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340  
标签:教师随笔
美人入诗感慨多(网友来稿)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当英雄意气不足以打动君王,感动自己的时候,咏史诗人想到的就是英雄离不开的美人,君王宠不够的美人,低声下气的美人,刚烈不屈的美人,倾城倾国的美人,凄凉无助的美人……这些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美人闪亮登场,轻歌曼舞,把历史涂抹得五彩缤纷,绚丽迷人。下面择取部分咏史怀古诗逐一品评这些惊艳历史的美人。

      (一)哀怨惆怅,相思不绝的美人。香花美草,高洁情操之譬,这是传统表现手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这是屈原的创造;后世则往往以美人自况表明心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便是典型例子。全诗这样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歌借咏叹昭君来抒写诗人的身世遭际。首联点村落、明对象,把昭君村(香溪)放在千山飞动,万壑奔腾的壮阔背景中来描写,把王昭君放在横贯东西,纵跨古今的历史长河中来歌咏,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丰神俊逸的昭君在读者的心目中站成了一座永恒的丰碑。颔联写人生,抒忧愤。昭君辞别富丽繁华的汉宫,远嫁万里之外的匈奴,走过大漠戈壁,置身异国他乡,忍受孤寂落寞之恨,饱受相思离别之苦。身死异域,葬身塞外,独留青冢,难耐凄凉;那广漠无边,笼罩四野的黄昏,分明弥漫着缕缕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沉重叹息,读之思之,令人在同情昭君的不幸命运之时萌生几多忧怨。颈联顺势而发,直抒怨恨:一怨汉元帝以图取人,不识珠玉,毛延期寿贪图小利,颠倒美丑;二怨昭君怀想故国,思家念亲,却骨留青冢,欲归不得。梦断相思,魂归故里,着一“空”字,超越时空,活现生之无趣,死之无聊,其情凄惨,其境凄凉。诗人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实际上是借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抒发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恨。杜甫创作此诗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身在夔州,距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阔中原,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地方,杜甫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

      刘禹锡的《阿娇怨》也是借美人之怨幸不至,哀切至极来抒写诗人长期贬谪的苦痛怨恚。全诗是这样写的:“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喜欢阿娇,曾对阿娇之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阿娇当了武帝的皇后以后,擅宠骄贵,但十余年无子。平阳公主进歌伎卫子夫得幸生子,阿娇见疏,恚愤欲死。刘禹锡这首诗,追寻前事,极写哀怨,揭示了阿娇的悲凄处境。全诗两次直写宫女报信,侧面凸显阿娇的苦痛怨恚。第一次,宫女见皇上的豪华仪仗,便赶紧回报阿娇,阿娇急忙吩咐宫女,打开金屋,扫除庭前落花。“试”字尤妙,是说,不开殿扫花,担心皇上驾到,开殿扫花,又担心皇上不来,只好试开一开,试扫一扫。阿娇的惶恐不安,忧心忡忡宛然可睹。第二次,宫女报告说,皇上驾到平阳公主家,不正面写阿娇之“怨”,而怨字已深入骨髓。“言”字耐人寻味,对于宫女来说,帝来幸,好说;帝不来幸,不好说。帝幸别处,犹好说;帝幸卫子夫家,便不好说。不好说而又不能不说,煞是难对。聪明的宫女经过思考以后,决定说帝幸平阳公主家,而不说幸卫子夫处,一来不刺痛阿娇怨妒之心,二来借阳平公主之说使阿娇心中有数,一个“言”充分突出了宫女的圆通活泛,也反映出阿娇的怨恨和恚愤已经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一“试”一“言”侧面显示阿娇的悲苦处境和怨哀心理。其实,刘禹锡是在借宫女的受冷落,被遗弃写自己贬逐蛮荒的苦恨酸心。

      (二)迷惑君王,败坏朝纲的美人。古往今来,“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君王大有人在,红颜祸水,美人亡国总是诗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李白的《乌栖曲》就是描写吴王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典范之作,诗歌这样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相传吴王夫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耗时三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上建春宵宫,与宠妃西施在宫中为长夜之欢。诗歌开头两句点明时间,日落西山,乌鸦归巢,堂堂一国之君的吴王正和西施纵情享乐。一个“醉”字不仅画出西施的红颜得宠的百媚千娇,更突出君王美妃沉醉不醒,昏天暗地的情状。沉醉在狂欢极乐中的人,往往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轻歌曼舞,朱颜微酡,享乐正处在高潮之中,却忽然意外地发现,西边的青山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很快就要降临了。“未”字点出酒兴正浓,歌舞正盛,吴王西施正沉浸在纸醉金迷,笙歌弦舞之中;“欲”字暗示主人发现日薄西山时的惋惜、遗憾的心理,颇有为乐难久,时光易逝的不祥感叹。“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续写吴宫荒淫之夜,漫漫无边的长夜渐次消逝,一轮明月越过长空,坠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起看”暗示出淫乐者的微妙心理,他们总感到享乐的时间太短,昼则望长绳系日,夜则盼月驻中天,当他看到月坠秋江时,内心不免浮动着难以名状的怅恨和无可奈何的悲哀。同时,时间的渐次推移又揭示出统治者荒淫无度,奢靡颓废的无耻贪婪。歌舞淫靡当中透露出几许衰败悲凉。先是昏林暮鸦,再是日落西山,后是秋月坠江,无一不是萧索落寞意象,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满目凄凉,而这正隐喻着统治者荒淫纵欲的悲剧结局。诗歌结尾一句意味深长,东方已经发白了,天就要亮了,寻欢作乐还能延续几时?这孤零零的一句,既象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喟叹,又像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统观全诗,写吴王的荒淫腐化,离不开西施的推波助澜,西施这位绝世美女扮演了一位侍宠惑主,祸乱朝纲的角色,被李白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让千秋百代的人们唾骂、挞伐。

      有意思的是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一首《西施》,对李白的“红颜祸水”论提出质疑和反驳,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诗歌这样写道:“国家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一开篇就提观点,坚决反对将亡国罪责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国家兴衰存亡本来就有各种深刻而复杂的原因,这远不是西施所能担当得了的。“何苦”是劝解的口吻,暗含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又是何必呢?诗歌后面两句巧妙推理,折服人心。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委婉的反问表达了尖锐的反驳,罗隐在替西施们鸣冤叫屈,也是替中国女性反击“红颜祸水”的谬论,显然,从思想意义上来说,罗隐比李白更高明。


展开全文阅读
      (三)隐忍沉默,忠于爱情的美人。诗人们不断地在远古美人的身上发现世俗爱情的坚贞和凄美,特别是对那些失去自由,任人摆布的不幸女性充满了深挚的同情,也对他们内心深处表露出来的隐忍顽强,无言抗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首推王维的《息夫人》。诗歌是这样写的:“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是春秋时期息国君王的妻子息妫,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她在楚宫里虽生了两个孩子,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这个看花流泪,隐忍无言的形象显得格外深沉。沉默中包含着人格的污损,精神的创痛,也显示出久积于心的怨愤和仇恨。诗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忍受屈辱,沉默反抗,忠于旧情的女性形象。据说,王维这首诗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孟綮《本事诗》记:“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苦有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王乃归饼师,使终其志。”不管是诗歌还是诗歌背后的故事,都表明大诗人王维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他用善察人情,洞悉心意的诗笔谱写了一曲悲怨凄美的女性赞歌,他笔下这些惨遭不幸却顽强抗争的女性着实令人钦赞,是她们点缀了咏史怀古诗的灿烂星空。历史不应漠视这些冷艳沉默的女性。

      同样是歌咏息夫人之事,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却是另一种风调:“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前两句说息夫人的故国故君之思及失身受辱之痛,悲悲切切,哀哀无告,令人一洒同情泪水。后两句拈出奇女子绿珠,文意翻新,警拔有力。晋代豪富石崇家的乐妓绿珠,不屈服于权贵羞辱,愤然跳楼,以死殉节,相形之下可见息夫人的懦弱无能了。关于诗歌最后一句,赵翼《瓯北诗话》评得尤为透辟:“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不显露讥刺,尤得风人之旨耳。”它意味着:软弱的受害者诚然可怜,怎比得敢于以一死抗争者高贵得令人钦佩!此等见识出现在一个士大夫文人诗中,的确是高!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标签:教师随笔 美人入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30岁以后不看杂文(网友来稿)
下一篇:略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美(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