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21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QYSHIQIAO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点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发问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会正面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五)、教学难点:

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启发、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坚持并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素质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学好问的传统美德。“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对勤学不辍精神的赞美和褒扬。但我们往往“勤学”,却忽视了“好问”。针对这种情况,启凡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一篇文章《发问的精神》。我们今天来读一读,看看是否仍然对我们具有启迪的作用。(放图片展示课题)

2,简介作者: (展示图片)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展示图片)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 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 讨论后明确: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研读课文(展示图片)

A、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是怎样引出的?

C、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的论点是什么?课文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来论证?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D、课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E、本文是作者当年写给谁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方法: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问题一、学法: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顺着次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问题2、3、4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师点拨。(展示图片))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展示课件图片)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 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3、质疑:

(1)、质疑阅读课文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2)、质疑教师引导的问题:A、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B、课本第一段“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C、所举四个事例有何共同点?

文中的反问句,第14段:一系列的问句,都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朗读法。本文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它的作用。)

4、拓展延伸:(二选一)

A、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B、[实践]以“我尝到了发问的甜头”为题,进行三分钟演讲。要求“列举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由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重要,培养学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口头议论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五、作业:

在前一阶段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无私奉献,把爱留在了人间。我们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聚、今天 的温暖。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呢?

1、观点明确。

2、要恰当的运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

3、语言要流畅,吐字要清晰。

作者邮箱: QYANPYU@YAHOO.COM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发问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专家给教师开具健康处方(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相”字的第三种看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