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711  
标签: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教案《记承天寺夜游》(网友来稿)
拜静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邮箱: janetpan_79419@hotmail.com

      
标签: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教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语文版《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 (网友来稿)
下一篇:语文版教案《游恒山记》(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