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413  
标签:教学论文
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网友来稿)
毛群益 周淑涛

第一章 写人记事

当我们融入社会、投身生活之际,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中,一定会情有所动,心有所思,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与交流的欲望。这就是写人记事文章的源流与成因。

写人记事的文章称为记叙文,是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文体。具体地说,写人与记事各有侧重点,写人的文章突出表现人物的个性与品质,记事的文章突出事件的因果与意义。当然,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离不开写人,只是叙写的角度与重心不同而已。把握好人与事的关系,明确叙写的角度与側重点,就能适当选取材料,写好记叙文。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明确把握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基本要素。不管是什么人,也不管是什么事,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时空就是人物生活、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适当而又准确的描写环境,对于表现人物、凸现事件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时空交代不清,或者遗漏错乱,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弄不清你究竟在写什么。时空的变换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场景才能显现人与事的特点和变化状况。写人必须有适当的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都是描写的范畴,可全面描写,也可抓住一两个方面重点描写。写人还要注意人物关系,如果是叙写几个人,就要分主次,不能平均用力。叙事必须注意前因后果、发展过程,理清脉络,叙写连贯。叙事要有详略,关键之处重点写,一般之处交代清楚就行。如果叙写几件事,除了注意各自完整以外,也要分主次,齐头并进往往冲淡了主题,不能突出中心。时、空、人、事几个要素把握好了,记叙就顺手,而且眉目清楚,给人一种明朗、充实的感觉。

记叙要选准角度,把握基准点,安排好线索。从“点”生发,以“线”串通,文章就结构浑圆,水到渠成。这个“点”,就是作者的观察点,写人的切入点,记事的着眼点。写人突出写什么,用什么事例来表现他的个性品质,扣住了这个“点”,写作就得心应手。记事突出写什么事,如何突出这件事的关键之处,抓住了这个“点”,千头万绪的事也会条理清楚。至于线索,则要贯穿文章的始终,使之成为文章的脉络。或以“人”为线,或以“事”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情”为线,或以“时”为线,或以“地”为线,总之,有“线”才能“穿珠”,把零散的材料有机的组合起来,成为完整的篇章。否则,就不成文章。

记叙有倾向性,或偏重于人,或偏重于事。社会生活是纷繁而又多变的,因而人与事都有其复杂性。写人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个性品质的材料加以综合,突出其特征。成功的个性刻画,就形成了典型,就有别于另一个人。没有个性的人物,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任意一个张三李四一样,那就不是文学人物。记事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揭示事物的真相和意义。复杂纷纭的事,平凡易见的事,惊世骇俗的事,稀奇古怪的事,都有它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发展过程。只有开动脑筋,启用慧眼,才能洞察其奥秘,准确而又有条理地将其表述出来。一事之中重写关键之处,几事之中重写关键之事。叙事之中突出关键之人,写人之时突出关键之事。记叙中的“人”与“事”,原来就是如此的辩证关系。

记叙有节奏,“快”与“慢”有其内在的规律。属于交代与铺垫的内容叙写节奏要快,属于刻画与描述的内容叙写节奏要慢。快要简洁,慢要厚实。记叙的“快”与“慢”,也就是写作的“略”与“详”。一般内容略写,重点内容详写,就形成了“快”与“慢”的节奏。文章有了节奏,也就有了韵味,有了艺术感染力。当快而慢,当慢而快,就本末倒置,写走水了,那就是人们常说的“跑题”、“空洞”了。如果写文章不讲快慢,都是“一溜小跑”或“慢三步”,那么写出的文章不是“干巴巴”,就是“杂货摊”了。要控制住记叙的节奏,就要学会剪裁,恰当组织运用写作材料。

记叙的本质就是能够反映事物的因果。人性的形成,事件的发展,都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写因是为了突出果。人与事的成因,受时空限制,受环境制约,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也因此演绎出曲折或者变幻的发展过程。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成因,详略有序地叙写发展过程,才能正确地表现事物的结果,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审察人物,审视事件,审定记叙的本质,这就是文学创作中审题选材、确定主题的原则和方法。

写人记事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在观察中选材,在体验中起步,在积累中提高,在实践中探究,不懈努力,就会成功。莫泊桑年青时师从福楼拜,福楼拜要他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人物,学会刻画不同的人物。莫泊桑不断练习,渐进渐深,终于写出《羊脂球》,一举成名,后来成为法国文学大师。注重练习记叙文,步入文学创作的殿堂并不是异想天开的空想。

第一节 “点”与“线”——叙述的角度

【例文1】

世界选择北京

——写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胜之际

王 军 刘 江

“北京成功了!”

“我们赢了!”

北京时间 7 月 13日22时1l分,本社赴莫斯科记者发来急电: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北京。

瑞士奥委会主席沃·卡奇当即向北京奥申委表示祝贺:“现在应该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了。”加拿大体育部长丹尼斯·库珀说:“结果就是结果,今天北京很幸运。”

这是世界对北京的选择。

天安门广场,人潮欢涌,其情撼地震天;中华世纪坛,鼓乐高亢,其势排山倒海。

曾经的坎坷化作今夜的辉煌

让时光倒流。

1993年9月23日,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与 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当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上以金牌总数第三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时候。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人们的奥运情结越来越浓烈的时候,8年前的这一幕,仍如此真切地搅动着人们的心绪。

曾经的坎坷,已积淀成神圣而执著的理性……

让时光倒流。

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雅典燃烧。此前.国际奥委会的一封邀请函寄至清王朝,可正值中国甲午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统治者哪还有暇顾及奥运!

1915年,国际奥委会又一次发来邀请。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内的护法战争,中国又一次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擦肩而过。


展开全文阅读
1908年,《天津青年》首次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这一声声呼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与高昂,

这一切,使今夜的喜悦变得凝重……

让时光倒流,

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看台上的中国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百感交集,反复用英语吟诵“奥林匹亚”,忽然喊出一句中国话:“我能比呀!”

后来,他将奥林匹克运动会音译为“我能比呀”。

代表中国实现“我能比”这个愿望的,是1932年的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

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他只身在海上漂泊21天到达洛杉矶。

疲惫不堪的刘长春在男子100米预赛中,一路领先,70米后,脚步明显吃力,最终被淘汰。

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符保卢,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

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

昨日的悲歌,只会使今天这不眠的狂欢,更加酣畅淋漓!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1921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

前80年,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后8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最悲惨的境遇走上光明的道路。

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公正、圆满的解决。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一声枪响,中国奥运金牌“0”的纪录成为历史。

在这个曾经苦难深重的国家,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是如此密不可分。

不能忘记,20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巨大鼓舞。“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时代强音。

从第23届落杉矶奥运会的15枚金牌,到第27届悉尼奥运会的28枚金牌,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公认的体育大国。

可是,“中国何时能自已举办一届奥运会?”——上世纪初,同胞的呼喊犹在耳际。

这是一个不畏惧任何艰险的民族。8年前北京申奥失利之后,人们高呼的口号是:“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8年来的事实回应了这一声呐喊。今年5月,香港《财富》论坛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从1870年到1930年,60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3.5倍;日本从1951年到1975年,25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6倍;而中国从1977年开始,短短20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7倍。

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不可阻挡。奥运之梦牵系着中华民族为创造人类文明共同奋斗的理想。

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2000年9月9日,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信中说:“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并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2001年5月5日,瑞士洛桑。

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公布了对2008年奥运会5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其中特别指出,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

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举世皆知。

“在北纬45◦上下的世界各大城市,只有北京是历经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古迹之多,胜过罗马;气魄之大,胜过巴黎。”

今日中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谁能漠视这个巨大市场给予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北京,新奥运”,已不仅仅是响亮的口号。

律动着来自世界各地信息的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窗口。在北京奥申委网站上,一次为支持北京申奥而举办的签名活动中,仅一个月签名者就达100万人。

2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加入北京申奥队伍;“绿色社区”活动,正由居民们自发推行。

“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正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赋予奥林匹克运动的崭新内涵。

  1913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寓意深远地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五环”标志,以象征五大洲通过体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奥林匹克圣火就要在古老的中国燃烧。时间将证明,这是人类的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

“1908—2008”,从第一个中国人提出申办奥运会,到北京主办奥运会,历史的回声将穿越整整100年。这看似巧合,却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

【评析】

中华民族圆了奥运之梦,这是激动人心的盛事。新华社记者王军、刘江的新闻特写文章《世界选择北京》,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地叙写了中华民族申奥成功的过程和意义,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感人至深。

一篇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必须具有特殊的着眼点和合适的着眼点。此文紧扣“申奥”这一个特定的历史性事件,全力抒写“民族兴衰”的全景式图卷。由申奥成功引发历史的回顾,把中华民族与奥林匹克的渊源、离合、融入、拥有等诸多情结,淋漓尽致地展现于广大读者眼前。“申奥”这个“点”,既是观察点,又是联想点;既是起笔点,又是抒写点;既是引发点,又是归结点;既是用力点,又是扩展点。“点”的确定与动作,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之技巧。

有“点”还须有线。如果说“点”是一颗一颗的闪亮珍珠,没有经纬之“线”也成不了文学艺术之“链”。此文的“线”就是时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历史,勾勒出中华民族由屈辱到自豪、由衰弱到强盛、由期盼到贡献的沧桑巨变。以“时”为线,连串一个一个的历史事件,把数十个“蒙太奇”组合成雄浑律动的历史画卷,让人耳目一新。

文章开篇,作者以一则电讯扣住读者的心眩。引用世界名士的祝语,导入主题——“世界选择北京”。简绘天安门广场和中华世纪坛的欢庆场面,油然生情。简述申奥成功的结果,不去大事铺陈地描写申奥的欢庆场景,就是为了节省笔墨,留出大量的叙写空间去抒写历史,表现民族的变迁与升华。这种大手笔的安排,境界开阔,有利于从世界的视角来审视一个伟大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

文章的三个标题,分别从民族的衰弱、民族的富强和民族的发展三个方面展示历史的画卷。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标题,透着一种执着而又自豪的民族精神,紧紧地牵拽读者的思绪。

“曾经的坎坷”,多么贴切的比喻!每一个良知未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贫弱与屈辱。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姑且不论,单从体育一个方面,而且就在能否参加奥运会这一特定的事项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落后的辛酸苦涩。请你记住几个时间: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期间,清朝政府正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1915年,中国由于陷入战争又远离了奥运。1932年,中国运动员只身参加奥运,可惜由于长途漂泊疲惫不甚而遭淘汰。1936年,中国运动员连一根撑杆也买不起。1948年,中国运动员无钱住进奥运村。这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视点,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奥运反映的是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中国人是不甘屈辱的。1908年,《天津青年》首先发出“中国何时能参加奥运会”的呐喊。1928年,中国体育官员将“奥林匹克”翻译成“我能比呀”,反映了中国人强烈的愿望。

一组特定的历史视点,把中国与奥运的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世人对国运衰、民族弱的深层思考。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庄严的誓言,而且切切实实地成为中华民族渐进渐强的脚步。

视点一,两个80年的翻天覆地变化。

视点二,1979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国的合法席位。

视点三,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奥运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

视点四,从23届到27届,中国奥运会金牌增长速度惊人。

视点五,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世界强国。

如果说前一组历史境头引发的是人们的深沉思考,那么这一组历史镜头激发的是人们的奋进的热情。“走向世界”,理所当然地要举办奥运会。第一次申奥失败,中华民族不气馁,而且更坚定。申奥的过程,印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强的精神。


展开余文
“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恰如其分的评说。中国申奥的成功,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创新,其意义之巨大不言而喻。选择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诗意,因为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着眼于发展,中华民族对于全人类都是举足轻重的。

还是一组令人难忘的镜头:1.江泽民致信萨马兰奇陈述北京申奥的意义;2.国际奥委会评估北京的结论;3.北京申奥网站的签名者众多;4.许多民间组织加入北京申奥队伍;5.北京申奥的口号“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增添了奥运亮彩。

这些新闻亮点,多角度地、全方位地表现了北京申奥的巨大影响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申奥愿望历经一个世纪终能得以实现。

本文的叙写线索是时间,从现实而回顾历史,从历史渐进依次叙写至现在,脉络清晰,有一线串珠之妙。不仅如此,文章另有一线,那就是“民族情”。随着申奥的过程,民族精神情感跌宕起伏,不能自禁。两条线“时”与“情”相辅相成,将一组一组珍贵的史料组合成恢弘雄壮的历史篇章。

文学作品讲究以情感人。当我们读完此文掩卷遐思,心灵激荡,不能不为中华民族的雄起而深感自豪。

【例文2】

我的舅舅

湖北黄冈 汪爱玲

舅舅的诗

山谷寂静,桐子花开了,无人欢呼;白云悠悠,桐子花谢了,无人理会;果实长出来了、长出来了,桐子树挂满了果实。沉沉的,沉沉的,个个很饱满。

这是舅舅创作的诗,舅舅常常把它挂在嘴边。我不爱诗,也不懂这诗,由于听多了,我也记熟了。

一枚硬币

每年春节,我都收到很多压岁钱,今年收到三千多元,可舅舅从未给过我一分。提起钱那一幕,我还记忆犹新:绵绵的秋雨下过不停,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变得泥泞不堪。一个硬币斜嵌在泥面上,我不经意地踩上一脚。“丽儿,等等我,”我回头一看,舅舅正蹲下身,手指正在抠着什么?过路的人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你可以想象得出他们那怪异的眼神。“舅舅快走!”舅舅象没听见似的,不理会我。只见他手中夹着的是分值一角的硬币。舅舅掏出口袋里干净的手帕,把那枚沾满污泥的硬币擦得干干净净的,那只是一角钱的硬币。现在想想我还觉得他真恶心呢!

舅妈眼中的舅舅

“哎,丽儿,你别提你舅舅,真是个窝囊废。跟你舅舅同学的,有几个没带长字的,最低也弄了个教育组长当当,可他却守着那一间破教室,守着那几十个娃娃,三个年级的复式班,累死累活不说,还要垫付学费。你看,我家的房子,还是你外祖爷留下来的几间土砖屋。我因为这地面总潮乎乎的,而落下风湿病。夏天雨季,我总是担心不得了,怕这房子不能经受风雨的折腾?”舅妈说着眼泪直在眼睛里打转。“哎!舅舅真可怜。”一丝怜悯之情顿时涌上心头。

清脆的铃声

“舅舅,你的电话”“哎,我是……新年好!……”叮铃铃……“新年好!新年快乐!”

叮铃铃、叮铃铃……,铃声一阵接一阵,这些电话都是打给舅舅的,舅舅告诉我:“这些电话有的来自上海,有的来自北京……反正有国内的电话,也有国外的电话……”说着他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又一阵清脆的铃声打断了舅舅的话,从清脆而欢快的铃声中,我读出了舅舅的快乐。原来舅舅是非常快乐的人,生活得十分丰盈充实。随着铃声我豁然开朗的领悟着舅舅那首诗的内涵。“……桐子树挂满了果实,沉沉的、沉沉的,个个饱满”我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回味着舅舅的诗。

【评析】

写人怎么写?常见的是直接描写,写外貌,写言行,写正面事例,还加上褒扬的议论。而本文的小作者一破常规,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来写人,从特殊的角度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颇有创意。

“舅舅的诗”,吟咏的是山区很普通的桐树,开花无人欢呼,结果无人理会,而结出的果实沉实饱满。舅舅咏桐,是托物言志,虽然“我”不理解,但耳熟能详。舅舅为什么写这样的诗,又为什么常常吟诵,小作者留下悬念,后文自有解答。

一枚硬币,微乎其微,而舅舅是那么的珍惜,联想到他从未给“我”一分钱的压岁钱,“我”觉得“恶心”。舅舅是那样的小气,那样的惜财,真让人瞧不起。

在舅妈的眼里,舅舅简直是“窝囊废”。他的同学都带了“长”字,可他仍旧当一个清贫的教师,守着破教室,教复式班,整天累死累活。自家的老房子住几代人了,也没钱修补。你说他无钱吧,又常常给孩子们垫学费。舅舅可怜,但他的那种敬业的精神,那种无私的奉献,还有那种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思想境界,难道不感人吗?

春节时,舅舅家的电话不断,那是他的学生给他拜年。这时舅舅可高兴了,他如数家珍,自豪地介绍学生的情况。“我”读懂了舅舅,原来他很快乐,生活得十分丰盈充实。“我”也悟解了舅舅的诗,原来他是在吟咏自己有意义的生活。

小作者选取最能表现舅舅个性情操的典型事例,以“舅舅的诗”为叙写线索,欲扬先抑,用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其独特的构思与表达方式值得借鉴。

【总结】

1.写人要注意选取观察点。可以是人的外形特点,也可以是人的个性特点。诸如独特的外貌、语言、动作、爱好、习惯、处事方法等方面。不必面面俱到,扣住一、二个方面深入描写记叙,就能人物的个性。

2.叙事要选准观察点。可以突出写事因,也可以突出写事果,还可以突出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要注意事与人的联系,此事与彼事的联系,一事与多事的联系。还要注意事件发生的环境与背景,交代要明确清晰。

3.记叙文的线索必须贯串全文。以“时”为线,可选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以“物”为线,要突出“物”的作用和意义。以“地”为线,要注意场景的变换。以“情”为线,注意情感的变化及褒贬色彩。

4.根据需要,有时几条线索并存。明线与暗线关系要密切,主线与副线主次要分明。“一线串珠”就是围绕线索把几件事情或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不使变得零散、孤立。文章的完整与圆润全在于线索的安排。

5.观察点与行文线的有机结合,就增强文章的表达力。观察准确、细致,行文明晰、有序,文章就充实、圆满。点与线的结合,可以组合成优美的图画。

【操练】

请看艾青的一首哲理诗《伞》。

早晨,我问伞:     我追问它:

“你喜欢太阳晒     “你考虑些什么?”

还是喜欢雨淋?”

            伞说:“我想的是——

伞笑了,它说:     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人具有这种“伞的精神”。请你以这首诗的意境为话题,写一个平凡而个性鲜明的人。

第二节 “人”与“事”——叙述的倾向

【例文1】

父 亲

[美]鲁思·西德·兰斯

父亲下班回来,家里总是充满着欢乐的笑声。他身体结实,英俊潇洒,乌黑厚实的鬈发闪闪发亮,两眼炯炯有神。在父亲吻我的时候,我总是试图用小手将他推开,因为短而硬的胡子扎得脸很痛。他宽大的双手散发出装潢工厂所特有的那种香味,指甲缝里有时还塞着制造缎子沙发时留下的棉绒。

父亲的名字叫本杰明,但从来没有谁这样称呼过他。和母亲一样,父亲的耳朵也是聋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完全截然不同的两个环境里生活长大,一个是家里寂静的天地,另一个是外面热闹的世界。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我与寂静和手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母亲一生下来耳朵就聋了,我以为父亲也是如此。可是有一天,他告诉我情况并不是这样。

“那怎么会聋的呢?”我用手语关切地问道。

“是因为生病,而且病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比画着回答,“奶奶最清楚。”

当利齐奶奶来到我们家时,我立即跑上前去寻找答案。她说:“不错,得的是脑膜炎。”老人还告诉我,父亲刚满两岁时就患了这种病。当他到上学年龄时,听力已经全部失去了,甚至连对声音的记忆也消失了。

父亲小时候很聪明,但他的才华却因为耳聋而受到了压抑。当别的小伙伴开始与语音和音节打交道,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却因为缺乏正常的说话能力而与自己的智力分隔开来了。虽然其他感官的敏锐性与日俱增,但断文识字的能力却很差,无法一页一页地看书。对于父亲来说,由一行行字母和一排排铅字组成的语言就像一条流动的“河”,他无法驾驭。

即使陷入如此的困境,父亲也没有沮丧悲观。他用手语乐观地表示——“把痛苦变成幽默,用笑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不失为一种处世的好方法,这使我更容易度过那些艰辛的时光。” .

直到一天傍晚,母亲给我一枚镍币,要我去给在装潢工厂做临时工的父亲打电话告诉一件事时,我才真正理解他这番话的深刻含义。

我投入硬币,拨通了电话。

“先生,您好!请找一下西德兰斯基先生。”

“我根本就不认识什么西德兰斯基先生。”对方嘟哝着。

“他的名字叫本杰明,是我父亲。”

“姑娘,我忙得很,没有时间在这里和您闲聊。”

“他的耳朵是聋的。”我连忙解释说。

“啊!您指的是‘哑巴’,为什么不早一点说呢?”

我震惊了,记不清后来说话的内容,但是“哑巴”这个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

我父母认为,聋和哑总是连在一起的。但我不同意,努力地解释说:他们虽然耳聋,但决不是哑巴。

“爸爸,您为什么让老板和同事叫您‘哑巴’?”我第二天问父亲。

他耸耸肩,不以为然地比画着:“这对他们来说方便,记住我更容易。”

我被激怒了,大声喊道:“爸爸,您绝不是哑巴,而是一个很精明的人。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您的名字叫本杰明。”

父亲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比画着手势:“孩子,没关系,我知道自己不是哑巴,这就够了。”他用宽容的态度“说”起了同事,对他们喊自己哑巴或者粗暴地推肩膀来代替打招呼这种蔑视的举动表示了极大的容忍。在这种环境里,父亲竟然处之泰然,换了我可无法做到。

“哑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讨厌的字眼!我恨不得将它从词典里剔除出去。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它,然后撕掉,将纸揉成团,狠狠地扔进垃圾桶里。

父亲看出了我的愤愤不平,他紧咬嘴唇,把手握成拳头,用手语比画着:“鲁思,不必焦虑。从今以后,我要逐步地改变自己。我打算学认字练发音,你就是我的老师,你当我的‘词典’,好吗?”

我听后激动异常,曾经一度使我心烦意乱的气愤和羞耻转换成信心和决心,我发誓再也不让任何人用“哑巴”来称呼我的父亲。


展开余文
天天晚上,我认真地钻研词典,大量吸收各种语言知识,然后再把生词教授给父亲。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好像永远也无法满足似的。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父女之间相互理解,两颗心贴得更紧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学习语言的渴求日趋强烈。

一天,父亲把椅子拉前靠近我,比画着:“语言也如同人一样,和江河很相像,充满生机,不断变化,有新词出现。正因为学无止境,所以谁也不能说掌握了语言。”

他从我没有想到过的角度来理解语言,令我佩服得连连点头。

父亲勤于思索,善于理解。在我对所教的某个词语拿不准时,他总是用手语表示:“孩子,你必须再去向老师请教,一定要搞清楚。”

在父亲看来,知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自己惟一追求的东西。常常使他激动不已的是充满着困难、拼搏、失败和成功的学习过程,而不光是“产品”。

高中毕业前夕,我面临着重要的抉择。一天,父亲向我比画着:“鲁思,上大学对于一个女孩子并不重要。这些年来我拼命工作,现在感到很累,你必须出去做事,帮助支撑这个家。”

我对这样的决定毫无思想准备,两眼直盯着父亲。我本来想喊:“我要上大学,成为有用的人才!”但是我一声不吭地转身跑了出去,在朋友朱莉娅家里一直呆到夜幕降临。

母亲终于把我找到了。

“父亲他一点儿也不明白我的心愿,”我用手语表示,“我要读书,将来当老师。”

“他现在也很后悔,觉得自己的决定太轻率了。”母亲打着手势告诉我。

当我们慢慢地沿着街道往·回走时,父亲迎面赶来了。他神态严肃地比画着:“鲁思,不要生爸爸的气,我太爱你了。现在我改变主意,同意你去上大学,回来时继续教给我。”

我的大学生活过得紧张而又充实。每次回家时,父亲对我随身带的大部头书很感兴趣,用手语问:“这么多的书,难不难读?快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作家。”

我打着手势逐字逐句地“念”了马克·吐温写的一段话。他看着我挥动着的手,慢慢地坐不住了。“孩子,太多生词了,像是从山上滚下的石头把道路阻塞了一样。”父亲十分不安地比画着,“你能解释得更详尽吗?”

我感到无能为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候,父亲温暖的大手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头,用手语安慰我:“不要紧,下次我们读薄一些的书,我肯定能弄清楚其中的每一个词。”

快大学毕业的一天,我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妈妈,我得奖了。”我用力打着手势,“我因为学业成绩优秀而被光荣地选为ΦBK联谊会的成员。”

母亲满面微笑,激动地用手语表示:“孩子,你奋斗了这么多年,真是不容易,我为你而感到自豪。”

她双手捧着我的脸,吻了起来。

就在这时,父亲推门进来,迫不及待地要知道是什么好消息。当了解到ΦBK联谊会是美国大学里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组织时,他挥动着有力的大手,突然用粗糙的声音放开喉咙喊道:“我们家真幸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洪亮的声音,那样有力,那样动听。

他在旁边的沙发坐下,随后将我拉了过去,清晰但不很连贯地说:“鲁思,你终于成功了!”而爸爸也喜获成功,把“哑巴”的耻辱埋葬了。全家人欢快地笑着,多年来寂静的房间因为增添了父亲的声音而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我虽然教过父亲,但父亲才是真正的老师。他启发我忠诚待人,鼓励我攻克学习上的“碉堡”,教会我怎样生活。从父亲由无声到有声世界的艰苦跋涉中,我感受到了父爱的真正力量。         

(选自《儿童大世界》)

【评析】

美国女作家鲁思·西德·兰斯为父亲写了一篇美文。读此文,我们认识了一个散发着人格魅力的真正的人。女作家怀着深浓的敬意写父亲,从几件典型的生活事例中表现父亲的品质。人与事的有机结合,情与悟的巧妙融合,构成了文章的精彩与深刻。

文章开篇,作者以生动的外貌描写和细节描绘表现父亲的慈爱。“家里总是充满着欢乐的笑声”,亲情多么浓烈。“我”用小手推开父亲的亲吻,怕他的胡子扎脸,可见父亲多么热爱子女。在“我”的眼里,父亲英俊潇洒,鬈发闪闪发亮,眼睛炯炯有神。他的手散发出工厂劳动留下的香味,指甲缝里还有棉绒,生动地交代了父亲的身份。

可惜,父亲不是个完美的人,他和母亲都耳聋。他小时候患病失聪,无法一页一页地看书。他“无法驾驭”“由一行行字母和一排排铅字组成的”那一条“流动的河”。即使这样,他也不悲观堕落,“把痛苦变成幽默,用笑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其实充满了感人的内涵。父亲那种坚毅、豁达、乐观、自强的品质,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当“我”发觉人们不知道父亲的名字,只叫他“哑巴”时,“我”震惊、忿怒。但是父亲仍然对人们粗暴的、蔑视的举动表示容忍,是那样的宽容。当我们读到这里,不禁心灵震颤:一个身有残疾的弱势者,竟然如此胸怀宽广,深明大义,真使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汗颜。父亲表示要逐步改变自己,让女儿做老师教自己学习语言。多么平和,多么坚定,多么善解人意多么自信而有见地。一件超乎常人的不平之事,足以表现父亲的高尚品质。

父亲说到做到,认真地学习语言,而且有很深的心得。他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产品。作为一个有严重语言障碍的人,学习的困难可想而知。父亲的那种顽强的毅力,刻苦的态度,灵活的方法,渗透在字里行间,令人叹服。

父亲作出了一个令“我”很不满意的决定,让“我”中止学业。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生活的重负不得不让他这么做,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面对女儿的反抗,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让步了。对女儿的爱让他将付出更多的艰辛。读到这里,我们感叹的不仅仅是父爱的可贵,更是一种人性的升华。

女儿读了大学,面对那些大部头书籍,父亲很感兴趣,但他领悟不了那些名著。他不气馁,亲切地安慰“不好意思”的女儿。父亲有自知之明,他深知量力而行的道理。他不苛求于他人,也不苛求于自己。

女儿成了大学里的优秀学生,加入了ΦBK联谊会。父亲被女儿的成功激动了,他喊出了“我们家真幸福”的声音。父亲终于说话了,这是他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用倾心的爱去教育女儿所获取的一种意外收获。父亲成了一个完美的人,他用崇高而实在的品行成就了女儿,也成就了自己。人格美,人性善,人物活,这就是我们阅读所得到的启示和收益。

文章的收束,是作者对父爱感受的肺腑之言。父亲“由无声到有声世界的艰苦跋涉”,启迪的不仅仅是作者,还有许许多多的读者。

普通的人,不平凡的事,高尚的品质,伟大的人性,构成了优美的篇章。读此文,掩卷沉思,必然会有不寻常的感悟和启示。

【例文2】

大奶奶,您走好

湖北黄冈 熊丹

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我被大人的哭喊声和叫嚷声惊醒。当听到大奶奶病逝的消息时,仿佛有五座霹雷同时在我头顶上炸响,我只觉得眼前猛然有无数金花在闪烁。

大奶奶,您记得吗?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深夜,我奶奶的高血压又患了。叔叔伯伯七手八脚的将奶奶送往医院,爷爷带着小弟也匆匆走了。瞬间,我成了孤家寡人。木窗上残破的窗纸在暴风中有力地抖动着。那发出怪异的声音令我毛骨悚然。我蜷缩在木床的角落里哆嗦,哆嗦得越来越厉害。突然,风捅破窗纸,吹灭蜡烛。顿时,熟悉的小屋随着闪电披上了光怪离陆地色彩,桌椅它们象一个个恶魔张牙舞爪,就要…… 这时大奶奶,您顶着风,冒着雨赶来了。是您,点亮蜡烛;是您,给我盖严被子。这一夜,我在您的怀抱里睡得很香很甜。

大奶奶,您听到了吗?“好人啦!真是好人!”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泪留满面,掩饰不住内心的伤痛,固执地跪在您的遗体前:“大娘,您不是答应过我去我家做客吗?……”我不认识他,只有慢慢的听他泣不成声的诉说。原来,大奶奶去年夏天拾到一个包。包里面有这个青年的驾照,一叠七万多元的现金。大奶奶怕失主着急,便拿起凳子,不顾太阳毒辣,坐在路边等失主,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 当太阳快要下山时,这个年轻人来了。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拿出五千元钱来酬谢。大奶奶一口拒绝,便答应抽空去他家看看。泪水大颗大颗地往下落,我失声地说:“大奶奶,您怎么这样不讲信用?”

大奶奶,您看见了吗?当您的灵棚支起来的时候,天空下着霏霏细雨。老天似乎对这些生离死别的亲人产生怜悯之情,抛下苦涩的泪水。灵堂前地面湿漉漉的,来悼念您的人却把灵堂挤得满满的。

大奶奶,您知道吗?您的孙女儿不再是禁不起风、受不住雨的黄毛丫头,她长大了,成熟起来了。如今,她不但能管理好自己,还能管理好班级,已经是班级里的骨干。大奶奶,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大奶奶,您走好!

【评析】

只要注意观察和积累,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身边就有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读了《大奶奶,您走好》这篇习作,我们就认识了一个“真情奉献”的可敬老人,并且也会情不自禁地向她深情道别。

文章开头,小作者写出大奶奶病逝对自己的震动,以引后文。“仿佛有五座霹雷同时在我头顶上炸响”,运用带有夸张的比喻手法,突出噩耗给“我”的极大震动。“眼前猛然有无数金花在闪烁”,写出自己受震动之后的茫然情态,又隐含着回顾大奶奶的生平事迹。震动之大,是因为人物对“我”的影响之深。基于这一点,自然加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文章选取的第一个事例,是大奶奶对年幼孤独的“我”细心照看,表现她的慈爱。由于奶奶突然害病,全家人忙于送她上医院,年幼的“我” 孤独害怕。正当“我”极端恐惧之时,大奶奶“顶着风,冒着雨赶来了”,该是多么的及时。“顶着风,冒着雨”,表现了大奶奶急于助人、不辞辛苦的精神。“我在您的怀抱里睡得很香很甜”,略去大奶奶的安慰、照料“我”的具体过程,只选取这一细节,就体现了那种亲情的体贴。只要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叙事不必面面俱到,繁复铺陈。小作者这种选材的手法,非常符合写人的需要,要言不繁而又紧扣主题。

文章选取的第二个事例,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泣不成声的诉说”,表现了大奶奶的无私与真诚。小伙子的悲痛,是因为他深深地为不能报答一个可敬的好人而难过。小伙子的悲痛是发自内心的,听了他的诉说,读者就会由衷地尊敬大奶奶。拾到七万多元现金,坐在毒辣的太阳下一整天,终于交还失主。这种无私的行为,感人至深。她一口拒绝小伙子的酬谢,只答应去他家看看,大奶奶的心地是何等善良、真诚。“我”对大奶奶“不讲信用”的指责,从侧面印证了大奶奶的真诚。可见大奶奶一向是讲信用的,只有这一次是例外。

文章还采用环境烘托的方法来写人。天空的“霏霏细雨”,象征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尽管下雨,“灵堂前地面湿漉漉的”,但人们“把灵堂挤得满满的”。这说明,大奶奶人缘好,她生前关怀过许多人。一个普通的老人去世,会有这么多人来悼念,谁不能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生活哲理呢?写人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小作者运用侧面描写浓缩大奶奶一生许多感人事迹,扩大了文章的主题内涵,又行文简练,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陈述自己的进步,告慰大奶奶的英灵,真诚地祈愿“大奶奶,您走好”。小作者用这种方式既表达了继承大奶奶优秀品质的愿望,又显示了大奶奶关爱所产生的结果,扣住题目主旨,使文章结构浑圆。

抓住典型事例来写人,扣住人物的个性特点来叙事,文章就显得充实和精灵。

【总结】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不可忽略事。写人要突出外部特征和个性特点,使所写的人区别于其他人。为写人而记事,必须选取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典型事例,切忌多而杂。一人一事,一人几事,一事几人,头绪要清。

2.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也要着眼于人。写事要注意前因后果,脉络清楚。复杂之事,交错之事,事中之事,叙说必须有条理,而且要有主次轻重之分。事中之人,如何处事,既要突出言行,也要显现情感。

3.写人可以一人为原型,精心刻画,使之成为文学典型。也可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文学形象。写人要注意突出性格特征,选取最具有典型性的事例来表现。还要注意写出人物的多重性格,不单纯用直线条形式来描摹人物形象。

4.记事要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因、过程、结果等要素,还要适当交代环境与背景。记事不可平铺直叙,有时要制造悬念,有时要埋下伏笔,有时要波澜起伏。一波三折,曲径通幽,方能体现文学之美。

5.常见的写人记事方法有以小见大、删繁就简、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前后对比、铺垫衬托、平中显奇、由此及彼……等,选取合适的写作方法,文章就生动活泼,主题鲜明。

【操练】

请阅读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冷雨寒风,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谁能说它不是我们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呢?细细想想,珍惜光阴、顽强进取、锻炼身体、抵抗疾病,无不是热爱生命的具体表现。以上诸多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话题。当然,“生命”是个很大的话题,不仅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珍视生命、顽强拼搏的事例也是很好的写作题材。请你就此话题,来一次漂亮的创作。

第三节 “快”与“慢”——叙述的节奏

【例文1】

那边有个大花园

刘心武

清晨,公共汽车站照例淤满了人。那是个中间站,连始发站那样强迫乘客排队的铁栅栏也没有,人们就仿佛是搅乱了的麻将牌,一些急性子的人站到了慢车道上,个别人甚至不时突进到快车道上,朝来车的方向眺望。失望、烦恼、怨艾的情绪互相感染。有的就去改乘月票无效、车票较贵的空调巴士,个别的则叹口气伸出右臂招呼出租车,但大多数本市工薪族和外地打工族成员,仍坚持在那车站守望,那是他们一时无法改变的生活与命运。有个外地来的毛头小伙子跟他的同伴怪叫道:“中它个500万大奖,老子买十辆小轿车自己开!”他的同伴和旁边的陌生人却没有笑,其实那造出的句子相当幽默。

有个头发已然花白,却从不染发的妇女,一直在马路牙子上站着,她也烦恼,但她忽然发现,东边天空,呈现出一大片彩霞,那些片片缕缕互相浸润的霞云,在不断地变化着,她暂忘等车的事,投入地凝视,越来越觉得那是一个宏阔的花园,花圃里的鲜花正在陆续地开放,这一片像玫瑰,那一片像牡丹,那可是花间的清溪?看呀,有出水的芙蓉在抖擞粉嫩的花瓣;那该是幽静的甬路,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翩翩起舞吗?……不知不觉地,她就把自己的感受道出了口:“看,那边有个大花园!”她身边两个女士也注意到了,指指点点,更有两位男士也呼应起来:“是呀,看,那边真来劲儿!”于是,竟像湖中涟漪一般,观看、欣赏“这边有个大花园”的情绪,荡漾开来;每个朝东边眺望的人,心中所联想到的花儿并不一样,有的觉得看到了大片的胡姬花,有的却觉得那是些鸡冠花,有的回忆起以往生活里跟花朵很亲近的秘事,有的向往起将来在自己的园地里洒下精选的花籽……就连那个喊。出要中它个500万大奖的民工,也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望见了一个可爱的地方,心臆瞬间获得了一种舒张快意……

那只是几分钟而已。从气象角度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那边有个大花园”意味着这天下班时可能遭逢阴雨泥泞;以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眼光看,过分灿烂的彩霞正说明空气污染程度严重;有的社会学家更会指出,以虚幻空洞的东西作为改进社会现实的代偿物,实在不值得肯定……都有道理。

车终于来了。人们并不因为欣赏过“那边的大花园”而立即变得心灵美好,朝车门一涌而上,售票员高声嚷着“先让人家下去”,却改变不了车门那里有足足半分钟下不来也上不去的肉体冲撞。但汽车毕竟还是又开动,朝下一站而去。那位始作俑的女士被挤在车中一隅,她的人生一直平凡,但她心中仍保留着前几分钟欣赏“那边大花园”的怡悦,这是她的心理习惯,恐怕也是她在平凡的人生里维系生趣的重要链条。有的跟她一起登车的乘客本来就没有加入对那“花园”的欣赏,有的短暂欣赏过但很快失却了几分钟前有过的情绪,又在为车内的拥挤烦恼、怨艾。但却有两位年轻女士,在拥挤中还忍不住努力躬身,试图透过车窗再看一眼那“东方大花园”,她们生命中的这一瞬,是否因此多了些福份? 

(原载《羊城晚报》

【评析】

面对生活的烦恼,甚至人生的不幸,是最能见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的。有人曾经打过“水杯”的比方来形象概括不同的人生态度:一只正好装满一半水的玻璃杯,在乐观主义者看来,这水杯有一半是满的;而在悲观主义者眼里,这杯子有一半是空的;现实主义者则会不偏不倚地说,这是一只半满半空的水杯。生活中往往同样的现象或遭遇,却能让生活其间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感慨,这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刘心武的散文《那边有个大花园》,随意撷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等车”的惯常场景,通过对等车过程中一群情绪各异的乘客的简单勾勒,形象地层示了在生活的烦恼面前人们的不同生活态度。在这个漫长而无奈的等待中,有的人耐心守望,随遇而安;有的人急不可耐,另寻他途;有的人唉声叹气.自怨自艾;有的人苦中作乐,调侃解嘲。文中重点描写的是那位“头发已然花白,却从不染发的妇女”。她一直在马路牙子上站着,她也烦恼,她也在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痛苦等待中煎熬,但她却能在烦恼中自我解脱,在灰暗沉重的城市上空,发现仿佛来自天国的“花园般”的彩霞。这是她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她在独自沉浸和欣赏“花园”的同时,她的浪漫乐观的感受和情绪,“竟像湖中涟漪一般”荡漾开来,明显地感染了身边的人,让在城市生活中终日忙碌奔波的乘客,暂时抖落了心灵的尘埃,“获得了一种舒张快意”。

老人的浪漫与乐观,不是一种无视现实的轻浮自欺,更不是一种故作天真的矫揉造作。从她“头发已然花白却从不染发”的细节,可以真切地感觉到她的阅历丰富和内心坦荡;从她“一直在马路牙于上站着”的情景,以及不知不觉地向身边人道出自己的美妙感受,也让人明显地意识到老人的朴实平凡和豁达善良。尽管她内心平静,但她是生活的真正强者;尽管她毫不张扬,但她追求和实践的是有质量的人生。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信息时代的高技术社会,需要高情感来平衡。心理学家也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和物欲挤压日趋激烈的时候,最迫切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愉悦。在悲观失意者面前,即使是风和日丽,百花绽放,他也会感到阴云密布,满目凋零;而在乐观向上者眼里,即使是凄风苦雨,秋风萧瑟,而他也能感到天高云淡,生机盎然。因为在他的心中,常常保留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大花园”。在这块亲手浇灌的花园里,早巳撒满了明媚的春光。

【例文2】

我爹小传

广西  王天荣

(一)

爹出生于贫穷困苦的年代.生活的拮据,以致年幼的他便辍了学,整日不是放牛就是打柴。而后稍大一点,爹硬拽着瘦弱的身体去出工,满分10分,由于爹肯干苦力,得8分。

俗语说:“三岁牯子十八男。”爹十六岁便拿了10分,村里的人一下子对爹刮目相看,美其名曰:牯儿!二十岁那年,爹把娘娶进了家,于是村里的人不再叫“牯儿”。叫啥?叫“牯哥”。无论在大街,还是小巷,照面就这样叫。

(二)

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日脸朝黄土背朝天,耕耘不辍,因为有了家,也有了哥。那年头,读书人不多,爹人缘不错,也稍有点文化,就捞了个队长当当。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爹性情温和,但干起正事来,凶巴巴的,严厉至极。或许是害怕,村里的人不再叫“牯哥”,改叫“队长”,心底里却直叫他“雷公”。听娘说,爹为这事还伤怀不已。不过久而久之,爹也觉得满不错,心中不由升起往日的豪情,整日露出灿烂自豪的笑。

(三)

七八年,爹下了“岗”,分到了自家的山地。他怀着满腔热情和一股拼不完的劲,开荒造林,种植养畜,没几年就脱了贫。但后来有了姐和我,“人多好做,人少好吃”,刚起的家,又重返往日的困苦——尽管爹仍有满腔的热情和拼不完的劲。或许爹当年太凶,村里的人牢骚满怀,于是放下“队长”不叫,又叫上了“牯哥”,小孩子便叫“牯叔”。爹整日为生活而算计,也就不再像从前那般在乎叫啥了。他只知扛着镐锄早出晚归。

(四)

斗转星移,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爹开始放下手中的镰刀和镐锄,去做一些小本生意。尽管盈利不多,但爹朴素,谨慎,没几年就再次脱了贫。后来,爹学了些科学养殖技术,就投资开了渔场,偌大十几亩,养上了青一色的鱼。一年下来,赚的钱自然不少。于是爹就建起了美观大方的住房,买起了彩电,装上了电话,大门上还多了张“小康文明户”的牌子。

不过,村里的人仍叫他“牯哥”,却多了一份亲切感。别的村人管叫他“师傅”,但爹不习惯,第一次听到,还回家对我们大发牢骚,说什么真别扭的。于是认识他的人都管叫他“牯叔”“牯叔”之类的。

(五)

去年夏天,爹去市里谈生意。不知为啥,一回家,满脸的难为情,说话也别扭,进了房间半天不出来。娘私下对我们说:爹是不是有了外遇?于是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问爹。爹憋了许久,才涨红着脸说:“那些人管我叫‘老板’,你们说难不难为情?别不别扭?”

我们笑出了眼泪,躲在外面的娘也一样……

【评析】

一个眼光睿智、才气横溢的中学生,为他可敬可爱的爸爸写下了一篇生动的传记。

为人物作传,无论是选材组材,还是审定主题,都有很大的难度。小作者定题为“小传”,适当缩小范围,凝集视点,可谓难得的聪明之举。“小传”前冠以“我爹”,不仅标示人物,而且表明了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体现了亲情,给人一种亲切、真诚、朴实之感。儿子为爹作传,是罕见之事,也是出人意料之举,创意颇深,给读者的吸引力就可想而知了。

全文自然分成五个断面:爹的出身与成长,爹当了芝麻官,爹的失落感,爹成了“师傅”,爹当了“老板”。每个断面是一个视点,生动的记叙了爹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与个性特点。透视并联结各个断面,一个经历坎坷、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以五个断面来表现人物的大半生生活,整体结构是“快节奏”的安排。每一个断面的铺叙,充分揭示人物的品格、个性,又是“慢节奏”的演绎。这种快慢节奏的变换组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经历和多变的人生,而且避免了冗杂繁复的社会变化过程的交代与衔接,既节省了笔墨,又使行文简洁生动。

五个断面,集中反映了“我爹”的变化。首先是称呼之变:由“牯儿”到“牯哥”,由“牯哥”到“队长”,又到“牯哥”、 “牯叔”,再到“师傅”和“老板”。其次是事业之变:由“出工”到“当队长”,再到“下岗种地”,后来到“开渔场”、“谈生意”。第三是性格之变:由刚强到严厉,再到“不在乎”,又到“不习惯”别人叫他“师傅”,最后对“老板”的称呼“难为情”。这许许多多的变,集中地表现了“我爹” 刚毅、朴实、憨厚、奋发有为的性格。

在各个断面之中,小作者还注意描写“我爹”的有关细节。“十六岁便拿了10分”,“我爹”少年时便不同凡响,做事肯下力气。“村里的人……心底里却直叫他‘雷公’”,“我爹”干正事的严厉性格跃然纸上。“只知扛着镐锄早出晚归”,透着一种迷惘和无奈。“大门上还多了张‘小康文明户’的牌子”,“我爹”勤劳致富的业绩一目了然。“我爹” 谈生意回来“满脸的难为情”,惹得娘怀疑他是不是有了外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情趣。

细读此文,借鉴小作者写人记事的高明之举,我们也能写出有创意的美文。

【总结】

1.记叙要有节奏感。记叙的节奏由内容和情感决定。详叙的内容,细部的刻画,节奏宜缓慢。略叙的内容,概括的交代,节奏应加快。快慢节奏的交替与变化,就使文章波澜起伏,情感丰富。

2.快节奏的语言,宜用短句。快节奏的构思,也就是现代流行的“意识流”手法。快节奏中有跳跃、省略,但不可使内容断裂,应注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快节奏表达时感情奔放,热情洋溢。

3.慢节奏的叙写,多采用特写方式,注重内容的开掘和描写的细腻。多角度的观察,细节的描绘,心理的刻画,全方位的铺叙,深沉婉约的情感,一般多用慢节奏表达。

4.根据内容掌握记叙的快慢节奏。把应快写的内容拉长,文章就繁冗乏味。把应慢写的内容忽略,文章就空洞无趣。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该详不略,该略不详,文章才会丰富多彩。

【操练】

《幸福在哪里》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请你认真推敲歌词的含义。

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她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她在精心的耕耘中,她在知识的宝库里。

拿起你的笔,发挥你的联想,写一个不断追求幸福的人。

第四节 “因”与“果”——叙述的本质

【例文1】

拥抱大树

张士敏

拥抱是爱的表现,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过热恋中拥抱的情人、欢聚时相拥的亲友,但你想象不到有人会同一株大树拥抱——热烈、真诚、发自肺腑。

在纽约我看到过,那镜头一直镂刻在我心底。去年初夏一天我去曼哈顿,路过36街,在一家快餐店门口,我看到一个身材硕壮的白人男子双手搂抱住店前路边人行道上一株行道树,旁边有几个看热闹的,其中有两人还拿着相机拍照。我也忍不住驻足观看。开始我以为吃饱了撑的,闹着玩儿,但一看,不对,那男人十分认真,不仅将树抱得很紧,脸颊还紧贴在树上,而且喃喃自语:“啊,大树,亲爱的,对不起,我不该虐待你,请原谅……”就这样他紧紧拥抱着,那样子好像搂在怀里的不是一株树木而是至爱亲人。

这真情动人的拥抱,大概持续了将近两分钟,直到旁边有人招呼:“嗨,丹尼尔,够了。”那汉子才松开双手,但意犹未尽,像吻情人似的又在树干上重重吻了一下。

这到底怎么回事?我真糊涂了。那位叫丹尼尔的汉子就是那家快餐店的老板,尽管肚子不饿,出于好奇,我还是进店买了一份吃的。里面食客都在评说议论,很快弄清楚事情原委。

曼哈顿因拥挤泊车不方便,一些送外卖的快餐店大都用自行车送货,为方便同时不被偷走,丹尼尔将店里的自行车用铁链锁在门口那株树上,他想不到这会有什么事。可是有位爱护树木的人士却给纽约市公园管理局写去一封检举信——揭发他虐待树木,将自行车锁在树上,当然,信中附有照片为证。管理局十分认真,不久,丹尼尔便收到一张公园管理局局长史登签署的罚款通知书。“上帝呀! ”看着通知丹尼尔忍不住叫起来,那上面写得清清楚楚,罚款金额:$1000,罪名:虐待树木。付款期限:一个月内。美国注重经济制裁,各种各样罚款很多,但都行之有理师出有名。收到罚款通知单你若认了,那就在规定期限内将支票寄去,完事。反之你认为罚得不对,可在规定期限对簿公堂,让法官来裁决。两者择其一,除此以外想蒙混赖账是不行的。罚款会成倍数增加,而且如影随形,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丹尼尔请教律师,他确实违犯了国家有关绿化和保护树木的法律,至于罚款金额公园局有权决定,对簿公堂他肯定赢不了。他承认自己错了,更心疼1000美金。只得开软档,向管理局认错求情。局长史登被人称为“树的保姆”,肩负保护纽约市50万株树的责任,铁面无私但也不是个丝毫不讲情理的人,听了丹尼尔的请求,他觉得小店老板是真诚的,为了教育丹尼尔也警醒大家,他提出一个方案:若想免去罚金,丹尼尔必须向那株树公开道歉、拥抱它——这一行动要让媒体曝光——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将脚踏车锁在树上,而且经常浇水。丹尼尔当然举双手赞成,于是便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

我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如此也是一个美好且圆满的结局,特地和丹尼尔握握手。但想不到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当晚在电视新闻上,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就此事发表谈话,他说: “管理局执法是对的,但只有法官才有权作出裁定,所以1000元罚款不能取消,这位店主可以向法官求情,说明自己已经拥抱树木向它道歉了。史登局长可以陪同他一起上法庭。”

这真是奇峰突起。朱利安尼人称铁腕市长,他上台后除加强警力对付刑事犯罪外,还开展“文明纽约市”运动。对破坏绿化、乱扔垃圾、超速驾驶,以及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加强管理和严加处罚,收到良好效果。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市长说的不无道理。最后还是上了法庭,鉴于丹尼尔认错态度和他对大树真诚的致歉和拥抱,法官同意免去1000元罚金。此事给丹尼尔增添不少麻烦,但也使他那不起眼的小店和门前那株默然挺立的洋槐出了名。每次路过那儿我都忍不住驻足深思。

(原载《新民晚报》)

【评析】

深情地拥抱大树,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追根溯源,原来拥抱大树的人曾经虐待了大树,触犯了地方法规,因此领受到如此的制裁。而这个名叫丹尼尔的人,真诚地认错,认真诚恳地履行法律义务,丝毫也不马虎。通过这么一件细小而有趣的事例,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法制和文明的社会,让我们认识了两位认真负责而又铁面无私的城市管理者。作者娴熟地运用由果索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生动地表现了趣事不“趣”、执法必严的严肃主题。

文章开头,用议论来提出悬念。人与人拥抱是强烈感情的表达方式,而人与树拥抱,并且也是那么的热烈、真诚,又是为什么呢?富有吸引力的开头,自然引发了读者的兴味。

丹尼尔拥抱大树的场景特写,十分精彩。“将树抱得很紧”,“脸颊还紧贴在大树上”,“喃喃自语”,恳切地道歉,“又在树干上重重吻了一下”。丹尼尔把大树当作了“至爱亲人”。他拥抱大树时,旁边有观众,还有拍照者。看来,这不是一次偶然的随意的行动,而是有目的有安排的一个活动。

丹尼尔拥抱大树是结果,其原因是什么?作者很快就弄清了原委。因为这件事不是秘密,是众所周知的。丹尼尔把自行车锁在树上,有人拍了照片,向公园管理局作了举报。史登局长签署罚款通知书,判定丹尼尔“虐待树木”。丹尼尔把自行车锁在树上,为了安全和方便,不是有意损害树木,而且他也没有意识到触犯了法律。一位爱护树木的人写检举信,不是为了打击丹尼尔,而是履行一个公民的责任。公园管理局认真地作出处罚,这是履行管理职责。

丹尼尔甘心认错,请求免去罚金。铁面无私的局长史登提出新的方案——向大树公开道歉,并保证彻底改正错误。丹尼尔接受了这个方案,于是便有了“拥抱大树”那精彩的一幕。史登的这个方案,很有新意,既教育了违法者,也警醒了大家。他不愧为“树的保姆”,他希望人们都把树木当作亲人来对待。透过丹尼尔拥抱大树的事件,我们认识了史登这个可敬可爱的人。

然而,“拥抱大树”并不是结局,事件还在继续发展。因为市长朱利安尼认为,管理局执法是对的,但无权决定免去罚金,只有法官才能作出裁定。丹尼尔应该向法庭求情。这位铁腕市长,很重视法制,而且他管理城市成效显著。丹尼尔最后还是上了法庭,因为他真诚地拥抱了大树,法官免去了罚金。一件小事居然有这么多曲折,好象小题大做。但是,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领悟到:一个法制和文明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具备高度的自觉性、责任心、使命感。

精心选取一件小事来表现社会的整体风貌,采用循果索因的方法来揭示事件的社会意义,这就是我们应该从本文中借鉴的写作经验。

【例文2】

外婆素描

湖北黄冈  张 芳

以前,我觉得因为是我爱妈妈,妈妈很爱她妈妈,所以我也很爱外婆。名曰:爱的传递性。但当我懂得了外婆的好与她人生的不易,我就知道自己是真的很爱她,很敬佩她。

如今外婆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惟一的特点就是普通得像千百万个老人一样:白发,皱纹,浑浊的双目,慈爱的目光……

如果形容一个女人“勤劳”,那八成她是一个乡村女人——外婆是个典型。生活的拮据和女孩子的命运,使得她从走路那刻起,就得像一台永不停息的机器。我不相信愚公能移山,可我知道了外婆创造了一晚织三匹布的神话,小时候见过那些布做的衣服,很粗糙,也很厚实,很温暖。大概它的价值相当于现在手织的“温暖”牌毛线衣,不是用钱,而是用技巧与爱去衡量。我总记得,有一年她们那儿天旱,水管子不滴水。于是外婆不得不每天大清早跑到很远的地方汲水。挑着两只很大的木桶,满满的一桶水从井里提上来,挑到家里还是满满的。

惟一值得庆幸的,她没有像别的老婆婆一样裹着小脚。其实,这在我看来也是一个谜,但我不愿意问她原因。因为自个儿心里想象着,外婆小时候是不畏封建礼教对女孩子的迫害的。呵!多么伟大!

早些年,舅舅娶了妻,但关系不好,以至后来不知为什么,舅舅就自尽了。可以想象,一位老母亲失去了已经成人的儿子该有多么痛苦。外婆只把心里的伤痛埋得深深的。我在心里嘲笑祥林嫂,因为外婆绝不是她那样不厌其烦逢人必唠叨着“我家阿毛怎么怎么样”。听人说,好几回,有人看见外婆一个人走到很远的河边,把所有的压抑与伤心都化为泪水流进绵绵的水中。但进了屋子,又是一个平静安祥的老人。

我觉得外婆的女儿比儿子好。因为她经常来我家住。勤劳的人到哪里都闲不住。即便在我家,外婆也帮着妈妈忙上忙下,就像是爸爸的母亲一样。妈妈常笑着说:“外婆来了,就养出你这个懒丫头。”我看着外婆,伸伸舌头笑了。

如果美梦真可以成真,我希望自己的梦境是:外婆活到一百岁,一百岁生日宴会上,她看着满堂的儿孙,幸福地笑着……

【评析】

素描本来是绘画的一种方法技巧,借用于文学,就成了写人状物的写意创作方法。小作者张芳深谙此法,把一个可敬可亲的老人写得生动感人。

小作者对外婆的爱,起因很简单:爱妈妈,也要爱妈妈的妈妈,是“爱的传递性”。可是,当她了解了外婆的生平事迹,就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深厚的爱。这种由表象之因转化为内质之果的过程,是十分感人,令人寻味的。

外婆很普通,如同常见的每一个老人;外婆很特殊,是一个异常勤劳个性刚毅的人。她“一晚织三匹布”,何等地吃苦耐劳、聪敏能干;她“到很远的地方挑水”,而且“满满的”一点不洒,何等地坚韧细心;她不裹小脚,何等地无畏刚烈;她把丧子的伤痛埋在心里,表现得平静安详,何等地豁达大度;她“到哪里都闲不住”,帮女儿“忙上忙下”,何等地慈爱平和。小作者仅仅勾勒了几幅外婆的生活片段,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外婆的典型性格。

为了加深外婆性格的描写,小作者还采用了比照手法。“一晚织三匹布”与“愚公移山”同样神奇,不裹小脚与多裹小脚有非凡的差别,“伤痛埋得深深的”与祥林嫂“逢人必唠叨”迥然不同。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妇,在小作者的笔下成了社会的脊梁。

隐写事因,突出事果,是本文的又一特点。外婆为何要“一晚织三匹布”,怎样织布,略去不写,只突出写“我”对那种棉布的感受。外婆为何不裹小脚,当年她怎样反抗,也略去不写,只写“我”的评价:不畏封建礼教,多么伟大!外婆怎样把丧子的伤痛“埋得深深的”,同样略去不写,只写有人见过外婆偷哭。因为,这些事果足以表现外婆的性格,没有必要去赘述详细原因。

写人记事,只要抓住本质,无论是简笔勾勒还是工笔描绘,“淡妆浓抹总相宜”。

【总结】

1.记叙文章应注意因果的沿袭、演绎。起因不明,眉目不清,叙事就是无源之流,让人摸不着头脑。结果不显,首尾不照应,叙事无着落,让人不知所云。前因后果的衔接,才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文章才会完整圆润。

2.按照时间的先后,依次叙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叫做顺叙。顺叙除时间外,还有地点的变换,人物的增减,事件的派生等因素。按顺叙方法写作,应尽量避免头重脚轻的状况。过分铺叙事物的起因,只简略述说事物的发展过程与结局,就会使文章失重。

3.先写事物的结果,再去叙述事物的起因和发展,这种方法叫倒叙。回忆性的文章多用倒叙。倒叙有利于突出主题,引发读者的注意。倒叙文章的开头设置合适的悬念,往往能成为“文眼”,成为文章的“亮点”。倒叙文章必须注意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4.在叙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插入相关的事件或有关背景等,是插叙方法。插叙的内容不是节外生枝,必须扣住文章的主线。插叙不要太长、过杂,不要喧宾夺主。插叙的过渡要自然,插叙完毕回归正题要珠联璧合,防止出现不连贯的毛病。

5.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必须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因此,要适当加以议论。记叙中的议论,不同于议论文,是一种带着作者情感的简洁评价。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等几种形式。叙议的有机结合,往往能深化文章主题。

【操练】

请你赏读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其中的意境。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亲”的主题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叙事因果明晰。请你借鉴诗人的意境和联想方式,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第二章 状物抒情

大千世界,色彩纷呈,变化万千。它以万种风情扯直了世人的目光:南极的神秘,北极的晶莹;高山的伟岸,海洋的辽阔;蓝天的浩渺,草原的广袤;……无不让人怦然心动。人间万态:或喜或忧,或哀或乐 ;万般情感:是酸是甜,是苦是辣;无不让人历练出智能之心,慈爱之情,暴戾之气。世间种种,真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丰富多彩的世界生动了我们的经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深厚了我们的阅历,我们可以把它说出来、写出来。要想写好这些,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做到形质兼美。曾记得庄子的鲲鹏极高极大极美,惠子的腐鼠又脏又臭,他们各自的爱物化作了他们的品性;曾记得陶铸的松树化作了吃苦耐劳,不畏艰难险阻的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也记得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就了周公的美德。朋友,你对什么情有独钟呢?你能把你深爱的“形”凸现出来,并能找出深藏在“形”之下的“质”,把它奉献在我们的面前吗?我们真的很希望能读到你写的栩栩如生的文章,寄托着你深切情感的佳作。一如杨朔的《荔枝蜜》里的小蜜蜂,采得百花,酿就佳酿,让我们共尝甘甜。

要做好这些,就必须注意“形”“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或相似如庄子的鲲鹏,或相关如周公的莲花。

第二、要做到情景交融。情是人的真情流露,景是自然的美丽亮色。你能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吗?曾记得有一位军人,在同一季节同一地点同一棵树前,看到截然不同的两幅画:战后复员的军人回到饱经战火的家乡,看到破败的房子,惨死的亲人,心情的痛苦可想而知,这时,他眼中的那棵老树是一位垂死的老人,了无生气。两年后,军人经过自己和家乡人的努力,家乡有了很大的改观,军人又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这时,他眼中的那棵树竟成了他美丽的妻子,满是生机,满是活力。人与树都没什么变化,树还是那棵树,人还是那个人,变的只是人物的心情。因情不同,景也不同,这也许就是因情生景吧。

人生经历种种:酸、甜、苦、辣无所不包,人的情感种种:喜、怒、哀、乐无所不容,自然景观美丽富庶、冷落萧条,这些都是我们作文的素材。人生经历、人的情感、自然美景可以分开写,可以合在一起写。但要注意景情交融的写法要自然,决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只会让人厌烦。

第三:要做到形神兼备。朋友们都很熟悉“画龙点睛”的故事吧。一位画家在一堵墙上画好了一条龙,惟独没有点上眼睛。旁人问他为什么没点眼睛,他回答说:“点了眼睛,龙会飞走。”旁人要求画家画好眼睛,结果龙真的飞走了。如果龙是同学们手中的形,也就是文学作品的材料构思等等,那么情就是你们手中的神-----文学作品中的主旨立意。

“形美”是指作品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它可以跨越古今,超越时空,它也可以纵横南北,连贯东西,只要能围绕着一根红线就行。而精巧的构思则要求你的谋篇布局要美,或是信手拈来的自然美,或是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艺术美,它可以因你的喜好而定。“形美”也包括了语言上的功夫,是质朴平白如话的美,还是生动引人的艺术美,它也因各人的文风而定。如朱自清以他语言的清新质朴见长,郭沫若以他的激情四溢赢得众人的推崇,二者各有千秋,各有其风韵。

“神美”指文章的立意。它排斥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见解,若能发现人之所未见,则为一美。曾记得鲁班制造能动的歌妓,能飞天的木鸟,是一个亮点。而现在的机器人常见,飞机飞船飞天是常有的事。第一篇反映学生打游戏机贻误学习的文章立意是一美;第二篇则失了一些光彩。独到的见解往往能增加文章的亮色。

如若说“形美”是一颗颗熠熠发光的珍珠的话,那“神美”则是串起颗颗珍珠的红丝线,二者配合在一起才叫绝配,才叫绝美。

当然,要做到“形质兼美”,“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若同学们能做有心人,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多积累,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第一节 “形”与“质”——描写的基点

【例文1】

小 溪

在大海里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 因为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杨沫

我是一条流淌在崎岖山间的小溪。我满身洒着细碎的光亮,怀着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流啊,顺着山绕过石,不停地流。我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混,但我浑浑噩噩,不知宇宙的真谛为何,不知生命价值何在。 我绕过碎石,抖抖泥沙,又淙淙地向前流去。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的听起夜莺的歌唱。一次,猛地撞在重迭的巨石上,我似乎被击碎了。呻吟着看着自己——我已经变成一畦小水洼,瑟缩在巨石缝隙中。喘息一会,感到不自在,我想跳出去,却跳不出。怎么办?我悲伤地哭了。突然大石缝隙中闪过几缕阳光,随着阳光响起亲切的声音:“小溪,生活的真理你知道么?挣扎——奋斗——拼搏——超越。”我听着,却不知这声音含意。我无力挣扎,昏昏睡去。醒来了,不知怎么,我又成了小溪。原来是我身边的水多了,自然地从石缝中窜了出来。我又是我了!

多么美丽的春天啊,我流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盛开着艳丽的鲜花,峻岩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靥迎人。我挨着她们轻轻地流过。她们对我说:“小溪,你就这样快活轻松地流下去吧,这就是你的辛福,你的归宿。”我点点头,得意地顺流而下。一天,突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我猛地不能动弹了。我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看不见红桃绿柳。我虚飘飘不知自己是否存在。我死了,却又渐渐苏醒。我瑟缩在一块硬壳里动弹不得。溪水被阻隔,我渐渐枯竭、干涸……咱等待死亡么?我虚弱地问自己。突然岩缝间闪烁着几束阳光。“啊,太阳!”我大喊着,“我真喜欢你,你是万物之母,你是光明的源泉,如今你又出现了,我要奔向你,请你救救我吧!……”忽而阳光不见了,我听见发自宇宙、也好象发自我自身深处的声音:“挣扎、奋斗、拼搏、超越,你才能找回自我!”我沉默了,我想着那欢乐的玫瑰色的日子,但那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永恒的、永恒的真理是什么?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

阳光又出现了,而且愈来愈灿烂,我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开始挣扎,开始奋斗。几经拼搏,几经寻觅,我身上的溪水渐渐多了,渐渐活而有力了。猛一挣扎,我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经此挫折,我反而比过去粗犷了,宽阔了。我跳跃在岩石树隙间,有意地寻觅起同伴——原来道道山梁间都有那么多或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溪流。它们都和我一样不停地向前奔泻。大自然使我们越靠越近,越聚越宽。终于我们汇聚成河、汇聚成大江,最后我和我的同伴们一齐涌向无边的大海。

在大海里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因为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选自 《 名家名作经典美文鉴赏》

【例文2】

青 春

山东 付秀娟

一个美丽的字眼,一个热门的话题,吸引了多少关注的眼睛。什么?哦,这就是我们永远的追求——青春!

青春,有人说它是春天那一簇最艳丽的花,是夏天那一滴最多情的雨,是秋天那一片最火红的枫叶,是冬天那一朵最圣洁的雪花,是……朋友,你又是怎样认为的呢?我想你也许和我一样的迷惘;手捧一本《青春万岁》,祈祷着“青春永驻”;天天又呼唤着“青春属于我们”,却从未寻找过青春的真谛。还是李大钊说得好 “青春的真谛在于心灵的年轻”。是啊,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青春不就成为永恒了吗?

“青春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春之美好,是每个人所向往的。青春属于我们,属于我们这群十六七岁的“潇洒少年”。我们伴着青春的舞曲,踏着青春的节拍,步人青春的舞台,唱一曲《青春少年是样样红》,去寻找自己的青春之梦……我们不仅拥有青春之美,青春之活力;还应具有属于青春的那份勇气,那种意志,那种理想。“青春稍纵即逝,切莫虚掷光阴”,我们应把握青春努力拼搏,“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让自己的青春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青春,不仅属于我们,它同样也属于那些年逾古稀的老年人。虽然时间老人将岁月的沧桑镌刻在了他们额头,将岁月的风霜挂上了他们的两鬓,可他们的心并不曾衰老呀!公园里,小路边,常可以看到夕阳余辉映照下的老年夫妇的身影,田野里、小河边,又可见到在钓鱼打扑克、下象棋的“老顽童”……他们因为保留了一份未泯的童心,所以青春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永恒!

青春是火热的,但火热的青春只有融人到伟大的事业之中,才更具有魅力。过去,现在。多少正值青春年华的同龄人,当祖国一声令下,他们便立刻离开温暖的家,来到祖国的边疆,住在那阴潮的猫耳洞里,面对“全家福”唱着“十五的月亮”,手里却写起了“诀别书”,他们无怨无悔,把青春献给了祖国;多少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老师们,披着雨露晨夕,伴着黑板粉笔,在那三尺的讲台上,默默无闻,把青春献给了学生;多少基层干部:焦裕禄、孔繁森……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勤勤恳恳地工作,把青春献给了事业;多少文人志士:鲁迅、冰心、华罗庚、陈景润……他们为了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把青春献给了整个社会;多少……

是啊,“多少”啊,这“多少”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千千万万的人奉献着!他们一生中也曾拥有过许多美好的梦,他们也有一个“青春之梦”,却把青春献给了事业,献给了祖国,正如李大钊所说的:“他们用青春的热情点憾了时代精神的火炬”。这样的青春,应该说是最美丽的青春,最美丽的青春才会更加永恒。

朋友,请保存一颗年轻的心,贮有一份火热的情,那样,青春之河就会在你心中千年长流,青春之树就会在你心中万年常青,青春之梦也将会在你心中成为永恒……

【分析】

散文讲究意境,讲究构思的艺术性,同时也讲究立意。散文的意境是体现在行云流水般的一幅幅画面中,若王维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散文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其美,散文构思的艺术性不光是前呼后应,过渡衔接。文中的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是其生动的原因之一。立意的深远体现在:可抒情——悲欢离合皆可写,可叙事——东南西北皆可想,可说明——曲直美丑皆可描,可议论——是非黑白亦能议。它可以上写天文,下写地理,可纵观古今,可放眼中外。

说到散文的意境,《小溪》中的“美丽的春天”,“路边盛开着的艳丽的鲜花,峻岩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靥迎人”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呀!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笑靥,桃花有情,绿树有意。这不是一幅祥和宁静,又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建设图画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我猛的不能动弹了”。个人的成功历程是艰辛的,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有暗礁,有急流。虽然困难多多,但在我,生活的真理却是“挣扎―奋斗―拼搏―超越”,几经跳跃,几经挫折,“我”粗犷了,“我”宽阔了,千万条小溪汇聚成河,汇聚成大江,一起涌向无尽的大海。

另外,《小溪》立意深远,“小溪”是谁?小溪是“千千万万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劳动者”。“大海”是谁?大海是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它象征着我们只要把“小我”无私的融进祖国的大家庭中,生命才会不息。“阳光”是谁?它是指路人!是希望,是理想。还有那巨石,地壳则又是困难的象征。《小溪》的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的非常成功。

《小溪》的成功又得力于丰富的想象,小溪是我,我是小溪,二者合而为一,明为写物,实为写人。它还得力于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生活的真理:“挣扎―奋斗―拼搏―超越”,它也启迪我们:任何一件事的成功,是离不开这四部曲。

而《青春》的成功却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青春的意义阐释得全面深刻,青春是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青春要与伟大的事业相融合。第二,《青春》描写了不同人物的青春,戍边守疆的军人,三尺讲台的老师,基层工作的奉献者,与笔为伴的文人,他们的青春之梦或灿烂或美丽。第三,抒情色彩浓郁,全文流淌着一股火热的激情,那就是对青春的讴歌。第四,大量比喻和排比的运用,也使全文感情充沛真挚动人,如“青春,有人说它是春天那一簇最艳丽的花,是夏天那一滴最多情的雨,是秋天那一片最火红的枫叶,是冬天那一朵最圣洁的雪花”,比喻排比的连用,很好的歌颂了青春的圣洁多情。

杨沫的《青春之歌》是我国三十年代众多知识分子曲折
标签:教学论文 中学生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中学铺路石文学社作品集之三【生活短笛学生习作】(网友来稿)
下一篇:语文大课堂活动的“新”与“实”(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