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386
标签:
教学论文
正确使用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娄底市蓝圃学校 刘勇
虚词,词汇意义比较虚,它是汉语语法意义上的主要表现形式,除副词能单独充当状语外,其它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因此,虚词的考查,重点在其句法功能。
同类虚词都有共性,每个虚词又有它的个性,而且往往不只一种语法意义,因此,虚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其语法功能比较复杂。又由于一些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还容易与实词混淆,例如:“用”和“在”两个介词,有时还是动词;副词与形容词有一部分相同的语法功能(都能做状语),易混淆。有些虚词还兼有两类虚词的功能,例如:“与”、“和”等词,兼有介词与连词两类。由于以上原因,学习虚词得一个一个记,不能以知道词性为满足,虚词的运用也存在辩析近义词的问题,只不过这里的意义指的是语法意义罢了。
另外,一些虚词除了有它的语法功能外,也有它特定的意思。例如“以至”和“以致”。“以至”,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例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也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例如:他狠狠地咬了一下手指,以至在手背上留下了深深的齿痕。“以致”也是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例如:他没有认真复习,以致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和使用虚词。
虚词考查的重点是介词、连词、副词、助词等几类词,其中考查最多的是连词,尤其是复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更是考查的重点。下面就这几类词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略作介绍。
(一)介词
1、对于、对
第一、该用“对”而用了“对于”,例如 :
①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对于人民负责。
第二、主客位置颠倒。“我对《红楼梦》很感兴趣”一句里,“我是主体”,“《红楼梦》”是客体,这种主客体的排列是正确的。下面两个句子是把主客体弄颠倒了。
②科学著作,对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是看不懂的。
③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
2、关于、对于
“关于”和“对于”的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例如:
①关于(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两个介词在用法上还是有区别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例如 :
②关于招生问题,请与招生办公室直接联系。
③对于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第二、“关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主前后均可。例如:
④关于美学,我所知有限。
⑤对于美学,我很感兴趣。
⑥我对于美学很感兴趣。
第三、“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就不能。如“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可以作标题,“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就不能作标题。
3、在
介词“在”经常跟由方位名词“上中下”等构成的方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条件或范围等。例如:
①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②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以上三句正确)
④在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下,今年我校高考成绩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⑤自开工以来,由于使用了新的施工技术,在不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强劳动强度下,工程进展迅速。
⑥有的同学在学习方法上不恰当,虽然很刻苦,但学习成绩往往提高很慢。
(以上三句有错误)
(二)连词
1、和
连词“和”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可以连接双音节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但用“和”连接的动词或形容词,经常作主语、宾语;作谓语中心必须有一定条件,必须是双音节的,前后还必须有别的附加成分。如“他的话又明确又有力”这句话不能说成“他的话明确和有力”,但可以说“他的话十分明确和有力”,因为前面有了状语“十分”。
一般说来,“和”前后并列各项不应有互相包含的概念(包括多项并列结构之间不用“和”的)。为了强调也有一方包含另一方的,如我们常听到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等。例如:
① 大家主动地批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展开全文阅读
运用“和”连接并列成分还要注意分清层次、否则容易造成层次不清。例如:
②在日本访问的中国法律工作者代表团、中国歌舞团和中国五金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矿产公司代表团,今天乘船启程回国。
2、或(或者)
“或”跟“和”用法不同。“或”表示选择,或甲或乙,多项选一;“和”表示联合,两项或几项兼有。下面例句中的“或”用得不对:
奶皮子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或锡林郭勒盟牧区的名产。
3、及、以及
连词“及”“以及”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所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往往有主次之分,如“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的“及其”是两个词,“及”是连词,“其”是代词,相当于“他的”或“他们的”,“及其”的意思是“和他(们)的”。例如:
不久,我和妈妈及其几个朋友也被关进监狱。
4、还是
“还是”和“或者”都表示选择,用在“无论、不管”一类词后,两者可以互换。如:“不管你还是我,都不能忘记这件事。”句中“还是”可以换作“或者”。“还是”可以用于疑问句中,“或者”不能。如“辩语法,还是形而上学?”含有疑问语气,“辩语或者形而上学”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例如:
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学历史或者学地理?
5、复句中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大部分是连词,少数副词如“就”“才”“更”等也起关联作用)的运用。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上的联系往往主要靠特定的关联词语来表示。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使用,用在什么位置上,都有一定的规则。下面谈几种运用关联词语方面常见的错误。
(1)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成对搭配使用的关联词语,不能随意改换,否则就会出现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影响到意思的准确表达。例如 :
①只有从思想上解决了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②只要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2)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根据表达的内容本来应该用关联词语的,可是没用,或者该成对使用的,却只用了一个,这就叫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由于缺少了必要的关联词语,分句之间的关系就不清楚,意思也不明确。例如 :
①如果能掌握各种类型的调查报告的特点,有助于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抓住中心,突出重点。
②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
(3)错用关联词语。错用关联词语,是根据句子的意思,本来该 用关联词语甲的,却用了关联词语乙,造成了关联词语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情况。例如:
①尽管你的帮助多么微薄,但在他的心上,却象千斤重的砝码。
②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③他是班长,自己不肯去干脏活,并且要我们去干,那怎么行呢?
④李洪志的邪教法轮功置人的生命而不顾,却谎称什么真善美,在事实面前,暴露了其真善忍的邪恶本质。
⑤李自成等起义领导内部不团结,贪图享受,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而起义失败了。
(4)滥用关联词语。不必用而用,就是滥用。滥用关联词语,就会使句子显得罗索生硬,甚至不能准确表达语意。例如:
①因为怕迟到,所以我赶忙打“的”来了。
②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常干农活,所以很能干,也吃得苦。
(5)关联词语位置不对。关联词语在复句中有一定的位置。它的位置由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和词性而定。分句的主语相同,前一分句的连词在主语后,不用在主语前。后一分句的连词不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都在主语前,副词则在主语后。关联词语的位置如果摆得不对,就会使句子不顺畅,意思不清楚。例如:
①李洪志一方面向法轮功练习者宣扬超自然、超人性的歪理邪说,另一方面法轮功练习者不断残害生命,这充分暴露了李洪志的“法轮大法”反人性、反科学的邪恶本质。
②不但他在诗词方面造诣很深,而且对书法、绘画也很有研究。
③不等大家到齐,就他一个人干起来了。
(三)副词
1、不明词义,该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例如:
①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职工。
2、把副词当形容词用了,例如:
②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案。
3、多重否定用错了。运用多重否定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反。例如:
③谁也不会否定,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④难道能否认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过时吗?
助词
1、“的、地、得”这三个助词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为了强调语言的准确性,避免歧义,有必要学会分辨它们的用法。有些人不大理会这三个助词的区别,往往混用。例如:
①她经常穿的整整齐齐。
②在田野上,农民正在紧张的收割麦子。
③大家就当前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④他快活得说:“好吧,我们一块去。”
2、关于“的”字。
(1)附着在词或短语后面组成作用相当于名词的短语,叫作“的”字短语。如“吃的”、“穿的”、“卖菜的”。“的”字短语具有较大的概括性,例如“乌油油的”比“乌油油的罗汉豆”概括性大。中心语所指的事物概括性较大时宜用“的”字短语来表示,如“最显眼的是一盆茉莉和一株文竹”。“的”字短语在句子中只作主语和宾语。例如“这进来的便是闰土”,“先进的帮助落后的”。
(2)“是……的”结构
谓语带“是……的”结构,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词或短语后面带“的”字是否组成“的”字短语,有时不好辨认,须看“的”后面能否添一个名词。例如:
展开余文
①那岸上站着的一群人是看热闹的(人)。
②这本书是黄色的(书)。
③幸福不是容易得来的(事情)。
④那样说是可以的。
⑤他是会来的。
3、“了”。“了”是表示实现的动态助词,用时注意不要同其它词语发生矛盾。例如:
①广大农村正在掀起了一个科学种田的高潮。
②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前后不能重复,否则,将会犯了画蛇添的足的毛病。
另外,有些人说话写作用“了”过多,至使语言表达不够简洁。如
那时,他初中毕①了业,就回乡务了②农,干起③了又苦又累的农活。直到文革结束恢复④了高考,他心中又燃⑤了上学的希望之火,经过⑥了一番努力,终于考上⑦了理想的大学。
(四)关联词的使用往往是配套的,因此,有必要记住复句的一些的常见的搭配关系。
复句类型 关联词语 例句
并列复句 “既……,又……”;“不是……,而是……”;“也……,也……”;“一方面……,一方面……”。 略
承接复句 “……,于是……”;“……然后……”;“……接着……”;“……便……”。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递进复句 “不但(不光、不只、不仅)……,而且(还、又)……”;“而且”、“并且”、“尚且……,何况……”;“别说……,就连……”。 略
选择复句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 略
转折复句 “虽然……,但是……”;“……,不过……”;“可是”;“然而”;“却”等。 略
因果复句 “因为……;所心……”;“既然……,就(那么)……”;“因此”等。 略
假设复句 “如果(倘若)……,就(那么)……”;“即使(纵然)……,也……”、“再……,也……”;“假如”;“假使”;“要是”等。 略
条件复句 “只要……,就……”;“只有(除非)……,才……”“无论……,都……”等。 略
解说复句 (1)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
目的复句 “为了”;“为的是”;“以免”;“省得”等。 你快让他去,以免他闹情绪。
(五)虚词使用中的十个注意点
选择虚词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近年来高考的一种常见题型。由于虚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考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和高考模拟题的整理归类,总结出虚词使用中的十个注意点:
一、吃透规定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吃透规定要求,才能做到准确运用。如:
(1)老将军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终于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牛棚里。
(2)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或者考理科?"
(3)1999年6月,许多人取出银行存款,投向股票市场,只由于相信股票市场回报快、利润高。
(4)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致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分析:
(1)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害死在牛棚型显然不是老将军想努力获得的。
(2)句中,"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应换用"还是"。
(3)句中,“由于"表原因,但只能用于前一个分句,而不能用于后一个分句。(注:这种说法是否成立?)
(4)句中,“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而形成的结果,但多指不好的结果,而"不理会刮起的风沙",只能说明他"用心",说不上"不好",应换用"以至于"。
二、把准词性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5)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已久。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6)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
分析:
(5)句中,"刚才"是时间名词,它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该换用时间副词"刚刚"。
(6)句中,"偶然"是形容词,它不能充当"写写"的状语,应该换用副词"偶尔"。
三、摆正位置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如:
(7)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8)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9)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有作最后决定。
分析:
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7)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主语“他"前面。
(8)句中,"经过"放在"他"前面,与"……研究"构成介宾短语,充当该句的状语,造成了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该把"经过"调到主语"他"之后。
(9)句中,"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该句却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哪类学校"之前,导致了摆放的错位,应该把它放在后一件事"决定哪所学校为第一志愿"之前(哪所"之前)。
四、辨析异同
近几年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要准确地运用虚词,就必须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如:
(10)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 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了行动。
A·关于 B·对于
(11)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A·逐步 B·逐渐
分析:
"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事物,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
(10)句中"对于……作阐述",旨在指出对象,故应选用"对于"。
"逐步"逐渐"都表示事物的发展进程,但"逐步"侧重于分步性,"逐渐"侧重于渐进性,(11)句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故应选用"逐步"。
五、对应搭配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如:
(12)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13)不管学习和工作条件这么艰苦,师生们都不怕。
(14)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 方面的力量参与。
(15)要认真学习历史,无论是中国的和外国的。
分析:
(12)句中,介词"由于"不能与动词"决定"搭配。应该把"由于"改为"由"。
(13)句中,关联词"不管"不能与代词"这么"搭配,只能与"多么"搭配。
(14)句中的关联词"不只是"表递进,"而是"表并列,二者搭配不对应,应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15)句中,关联词"无论"不能与连词"和"搭配,只能与连词"还是(或者)搭配。
六、辨明关系
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使用错误。如:
(16)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
展开余文
(17)他们取火烤煮食物,大大减轻了用嘴巴撕咬生肉所用的力量,因为原来向前突出的嘴巴向后退缩。
(18)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
分析:
(16)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使用错误。
(17)句中,"嘴巴向后退缩"是"嘴巴所用力量减轻"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产生的原因,所以不能使用表原因的"因为",只能用表结果的"所以",该句犯了"关系颠倒"的使用错误。
(18)句中,“出版多年"与"作较大修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应删去"所以",该句犯了"强加关系"的使用错误。
七、有机衔接
虚词作为语句表意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如:
(19)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0)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分析:
(19)句中,"没有把握……,单凭……"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大大削弱……",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应该是"顺接",用了"反而"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
(20)句中,"老师不及时提醒我"的结果是"我准会办错事",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是"顺接",用了"否则"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
八、谨防脱漏
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必须谨防。如:
(21)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
(22)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分析:
(21)句中,"在"后面缺少搭配的词语,导致了成分的残缺,应在"形象"后面补上"方面",构成介宾短语,充当"有"的状语。
(22)句中,由于缺少虚词造成了句子的歧义,是对护林员"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还是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感到气愤?按照语意逻辑,应是对后者感到气愤,所以应在"揭发"的后面补上 助词"的"。
九、删除赘余
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随意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如:
(2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 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24)当个体权益受到无理的 侵犯或粗暴的践踏时,当事人应 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 为私自解决。
(25)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 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分析:
(23)句中,"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 就显得累赘。
(24)句中,"诸"是一个文言 合音词,相当于"之于",己包含有 一个"于"字在内,再在后面加 "于",就造成了重复。
(25)句中,"对于……科学 家、技术人员"构成了一个介词结 构,充当该句的状语,这就造成了 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删去 "对于",让"科学家、技术人员"充当主语。
十、形式变换
有些虚词的使用形式虽然变 换了,但其表意效果却是不变的, 我们应通晓它们形式的变换,切 不可定势思维。如:
(26)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 对科学著作是看不懂的。
(27)科学著作,对我们这些 粗通文字的人来说是看不懂的。
(28)他缺少工作经验,难免 不会出现一些差错。
(29)他缺少工作经验,难免 会出现一些差错。
分析:
(26)句中,"对"的使用形式 是"主体对客体"。
(27)句中"对……来说"的使 用形式是"客体对主体来说",二 者使用形式虽然不同,但其表意效果却是相同的,都表示“主体对客体”的行为。
(28)句中的“难免不”虽然比(29)句中的“难免”多了一个否定词“不”,但并不改变表意效果,二者都表示“不容易避免”之意。
标签:
教学论文
正确使用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
《往事依依》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