈指可数的。人与人如此,国家之间也如此。像美国对外就施行双重标准,对亲密的国家与对疏远、敌对国家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

    专家评论:以上所述皆为凭感情亲疏来引导个人认知的事例。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单眼看世界”的表现。也就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从自身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人的认识因人而异,客观上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主观上与一个人的立场、人生观、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感情亲疏来决定事物的认知其实质也是一种片面的唯心主义,没有客观地全面地来认知事物。

    所以,只有端正自身的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地认知才能摆脱“感情”的囚笼,实现理性的飞跃,才能真正“用双眼看世界”。

    即时评说:用双眼看世界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方法,也是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古有“包青天”刚正不阿一视同仁,今有众多的医务人员视人民的利益如自身利益,舍生忘死,夙兴夜寐地战斗在“抗非”一线上。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沉睡后振兴,用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开放,用非歧视原则与各国友好贸易,以无敌国外交享誉世界。

    压轴发表: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冲破“感情”的桎梏,你会发现人生原来可以如此开阔美好,世界原来可以如此精彩美丽。

    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打破“感情亲疏”的标准线,未来的星光大道,定将畅通无阻。

    解析:随着高考作文改革的深入,在注重形式创新的基础上呼唤内容的充实,成为了考场创新作文的新要求。作者将丰富的素材用“网络个人主页设计”的形式展开,自然通畅,有耳目一新之感。文章由生活引出,用古今相关现象佐证,并用“专家”的眼光对这一现象的本质进行剖析,态度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内容与形式自然融合。

【训练点击】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心理研究表明:人是爱表现的动物。恩格斯说: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于光远先生承认自己是“二表人才”。即:爱表现自己和爱受表扬。他认为,只要表现自己的东西是真实的,受表扬时不失自知之明,就足够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要时时表现自己。

    请以“表现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写作话题作文,要习惯分析题目提供的材料。材料中往往透露了很多重要信息,引导我们思维的方向。此题的材料至少包含三方面的信息:①表现自己是人的天性;②要真实地表现自己,要有自知之明;③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勇于表现自己。另外,还有一些隐含信息:表现自己虽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但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在有意无意地隐藏这种需要;现代社会中真正能表现自己的人还很少。找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我们自己的观点也就基本出来了。

    作好这个题目,文体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不能老是脱不了议论文的框框,若是能从切身感受出发,写出真情实感,也许更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例文一

真实表现自己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光阴如梭,一逝而过。有人拘泥于世,默默无闻,百年后只剩一堆白骨;有人身处乱世,却决不同流合污,留下了千古佳话,令后人瞻仰万世。

    陶渊明若没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又何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汨罗江上的万古悲风,是在为忠国忠君的屈原不平。冷冷的西风,萧萧的易水,是为荆轲的悲情而唱的挽歌。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表现出了他们高洁的情操和不渝的志向,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有无尽的感叹和缅怀,还有政治家无尽的遐思。

    圣哲们向后人呈现出了心中的那一片圣地,他们在乱世之中,危急关头表现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表现自己,需要的是坦诚和勇气。

    坦诚地表现自己,即是表现最真实的自己。要表现自己,向世人呈现不同的自己,首先需要的是一颗坦诚的心,和一份率真的性情。

    表现自己也离不开心中的那一股勇气。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小小的缺憾。这些缺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对缺憾的那份怯懦,我们要学会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渴望表现自己,因为我们渴望做生活中的侠者和智者;我们希望表现最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充溢着坦诚和率真,和那份深埋心底的真性情。

    岁月激起的浪花,湮没了历史的尘埃。只有勇于表现自己的人和表现最真实的自己的人还依旧站在浪尖,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解析:高考作文限制话题,明确规定所写内容不能超出话题,但为了使内容更为具体,更易操作,我们可以将话题适当缩小,找准巧妙的切入角度,就可化难为易。本文就是一例。作者将话题“表现自己”缩小为“真实表现自己”,这样就便于使用自己库存的材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正道直行的屈原、悲壮赴死的荆轲以及于谦、文天祥、范仲淹……在举出大量的事实论据之后,进一步论证若要真实地表现自己需要坦诚和勇气。有事买,有分析,内容比较充实,有较强的说服力。

    首尾的处理比较好,开篇提出问题,结尾回应前文,且有一定深化,结束得干净有力。但对观点的挖掘还不深,材料的使用还不十分恰当,只能算是打了擦边球!

例文二

表现自己

    当夏天带着它挥霍无度的欢笑进入了我的生活,逍遥的玫瑰热情地接受了蜜蜂的亲吻。而太阳受到了夏天的请柬,用红彤彤的阳光让大地为之燃烧。

    知了躺在树阴里烦躁地冲着太阳嚷嚷,吱吱吱吱:热死了!你就不能扯片云来遮住你的大脸吗?爱表现的家伙。

    月亮也是爱表现的女孩子。总爱向太阳借束发光的花环,在圆圆的脸上露出明亮的笑容。我也是个爱表现的孩子吗,妈妈?

您干嘛只是笑呢,别不说话呀,妈妈。

    我知道,上次我,得意地搬起了家里的大箱子,高兴地向您炫耀。可是,我只是希望您重新发现我,知道我已经长大了:我只是希望您能让我帮您把沉甸甸的米袋提回家。

    我知道,我总爱在您面前吟唱您最喜爱的曲子。我已经能为您唱安眠曲,让轻柔的音乐钻进您的梦乡了。不是吗,妈妈?

    妈妈,风总爱炫耀自己。您看,它又使劲地鼓起了腮,把阳台上的花裙子吹得七倒八歪。

    妈妈,闪电总爱抢在雷声的身前,在天空中绽开蓝色的花瓣。

    妈妈,花朵从不沉睡在地心的深处,它们总是受到夏天的邀请,探出头来找太阳。

    妈妈,您别摇头呀。

    风用它长长的头发扫拂着大地,这才有了风车,有了晾在阳台上的花裙子。

    闪电用它长长的斩刀劈开了无边的黑夜,这才有了老是轰隆轰隆的发电机。

    花朵在枝头上晕红着脸,述说着又一年的到来。我才会把它串成链子挂在您的胸前啊。

    妈妈,有了表现才有了发现,为了被发现才会好好地表现。您说呢,妈妈?

    就像我,总是在您面前卖力地表现着自己。只是希望您的发现,只是为了能帮您缝缝衣服,串串花朵。

    妈妈,表现自己,才能帮助您,帮助别人,是吗,妈妈?

    解析:此文有三美:其一曰形式之美。作文多为一句话一个段落,似断实连,多次呼唤“妈妈”,连用几处“我知道”,形成回环往复之美。又用风的长发拂地、闪电的长鞭扬起、花朵的含羞诉说譬喻自己的情思,颇似民歌中的比兴,很是耐人寻味。其二曰意境之美。主要体现为优美的语言,鲜明的意象。逍遥的玫瑰,热情的蜜蜂,恬静的圆月,蓝色的花瓣,轻柔的音乐,朦胧似诗,鲜明似画,字里行间荡漾着恬美的诗情。其三曰情感之美。文章主旨在与妈妈的深情倾诉中自然凸显,让我们感受到一颗充盈着爱与美的纯真心灵。

    文贵在真,高考作文崇尚真情之笑。有了真感情,文字自然也就灵动飞扬,笔尖也就不再枯涩了。本文作者正是心思细腻的性情中人,文章中自然就贯注着真情真性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回顾自己走过的成功之路时,谈到他在师范毕业时和父亲的一次交谈。他问父亲:“我应该怎么办?是当教师还是成为歌唱家。”父亲这样回答他:“如果你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能跌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帕瓦罗蒂听从父亲的劝告,毅然选择了唱歌,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闻名全球的歌唱家。

确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人生的关键路口,我们应选定一把椅子,否则,精力分散,我们最终只能在一事无成的悔恨中慨叹。请以“选择一把椅子”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800字左右。

写作提示:年少的我们都拥有各种各样的幻想,我们甚至同时拥有几种理想。但当我们真的为心中的理想而奋斗时,我们一定要认定一个目标。否则,我们可能会鱼和熊掌皆不可得,空留下无穷的遗憾。写作时,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一把椅子”,让自己的话题锁定在“一个目标”或“一个理想”上,慎审材料,拓展思维。

    例文一

折断的翅膀

程  英

茂密的灌木,在岛上凝聚起片片青翠,阳光钻过缝隙洒向地面,不停地晃动着,以引起他人对其倩影的赞叹;他似又在笑我,笑我丑陋无比。

我展翅欲飞,可毫无作用。我流泪,我将远离辽阔的天空。

一阵风吹过,低矮的灌木荡起层层波浪,随风飘向远方,而我对此毫无兴趣,因为它使我失去了美丽,失去了自信。

曾经我是如此美丽。我有着五彩的翅膀,众人都惊羡我的明艳。然而为了生存,我只能失去它。

阳光普照着大地,万物都在尽情地享受着,享受着。微风轻轻地从间隙钻过去,又钻过来,似在跟谁捉迷藏。花、草、树随风摇动,展现出婀娜的风姿。这里有青山绿水,有星星月亮、雕鹏小雀、蝴蝶蜜蜂,有充足的阳光,一切是如此的美好。

我可以在花丛中自由飞翔,因为我有一对令人羡慕的翅膀。

狂风呼啸而来,侵袭着整个岛屿,树被连根拔起,花朵被吹断了腰。我从此无法再飞翔,一飞就将被风卷走,葬身大海。

风一天比一天猛,海浪拍击着岩石,好似狂风在显示自己胜利的乐章。我无法再行走,只要一张开美丽的翅膀,我便会随风飘去。

你必须脱下你的翅膀,否则你将被灭亡。

不,我不。我犹豫了。我流泪了。

我要我美丽的翅膀,它可以伴我飞翔。可我也需要我的躯体,它是我生命的依靠。

那你将失去它们——生命和翅膀。

生命,我选择了生命。从此,我无法再飞翔。

雄鹰搏击长空是风景,青松屹立山颠是风景,小草装点大地是风景……而我?不,我也是一道风景,因为我活着,是这儿的一员。

尽管我丑陋,尽管我弱小,尽管我只是孤岛上一只没有翅膀的蝴蝶,但我相信,生活依旧充满阳光。

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好暖,好暖……

    解析:文章的作者将我们置入艰难的选择中:一边是美丽与自信,一边是躯体赖以依靠的生命。“我”该如何选择?“我”犹豫了,“我”流泪了。最终,“我” 选择了生命。因为,雄鹰搏击长空是风景,青松屹立山颠是风景,小草装点大地是风景……而我?不,我也是一道风景,因为我活着,是这儿的一员。作者将读者的心灵紧紧地牵引在笔下的故事中,语言简洁,行文如水,确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例文二

天空·大地·尘埃

何  灵

雄鹰搏击长空;

燕子掠过田野;

青松屹立山颠;

小草装点大地;

    尘埃飘浮半空……

朋友,你向往天空吗?那就选择苍鹰,选择青松吧!

朋友,你依恋大地吗?那就选择燕子,选择小草吧!

如果,你既向往天空,又依恋大地,那么,你往往只能是一缕半空中飘乎不定的尘埃。

天空的深邃,似乎只有苍鹰才能领悟;天空的挺拔,也似乎只有青松才能体会。

湛蓝湛蓝的天空,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但平静的背后却暗藏着暴风骤雨。勇敢的苍鹰却依然在狂风中振翅,在暴雨中搏击。它从不躲避风雨,也并不需要巢穴。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天空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高傲、凶猛、无畏是它的个性。搏击长空是它一生的追求。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也敛去了大半的绿色,只有青松仍昂然挺立,以它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它那开放的拓展的旗帜,“欲与西风战一场,轻装上阵任风吹。”无论风吹、雨打、日晒,还是身处悬崖断壁、高山峻岭,人们依然可见它的苍劲、挺拔与伟岸的身躯。它的枝干笔直地伸向天空,想要拥抱整个蓝天。

所以,如果你选择了天空,那就与苍鹰一起搏击长空,与青松一起拥抱蓝天吧!

田野的静谧,似乎只有燕子才能领会;大地的温柔也似乎只有小草才能领略。

绿油油的田野散发着大自然的芬芳,更蕴含着春天的气息。燕子却是这个季节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穿梭在绿色的海洋之中,播洒着幸福的种子。

还记得那石缝间的生命吗?那些常使我们感动得潸然泪下的生命。虽然只是一簇一簇的不知名的野草,却也岁岁枯荣,默默装点着辽阔的大地。

因此,如果你选择了大地,那就与燕子一起嬉戏在绿色的海洋里,与小草一起装扮大地吧!

选择半空,选择尘埃,注定了你一生的流浪,而且是漫无目的。生命是未知的,但可以自己掌握。凡是拥有明确人生目标,具备透视生命的尺度的,你的选择决不会是尘埃。

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你选择了什么?

    解析:这篇文章很有声势。作者先用五个排偶句组成一首小诗,点明自然界不同生命的选择,以此自然切入人类社会的选择。接着以两个疑问句与祈使句形成对称结构,并与接下的一句假设复句点明了几种选择的情况,总领全文,给人以一气贯注之感。

在阐述了选择天空、选择大地和选择半空三种情况以后,作者顺势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又以疑问句收束: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你选择了什么?使全文都笼罩在作者所营造的宏大的声势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样相处呢?请你以此为触发点,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人与自然”这是一个近年来比较火爆的话题。要写好这个题目,就要对“人”和“自然”有一定的了解,许多的人可能立即会想到环保问题,于是一开篇就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环保问题。诚然,环保是人类要与自然处理好关系的关键环节,但也不是说这个题目只有这样一种写法。从题目来看,题目是一个并列式的题目,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许多样:自然对人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如人类进化、仿生学、人类生存等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的影响,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三峡工程、无土培植等。只要写作者开阔思路,就会发现这个题目之中的天地还是很广阔的。写这个题目值得担心的还是宽泛、空洞问题,许多人提起这个话题总喜欢空发议论,写不具体。不必拘泥于议论文一种表达形式。写动物故事、科幻小小说乃至寓言、童话,都会翻出新意。

例文

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

丁  艳

    多少个世纪中,我只是地球上一只普通的动物,整天四处奔波——为寻觅食物,也为逃避高级动物的捕杀。可是,现在,我却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被成百个高级动物侍候着。多么奇妙的事啊!

    高级动物——也就是自称人类的动物,给我制作了一大片“树林”。林中有“山”、有“瀑”,有“花”、有“鸟”,还有满枝头的“果实”。可是,山不巍峨,瀑不壮观,花不芬芳,鸟不歌唱,更不用说,果实也不能吃。尽管如此,每天还是有许多人类来观赏这假林以及假林中真实的我。据说,这星球上已不存在哪怕是一小片真正的树林了,而我,已成了这星球惟一的低级动物。每当我看见人类进入“林中”后所表现出的欢欣时,我就想,若他们看见了真正的大森林,不知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我小时候,就住在真正的大森林里。那里有蓝天,有碧水,有绿草,有红花,还有我亲密的伙伴们以及其他的住户。

    清晨,林中薄雾被缓缓揭去,阳光透过叶缝照进来,在地面上留下一个个闪动的亮点:小鹿们顶着美丽的犄角,徜徉在青青的草地上;鸟儿们欢快地亮开嗓子,吐出清脆的音符;我和小伙伴们嬉闹着从这棵树攀到那棵树……森林中繁忙而快乐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傍晚,夕阳给森林披上了一件奇异的红霓裳。林中,处处回荡着母亲唤儿归巢的声音。这是一个美丽而祥和的地方。只有老虎出现时,才会引起骚动,但老虎不饿时,绝不会轻易来打扰我们的生活。

    但是,人类不知怎的,侵入了我们这个地方,于是,一场灭顶之灾悄然降临。

    人类首先抓走了老虎,然后,成群成群地搜捕小鹿,残忍地锯下它们美丽的犄角。最让我惊惧的是人类对待我的亲人的手段。我亲眼看见:他们怎样麻利地将我的亲人的四肢缚在铁架上,怎样从容地敲开他们脑袋,怎样兴高采烈地品尝那灰白色的脑浆。老虎是为了生存捕食,人类是为了什么?

    有时,我真想自绝以免惨遭毒手,可是我不能。母亲临死前,曾这样预言:“人类发迹于智慧,也将毁灭于智慧。”我要亲眼看看人类怎样走上末路。当人类千方百计延长我的寿命时,我也很积极地配合他们,到现在,我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岁了。

    我知道,这一天即将来临了。他们砍伐森林,滥采矿藏,铁爪伸进了地核,空气被污染得无从治理,地球升温,一年到头炎热干燥,风沙铺天卷来,江河渐细渐断,X病的疫苗虽研制成功,却出现了新环境的怪胎——Y病,这种病靠空气传播,很快将席卷全球,以智慧自居的人类恐怕再也难逃此劫了。

    我要笑,学着人类发出那种狞笑;我又想哭,母亲的预言实现了,我这最后一只猴子也可以“寿终正寝”了。可那些在绿色树阴下摇晃的美妙记忆也将灰飞烟灭,永远消失在浩瀚的宇宙,这使我不禁悲从中来……如果当人类不那么自以为是,不那么贪婪,能把一点点新生和宽容给予其他生物,与自然和平共处,那么,也许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人类所走的将是另一条道路。

    但是,一切已太迟了,太迟了……

    解析:“领异标新二月花”,本文领异标新之处在于借地球上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表现环境保护的主题。作者根据当今人们对环境的恣意破坏,推论演绎出若干年后的故事;森林消失,物种消绝,江河断流,地球升温,“人类发迹于智慧;也将毁灭于智慧。”所幸,这一切还未成为现实,人类现在已觉悟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科学家发现,极地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强烈的紫外线可能击毙所有生命。

    ②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化学合成物质的世界。你看,“吃”化学添加剂,“穿”化学纤维,“用”合成塑料;“化学”与“合成”充斥着世界:化学农药、化学食品、合成肥料、合成树脂……而电视、汽车这类工业文明的产物,简直就是一堆“化学”与“合成”。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官员说:“如果达尔文生活在今天的话,他的工作可能会集中于物种讣告,而不是物种的起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已经伤痕累累,我们是轻轻地抚平其创伤,还是在创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请以“人类·科技·环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对于未来世界,人类充满憧憬和希望,然而,严重的环保问题已迫在眉睫,话题材料就展现了多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为人类的未来敲响了警钟。作文时要辩证地分析人类、科技、环境三者的关系,调动知识积累,充分发挥联想,组织材料。“人类”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人类自身、人类文明、人类生存等等,另外,“科技”、“环境”也都是大概念,所以一定要选好角度(比如从“水与文明”,“人类与鸟兽”,“人类、科技与森林”,“人类、科技与海洋”等方面切入),把“大关系”化为“小关系”。

例文

人,真的很聪明吗

徐宗璐

    人类从远古的荒原走来,一直走到高楼林立的城市;人类从蒙昧落后的部落走来,一直走到文明开化的现代社会,不愧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近百年来,人类的聪明才智更是发挥到了极致:蒸汽机、电、核能、生命密码DNA……然而,仅凭这些,就可以断言人类是最聪明的吗?

    仰望天空,候鸟凄厉的叫声,带来远方战火依然的消息;俯视大海,海面漂浮着海兽的尸体;驰骋高原,再也见不到藏羚羊奔跑的矫健身姿;进入密林,再也听不见猛虎的长啸……这一切是谁造的孽?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许多人受功利的驱使,不惜以先进的科研成果危害人类。近代的战争多数已非单纯为了正义,更多的是为了物欲和私利,这充分暴露出人性贪婪、自私和暴戾的一面。部分人为了征服对手,研制出贫铀弹、细菌弹等杀人武器,丝毫不顾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大量无辜者患白血病和癌症。这不仅仅是愚蠢,更是道德的沦丧,是犯罪。

    还有,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致使环境恶化,生物种类大幅减少。300亿年前地球上约有25亿个物种,现在仅存1亿个左右。这已经灭绝的24亿个物种当中,60%

是在本世纪灭绝的。从1600年起,动物的灭绝进入了加速度时期。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现在仅存的1亿个物种中,鸟类每两年灭绝1种,兽类每一年就灭绝1种;而今后,植物将每小时灭绝1种,动物每天灭绝1种。我不禁想问,仅有的这些物种在地球上还能支撑多久?大海雀、渡渡鸟、旅鸽、卡罗莱纳鹦鹉、高加索野牛……这些早已被人类灭绝的动物,如果能够复活的话,我们在它们眼中看到的将是平和、善意,还是愤怒和敌意?事实上,现在连看一看敌意的目光也成了奢望。

    人类只是地球生命之网上的一段绳索,人类施之于这网的,也是施之于自己的。人类的文明已经让这张网变得千疮百孔。人类用科技阻止小行星将地球咬出一个缺口,是聪明的,但自己将地球这张生命之网撕扯得破败不堪,那就不能不说是糊涂了。也许有时残缺是一种美,但对整个地球生态环境来说,残缺决不是美。我们需要完整而美好的地球。造物主给了人类美丽的地球,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与之和谐相处。

    21世纪的晨钟早已敲响,我们是否应该将20世纪乃至前几个世纪人类的所作所为放在两头分别是聪明和愚蠢的天平上称一下,看看哪头更重?因为对未来而言,这能使我们免生许多遗憾。

解析:作者对人类、科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强烈谴责人类运用科技制造杀人武器及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行径,充溢着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具有较强的震撼力。语言活泼生动,可圈可点处不少。
标签:作文指导 高考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成语检测题型例说(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氓》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