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144
标签:
教学论文
从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做起——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感悟
张志芳
作者简介 1989年毕业于, 1993-1995年在山西省教育学院进修,取得大学本科 学历,中教一级,太原市骨干教师。古交市二星级名师。历任高三教学,成绩优秀。
教学风格 善激趣、,导思、启智、促练,强调从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提升生活品位,形成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风格。
学生评价 张老师着意营造诗意化课堂,她常常将影视、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写出人物的个性,是高中语文第二册写作第一单元训练的要求。生活中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千差万别的,文学作品常常根据表现生活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人物的基础上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回忆我们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个性十足的人物:优柔寡断的哈姆雷特、鲁莽多疑的奥赛罗、急公好义的宋公明、馋懒好色的猪八戒……一个个栩栩如生,林立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呼之欲出。不可想象,如果失却了这些鲜活生动的人物,只剩下哪怕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深刻透辟的社会剖析,文学作品还有多少魅力可言?而事实上,人物倘没有个性,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也就无法构建,又哪里谈得上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写出个性人物,是文学作品的中心。而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作家从众多生活原型中提炼而成的,所谓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对于生活中人物个性的把握、再现也就在写作训练中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的基础。
遗憾的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训练写人的学生,历八九年功夫,到高中阶段仍写不出人物特点的大有人在:千人一面、言语单调是学生写人的通病。写母亲就必是任劳任怨、唠唠叨叨;写同学就是热爱集体、助人为乐;性格外向者都是未入门先闻笑,走路生风;写性格文静者就是未语先羞红脸,手捏衣角局促不安。同样的细节多则滥,滥则庸,庸则泯然众人,谈得上什么独特的个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一,学生初学作文,不是从生活中学,而是从范文中学,而范文又陈旧无比,于是今后作文主角虽数易其人,面孔却始终是那么几张。其二,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对各种个性的人物言语、神态、动作行为的细节缺乏深入的把握,只观其大略形迹,而不见神色间的微妙区别,有不少同学甚至几乎没有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其三,学生不会对生活中人物的个性进行识别、概括、分析、提炼,从而实现作文中人物的塑造,七拼八凑反失其真。
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从激发学生认识自身与他人的兴趣入手。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认识自我乃至认识他人的意愿,但并不十分自觉和强烈,没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表现出一种随意性和散漫性。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及时地给以有效的指导,就如同化学反应中加入了催化剂,可以使这个意志得到强化,不仅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观察和思考都有目的、有方向、有门径可循,从而丰富写作素材。有关气质与性格的心理学知识的渗透,就在学生写人的作文训练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关于心理学名词“气质”,其实也就是平日里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它是人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对人类四种传统气质类型的典型个性特征的描述是:①多血质:这种人的行动有很高的反应性。他们会对一切吸引他注意的东西,作出生动的、生机勃勃的反应,这种人行动敏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善于交结新朋友。他们一般属于外倾,情感易发生,姿态活泼,表情生动。言语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他们还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在活动中表现出精力充沛,有较强的坚定性和毅力等。但有时候,他们平凡而持久的工作中,热情易消退,表现萎靡不振。②胆汁质:有这种气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和主动性。他们脾气暴躁,不稳重,好挑衅,但态度直率,精力旺盛,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埋头工作,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但有时表现出缺乏耐心。当困难太大而需要持续努力时,有时显得意志消沉,心灰意懒。他们的可塑性差,兴趣较稳定。③粘液质:这种人反应性低,情感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他们态度持重,交际适度,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他们的心理反应缓慢,遇事不慌不忙。他们的可塑性差。表现为不够灵活。这一方面使他们能有条理地、冷静地、持久地工作;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容易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他们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内倾。对外界的影响很少作出明确的敏捷性。④抑郁质:这种人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他们的心理反应速率缓慢,动作迟钝,说话慢慢吞吞。他们多愁善感,情绪容易发生,但表现微弱而持久。他们一般属内倾,不善于与人交往。在困难面前常优柔寡断,在危险面前常出现畏惧退缩,在受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不能迅速转向新的工作。他们的主动性较差,不能把事情坚持到底,但这种人往往富于想象,比较聪明,对力所能及的任务,表现出较大的坚韧精神,能克服一定困难。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点有明显差别。
当我把这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简要地介绍给学生时,一向显得有些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对应特征给自己归类,有的给周围的同学下结论,并提出日常行为,情绪变化的实例来证实自己的判断。趁热打铁,我将一份问卷调查表发给学生,帮助他们测量自己的气质类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指出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非彼即此,大多数人都属于中间型或混合型,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它类型的一些特点,而这四种气质的典型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分清不同个性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譬如有这样一件事:四个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有一天去影剧院看话剧,都迟到了,检票员拦住了他们,让他们呆在剧院外,等幕间休息时再进去,他们各自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展开全文阅读
大家根据刚才问卷调查中的项目和老师介绍的类型特征,加上对自己和其它同学气质类型的分析判断,纷纷做出了自己的推断。有的同学还想像,如果是班里的某个同学会怎样,气氛十分热烈。我给出四种不同的反应:A、怒气冲冲,大声吵闹,不顾检票员阻拦试图闯入剧院;B、看到这个入口看守严,跑到侧门和检票员套近乎溜了进去;C、规规矩矩等在厅外,直到幕间休息时再进去;D、叹息道,真不走运,偶尔来一次剧院,就这样倒霉,沮丧地回去,心情一直不好。刚刚说完,同学们就吵吵嚷嚷地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此时,如果再在气质上做文章,写作课无疑成了心理学课,火候已到,宜因势利导,回到写作训练上来。在这个时候,教师说出穿插这些知识的意义,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于是,我等大家静下来后,发问道,老师所讲的这些对我们的写作训练有没有些意义?如果有,你将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个性类型千差万别,你在平常的观察和写作中有没有注意到人物动作、行为、神态、言语方面的细微区别?“知不足而后进”,在引发兴趣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有效地促进写作训练。学生读过的《红楼梦》中就有不少把握人物个性准确到位的出色描写。譬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章中的一段情境描写,精彩绝伦。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有黛玉、宝玉、湘云、探春、惜春等人,在刘姥姥受凤姐捉弄后,他们的笑各不相同,笑得非常个性化,笑得很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乃至年龄和体质状况。
当贾母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同时自己“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听她这几句话,看她这副可笑的模样,“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小说写这两人最先作出这样的反应是很合理也是很真实的。这两位都是聪明过人的姑娘,但她们的气质又不同,湘云个性强直,属外倾型,颇有男孩儿豪爽不羁之风,所以她忍不住笑时就把口里不及咽下的“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则气质纤弱,内敛自持,所以气都笑岔了,肚子也笑疼了,于是“伏着桌子只叫‘嗳哟’!”但同样也是笑得肚子发疼的惜春,则是“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 ,这又与她的年龄幼小相合。
其它如薛姨妈的失态、探春的豪爽、贾母搂着叫“心肝”,宝玉滚到贾母怀里撒娇无不生动传神,跃然纸上,既把当时人们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的场面现于读者眼前,也使个性不同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具体场景的表现上,人物的神态、行为、动作不仅与他的气质相关,而且要合乎身份地位、年龄、阅历。
这样看来,人类的四种气质划分只是一个大致的区别,大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表现,但是随着地位身份,阅历年龄的变化又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而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注意到这些细节而使文中的人物千人一面、言语动作神态单调乏味。
观察一个人,就像摄像机摄取镜头一样,选择最能表现出其个性特征,最合乎其气质类型的典型动作、行为、神态、言语,定格、成像。我们笔下的“这一个”,就是独特的“这一个”,虽可以“杂取种种,合为一个”,但这“种种”,必是同样具有某种典型个性特征,合而为某种典型社会形象的“种种”之粹,譬如祥林嫂这样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层妇女形象,水生嫂这样的在民族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进步青年妇女形象,在她们身上,也许集中了同类型人物的某些特征,而形成了形象丰富的“这一个”,但绝不能将“杨二嫂”,“莎菲”(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特征“杂合”于一人之身身其中,因为她们绝非同一种气质类型,同一种社会形象。我们观察时就要注意依据这些准确地摄取其神韵,成像才不至于呆板,模糊。
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学中有关气质、性格的知识,既满足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观察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中对人物定位分析、同类积累,为今后文学创作中人物塑造的“杂取种种,合为一个”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这样的渗透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首先,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发展,能够在判断自己气质的同时注意到属于该种气质的弱势特点,加以修正,有利于个性的优化;其次,学生观察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有一个同学在周记中谈了对几位课任老师的气质判断,以言语、神态、动作的特征为证据,如果去掉术语,便是个性十足的人物速写,颇有意趣。
当然,仅凭气质类型的知识渗透,就想让学生的人物个性塑造能力得到提高是不大可能的,何况气质类型的划分是粗略的,而人的个性变化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便是同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加、环境的变化气质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可以让学生的认识观察局囿于现有的认识,而忽略了渗透心理学知识的主要意图。
作文批改摭谈
张志芳
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件让学生,老师头疼的事,费力多而见效慢,头绪纷繁似无章可寻。作文的批改则更令语文老师们视为苦差:不批吧 ,于理不通,于心不忍;批吧,辛辛苦苦、圈圈点点,发到学生手中,大多只瞄一眼分数等级,至多改改错别字,便“高束焉,庋藏焉”,对于老师指出的病句,章法失误之处很少深入细致地探究思考,让人想想整上午整下午的伏案苦批就不由长叹白费功夫。于是乎,我们的作文教学便常常陷入写批脱节,评改失措的泥淖,举步维艰,放任自流了。
其实细细盘算,如果作文教学真的无章可寻,难见实效,只能依靠学生自身阅读和感悟去提高,那也就不会有莫泊桑师从福楼拜,“青胜于蓝”,《羊脂球》一文名动法国,摘取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桂冠的佳话了。学生的自身素质与感悟固然重要,教师的得法指导在学生克服作文痼弊,提升层级的过程中作用尤为关键,所谓“点石成金”,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全力追求的境界。作文教学不仅不可以放任自流,顺其自然,更要讲求方法,注重实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作文批改这一重要的双向交流环节,一定要让它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关于作文评改我有一些感悟,现摭拾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评改要及时
俗话说:“打铁趁热”,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做好一篇文章,总是热切盼望得到老师的评价的。评改及时,学生记忆犹新,对老师的肯定或批评也就能做出积极的反应。我们总埋怨学生无视我们的辛勤劳动,事实上,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指导学生作文之后,往往等到下次作文之前才集中批改,评讲并做新的一次训练。这时,学生的创作激情不再,对老师的批语自然也就没多少深层次的认识,反馈了。所以作文训练之后及时批改,批语及时和学生见面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将每次批改作文的时间提前到刚结束训练,工作量并没有变化。
二、评改形式要多样化
作文评改,传统的形式是教师批,教师改,教师评。这样的过程,注重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但往往因形式单调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缺乏同层次,更高层次及低于自己层次的各种类型作文的感性认识,所以作文评改宜向形式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高中语文课本中每册书的五个作文训练点中至少总有一个是学生可以把握的。譬如高二册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专题训练,这个训练点学生兴趣深厚,训练便可以组织学生互评,但过程一定要掌控好。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评改的。先自评,收起来再随机发放,交换评析后,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评议,要求每组评出一篇最佳作文,一篇最佳评语(标准是中肯、准确、优劣分明),最佳作文及评语均经老师审阅后在班内展示。这样的评改方式,学生始终参与其中,可极大地调动写作积极性,另外可以采取轮流面批,典型作文印发后集体读读批批等形式,用多样化的形式来加强作文训练的实效。
三、批语宜人性化,重评重改
限于时间,书面批改作文批语往往不能够详尽准确地表达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意见及修改建议,而容易流于空泛,老是诸如“主题鲜明或不够鲜明,材料丰富或比较丰富,描写生动或欠生动”之类的话语,如同冷冰冰地板着面孔说教,难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经验证明,个性化,人性化的评语更能营造与学生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喜读,爱看,勤于思考。这样的批语语气或语重心长,或细致入微、或幽默、或深沉,建议的语气、商榷的语气,启发性的话语、提示性的话语,作了改动的地方,提醒学生作作比较,行文的关键之处,旁批分析分析优劣,这样的评语学生关注的就不仅仅是等级分数了。
每次作文批改后的评讲也不应忽视。批改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取实例,集中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评,提出修改意见,给学生做出修改范例。讲评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做局部或整体的修改。“文自改中出”,名作家的诗文尚有许多经千锤百练后始成佳品,何况初学写作的学生?批而不评,评而不改,作文训练的效果自会大打折扣。
以上是我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感悟到的一些点滴,摭拾来姑作“抛砖引玉”之用。我深信,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实践、探索,即或不能培养出名动文坛的作家,让我们的大部分学生能用母语做出思路清晰,文从字顺的文章,流畅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目标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标签:
教学论文
从激发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兴趣——语文课堂上跳动的音符
下一篇:
填词,教学生遣词炼句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