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52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应试三法及其思考(网友来稿)
胡水镜

      应试及其教育在现今素质教育叫得震天价响的环境下,似乎不甚吃香。但人往往有这么一个嗜好,越是嘴巴上被骂的东西越是喜欢,有的则实践之,甚至努力实践之。譬如色情。恕本人太直,或言语不雅啊。应试虽与之相比几乎是不可相提并论,但人们对其态度,似乎有点儿相似。应试,几乎是每学子和教师面对和实行的事,若一味或完全为着应试,当然不好,但不予理会,或虽口头反对而私下理会,也不好。应该理直气壮地实行,并认真地研究它。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在语文应试上有这么一点点体会,说出来供大家参考,或者是抛砖引玉吧。

      笔者的体会之一是语文应试者的解题“三法”。所谓。“三法”即“摘录法”“浓缩法”“归纳分析法”。笔者认为学生解答语文试题中的主观性试题主要运用了“三法”。请看几道试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象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不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不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重大选择;4。她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通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消失。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传统中国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化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在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文化的土壤地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茺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人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是什么?

      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应如何理解?

      这是两道练习题,也可算是考试题。这两道试题运用“三法”可解。第一题是答案有4点,是1。文化传人存在与否;2。最基本的社人会结构存在与与否;3。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4。它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中。这里1。2。3点的答案显然是分别浓缩了第一自然段中1。2。3三句话的意思而形成的。是为“浓缩法”。第4点答案则是此段文字的第4点的照抄,是为“摘录法”。第二题的答案是,在全球文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攻势面前,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这个答案,是通过对文章的有关儒家文化“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比较所获得的理解。这种答案典型地是运用“分析法”

      这个“摘录法”照抄原文,是“三法”中最容易的。但是,如何根据题目的要求寻找答案,则是要善于筛选信息。如第一题的第4点,找来是较容易的,有的寻找则往往还要费一番周折。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不赘述。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中比比皆是。另外,确定它是否不需再加工而只需愿文照抄,也要费一些思索。就此答案来看,不可再浓缩,故照抄。“浓缩法”则比之“摘录法”运用要难一些。有的题目则要运用此法,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如第一题中的1。2。3点答案,出自第一段的1。2。3点内容。对照原文,发现每一小点都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舍弃了某些词句而摘录了某些词句所形成的。这里,有个取舍的问题。“取”那,“舍”那 ,是关键。这,一要根据题目要求,扣准原文中存在的关键词语,二要在此基础上,勾通作为答案的句子。“分析法”则是试题中最难的,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它难就难在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对阅读文字的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或者归纳。这个上下文,不仅仅包括上句下句,或者是上段下段,乃至全篇,甚至文字背后的主题、写作特点、背景、作者的创作思想、生活经历等等。如本文第二题的答案好像是从第三段中来,实际上,与对第一段和对第二理解作为基础是分不开的。而且,即便是第三段,也不是像“摘录法”和“浓缩法”那样可以直接或者稍作提练而获得答案的,而是对原文进行综合分析,扣住内容精髓后所得出的。这里所举的例子还是较为简单的,实际考试所出现的情况要比这难得多,复杂得多。尽管这样,其基本形态不外这三种。以上所说主观性试题解答运用这种方法,而有很多选择题也可以运用这“三法”去解答,只不过是选择题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虽有所不同,但其解题方法可以相通。根据题目要求和备选答案的提示和要求,在考文中筛选信息,也可以运用这“三法”。这里局于篇幅,不作举例和详细说明。这里说点题外话,“三法”也可以运用在其它教学上。如,段落大意的归纳。议论文中论点的归纳等等。


展开全文阅读
      可以看出,这三种形态的难易程度是成阶梯形的:摘录法——浓缩法——分析法。反映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思维形式,其思维规律也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所以,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笔者有几时点体会。1。先根据要求,如题目要求,再看文段,思考答案大致的意思。2。再思考解决问题应运用“三法”中的何种具体方法。不仅在应试上如此,在日常教学上也可如此。譬如,对课文段落大意的归纳。有的可直接把文中的中心句作为段落大意;有的要对文中的有关句子进行筛选,抓住关键词语,勾连成句,作为段落大意;有的则主要通过对所要归纳的段落进行分析归纳后得出段落大意 。笔者多年来如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应试,效果还是较理想的。学生也反映我们找到了一个在学习中进行有效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当然,笔者不敢说这是唯一方法,但这至少是一种方法,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胡水镜

      2006.11.24.

      作者邮箱: hsj484@yahoo.com.cn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应试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下一篇:农村中学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开发(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