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74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教学评价机制的转变(网友来稿)
湖北巴东一中 胡其林

      前言: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制约,评价方式单一,教育教学中呈现出了“高耗低效”“高分低能”“少慢差费”等怪现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课程、教材、考试制度、学习方式的改革,教育教学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教学评价观念和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由传统评价向开放性、多元化过渡,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元认知水平、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进行评价。教学评价集中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质量观。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衡量教与学双边活动成功与否的一种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是对师生最终考核评定的评价指数。在当今信息时代,转变教学评价机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学评价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仍沿用传统的考试分数、经验主义来评价新课标下的教与学, 这无疑是固步自封,削足适履,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学潜力,促进教学大发展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的反思

      传统教学中“等级评价”“分数评价”等机制的形成是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的。中国早在西周就初步建立了教育考评制度。据《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那时学校就规定了对教育教学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教学评价制度。

      自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来,在“天不变,道也不变”的思想影响下,“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等师生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而我国近现代教育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于是“学校—教师—学生”等级评价,“分数高低—学生好中差”分数评价就成了传统教学评价的主流,成了评价师生能力高低的一把标尺。

      在上个世纪中叶,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流。特别是高考制度刚恢复以来,教学评价侧重于人的人品(政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等);到了八九十年代,教学评价又侧重于文品(知识、基本技能)。一些地方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张旗鼓地搞应试教育,结果在教学中悖逆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教学评价不能科学准确地评定教育教学质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评价过分注重量化,标准单一

      传统教学在评价标准制定上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验主义的评价标准,老师对教学的评价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或好恶,没有决然的标准;二是教条主义的评价标准,教师遵循一系列条文,用考试分数、升学率、名校和一组组数据来评价教学。后者是教学评价的主流。传统的评价把标准局限于“德、能、勤、绩”(评价教师)或者“德智体三好” (评价学生)量化标准上,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终结性评价,一种盖棺定论的评价,是一种不客观的评价。

      第二、评价过程模式化、机械化

      由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学校在组织评价过程时,大有走过场,搞形式之嫌,最终评价显得不公正、公平、公开。譬如教学中的听课评课,听课时人人参与,但评课关键时刻,教师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或阿谀奉承,或不痛不痒,或缄口不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教研气氛。评价不够深入、客观,教学难于相长。又如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分为学生问卷调查和领导鉴定两种形式,前者采用学生打分来量化评价,后者依据领导的印象来评价。年年如此,难免有失公允。对学生的评价不外乎政治思想、学习方法目的、学习态度和希望等几个方面。评价缺少个性化,不能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过程的模式化、机械化直接导致了评价是否公正的问题。

      第三、评价缺乏真实性,透明度

      传统教学评价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对教育客体进行的单线的定性的评价,目的在于维护“师道尊严”“知识和教师权威”等。于是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怪相,譬如教师的评优评模总是呈金字塔式的,先领导干部后平民百姓,先高级中级后初级,先年老的后年轻的,评选过程缺乏必要的民主,有时搞公示也只是走过场。又如对学生的优秀评选,都是班主钦点的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有多少是通过班委会民主选举产生的呢?学业成绩的评价大多也是班主任说了算。这样的“垄断性”评价缺乏真实性、透明度,结果大大刺伤了一部分师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整体运行。

      鉴于传统评价机制已不适应新课标、新教学大纲、新的考试要求,因此我们要寻求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评价体系,重新构建评价标准。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职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新课程标准、评价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因此对师生的评价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由以文(教材)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由重人品文品转向综合素质能力,由经验主义转向实用主义,由职业性转向事业性等。倘若教育教学不从根本上,从灵魂深处去改变现状、更新思想,那它只能在原地打圈儿,甭说发展啦。


展开全文阅读
      其次,完成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促进教学评价机制的革新。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大转变主要体现在:

      一是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教师可以在某些知识领域存在不足,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 从而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与“依赖性”。教师不再是师道尊严,而是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二是由 “导师”型向“学友”型转变;我们虽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用专家的眼光去审视、苛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要用一颗爱心和宽容心去接纳每个学生。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分享成功快乐。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三是由黄牛型向智能型转变;教师虽“俯首甘为孺子牛”,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但现代教育呼吁“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时过境迁,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或不够用了,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读书学习,重建知识体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做一个学者、智者型教师。

      四是由“园丁”向“人生向导”转变;“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他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评价标准来塑造花木供人们欣赏。他们把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随意“修剪”,结果培育出了以曲为美的“病梅”。教师应该容忍学生存在缺点,应该允许学生有叛逆思想,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并存。教师应是学生的人生途中的向导,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宽容、理解与关爱,而不是扼杀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残酷的“园丁”,更不能把不服管教的或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视为异端,一棒子打死。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摒弃经验主义、本本主义,要勇于变换角色去适应多变的教育。只有从职业性走向事业性,把教育当作一种服务,你才能完成脱胎换骨,你才能教学相长,才能成功成熟。

      再次、针对新课标及学科特点建立科学高效的多样化评价机制。

      事物是动态发展的。对人事的评价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因此在评价机制上我们要打破传统固有的模式和标准,建立一种动态式评价机制。不搞一年一度的书面评价(如调查问卷),不搞一票否决制,也不搞年度的总结式,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师生面对面的座谈会,领导与下属间谈心式的交流,开展年度或季度教学工作述职,在教学教研活动中评价,有可能的话可邀请学生家长、社会业内人士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等方式。要逐步取消评价标准的量化因素,多一些人文因素,多一些情感因素。这样教育教学评价才公正客观,,才能高效,才具有现实意义。让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动态式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树立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

      最后,学校和学科组联合要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计划性、指导性的教学评价管理机制。

      从微观角度看,评价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教学评价还要学校和学科组建立一个科学、良性、有序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教育教学的调控。

      学校教育教学是一盘棋。学校在制定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中要对之作宏观要求和调控。教务处要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制定详尽的计划和要求,学科组也要制定详尽的活动计划和措施,以指导老师的教学。学校要有全局观念,不能任由各部门自行其事,不能采取边走边看的态度。学校和教务处要对教育教学全程监控,要对学科组教学加强督导,并时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从而形成一种“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管理模式。唯有上下齐心协力,公平公正评价教育教学,才能让教育充满智慧、让教育充满思想,让和谐充满校园,让活力充满教育和校园。

      总之,时代赋予学校教育新的内涵和使命,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立足全面”的原则,贯彻执行教育“面向全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路线,运用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作者邮箱: hql-ly@sohu.com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谈谈作文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网友来稿)
下一篇:刘义庆简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