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409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拣麦穗》教学设计
颜赵娟

      学习目标

      1、学生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

      2、文中纯朴人性之美的感悟。

      2、文章主题的探讨:作者通过追梦和梦想的破灭来表现人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性的增长而导致美好情感流逝的怅惘之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文章主题的探讨。

      学习活动设计

      一、教师导语

      “文学绝不仅是镜子般地反映人们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且是不自由态的自由补偿。受着社会与精神种种羁绊的人们,可以在文学营造的审美世界里获得某种自由感。”所以在本单元的散文世界里,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消解了朱自清先生现实世界的惆怅,精神“家园”的追寻体现了冰心老人对爱与美的永恒忆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拣麦穗》仍是一篇呼唤爱与美的力作。

      幻灯展示有关张洁的内容。

      二、阅读习惯养成活动

      1、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2、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妙语。

      3、交流你对本文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幻灯展示应该让学生关注的字词。

      三、文本解读活动

      1、交流阅读课文后整体感受到的作者的感情。

      (1)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整体的感受,可以不作理性分析。

      提示:惆怅和失落。

      (2)通过寻找课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将此问题具体明朗化。

      ①课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提示:递进句式的运用将作者心中深沉的哀叹表现出来。反问句式增强了这种惆怅。

      ②课文:“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此处是梦想丢失的失落之情。

      2、讨论文章作者为何会感到惆怅和失落?

      (1)阅读文章的第一个梦,讨论交流农村姑娘的梦与作者惆怅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农村姑娘边拣麦穗边做梦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抓住景物描写的清幽、动作描写的急切、心理描写的热盼来感受梦想的美好。

      ②体会梦想变味后的苦涩是难言的。

      抓住前后心理描写的变化、如:“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③讨论:农村姑娘想嫁一个好人家的梦想为何不能实现?

      此处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给出自己的看法。

      提示:残酷的现实(如社会的习俗、经济上的无奈)逼迫人生的美丽梦想不能实现而破灭。作者惆怅的情绪来源于不可抗拒的现实对梦想的摧毁。

      (2)阅读文章的第二个梦,讨论交流我儿时的梦与作者失落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情谊的朴素、纯真之美。

      提示:抓住卖灶糖老汉与我对话的语言体会。

      ②体会这种纯真之情随着老汉去世和我的成长而流逝后的无奈。

      提示:抓住“小火柿子”的景物描写和“烟荷包丢失”这一细节感受体会。

      ③讨论:儿时饱含朴素而纯真情谊的梦想为什么会丢失?

      提示:作者失落的情绪来源于岁月的流逝导致人生美丽梦想丢失的伤感。

      3、讨论这两个梦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共同的象征意义?

      提示:这两个梦想都经历一个从生成时的美丽到破灭或失落时的怅惘的过程。这两个梦可以看成人生美好东西(一种生活、一份情感)的一种象征。追逐梦想也就是追逐人生之路上的美好之物。

      四、阅读延伸活动

      1、学生讨论这种梦破灭与丢失引出的惆怅与失落情怀在人类的精神追求之路上有一种怎样的普遍性?

      幻灯展示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的诗时的一些关于人类精神家园的话语:


展开全文阅读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的本源之处。”

      “生活里面应该有美。”

      教师小结:作为人生行程开端的童年,像水流一样,在源头处是最干净,最自然的。人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远离本性、远离自然而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自然的本性不断地受到社会性的融解、侵蚀,人的心灵日趋复杂、矛盾,日趋远离原初的自然,而失去精神栖居之地。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不停的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更渴望精神家园中美好的情愫充满张力,从而使我们的人生更丰盈、更饱满、更多姿多彩。

      2、作业设计

      请大家谈谈你曾经感受过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对你的影响。以《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作者邮箱: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拣麦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张看张爱玲(网友来稿)
下一篇:泪珠与珍珠(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