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63
标签:
教学论文
扬起自主学习之帆,做语文探究性阅读研究的弄潮儿(网友来稿)
于傲洋
21 世纪是个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刚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从课程改革目标、教学过程和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谈一下个人体会。
一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以学生阅读生疑为引线,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阅读模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改革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探究阅读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探究”。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这种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绝对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而是作为教学的“向导”,在教学活动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活动起来,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让每个同学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帮助,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气氛,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分子。由此可见,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要求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二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难点往往是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正如世界上没有一张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一样,每篇课文也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每一篇课文都是由若干个信息点组合而成,大到文章的主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特色,小至字词的读音与书写,不一而足。另外,文章中还有若干个小知识点,尚等待我们慧眼识之,并努力挖掘出来。在有时间限定的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材的个性特色,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选准切入点,把经过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探究、讨论的价值。阅读中探究的不仅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情感,意境之类,还可以是学生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探究”内容是浅层次的,而“探究”方法才是深层次和更有探究价值的,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下面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课为例,谈一谈笔者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比较艰深的文章,力图通过一节课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是不容易办到的,此外作为一节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现代文阅读研究课,还必须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一个新字。《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主参与获得知识,最终掌握一定的方法,从而举一反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力图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合理成分与新的教学理念相融合,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问题都是由教师提,教师问,学生答,一问到底,问题提得烦琐,回答常常不加思考,大多数问题也是由教师揭谜底,作结论,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致使学生缺乏思维训练,难以领悟习得,形不成能力,所以教育界对这一点的改革呼声是很高的,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对这种做法全盘否定。但是,我们应当吸取这样的一个教训:当年,布鲁纳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对立面出发,提出“发现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但是正因为他否定了在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接受学习”,致使其先进的“发现学习”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招致了失败的命运。
奥苏伯尔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或其他什么学习理念,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是科学、高效的学习。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正确地理解新课标——其提倡的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鉴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比较难于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笔者认为在此时,教师应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或者引导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没有回避传统教法中的“分段”,但此分段非彼分段,这里的分段只是手段和引子,通过段落划分产生的分歧创造一个探究作品思路的契机,从而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由对立走向统一,最终自主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阅读方法,再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本文其他问题的分析中,真正作到学以致用。
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如果只是停留在构想阶段,则无异于纸上谈兵,为此笔者以这种构想为指导,设计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课,并在全市范围内做了一节关于阅读教学创新的研究课,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笔者是如何在这节课中灌注新理念的。
展开全文阅读
(一)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准切入点,创设探究契机
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教学一线的同行都有被学生问到有关现代文阅读方法的经历,学生普遍感觉在阅读现代文时缺少方法上的指向性,比较盲目,因此笔者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定位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掌握通过信息筛选和揣摩语言来分析文章的方法,又基于本课探究阅读研究课的性质,所以把教学难点定位于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不影响教学的节奏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要想把新的理念真正体现到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从而创造一个探究学习的氛围。笔者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觉得本文的结构思路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设计了两个具有明确引导意义的问题,第一是悼词在内容方面有什么特点,第二是从“为什么恩格斯能够用如此短的篇幅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这一问题带出马恩之间的伟大友谊,得出“正因为恩格斯是最了解马克思的,所以他对马克思的评价应该是最简练、深刻和准确的”这一结论。通过对这两点有所了解,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二是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看恩格斯是通过哪些简练、深刻和准确语言评价马克思的。学生在划分过程中依照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但主要的争议应该是在第二和第八自然段,这种分歧和争议无疑便是探究的起点。 为了充分体现出探究的特性,笔者在副板书的设计上把几位同学的意见分别“冠名”:
“郝说” ①②——⑦⑧⑨
“刘说” ①②③——⑧⑨
“于说” ①②——⑥⑦⑧⑨
“张说” ①②——⑧⑨
让同学们找出分歧点,然后对分歧展开充分的思考与讨论,不仅四位“版权持有者”要发表意见,笔者还引导全体同学参加到探究的行列中。探究的过程不但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同时也是归纳方法的过程,这便涉及到教师安排的第二个阅读要求——划关键词句。所有观点的形成必须依据某些关键词句,例如引导学生在判断第二自然段归属时要关注“空白”和两个“对于”;判断第八自然段归属时要关注“正因为这样”,“空白”的内涵,“对于”的照应,“这样”的指代都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决不代劳,而是抓住“点子”一问到底,直至学生能够自主的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对文章中重要语言信息的提取和揣摩来分析文章,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获得的。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捕捉闪光点,提高学习层次
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在学生探究出通过对文章中重要语言信息的提取和揣摩来分析文章的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以致用的阶段,即把新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分析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做出了哪些伟大贡献。通过“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语句学生可以判断出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为人类作出的两方面贡献。
在谈到马克思理论贡献时,有一位同学这样表述:“因为第六自然段的首句是:‘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我判断出这一系列的发现是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所做出的贡献,后面的贡献应该是别的方面的。”笔者作了如下点评:“非常好,请坐,这些便是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为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这位同学在表述中用了判断这个词,而前面的同学却只用了感觉或者觉得这样的字眼,说明在掌握了方法之后,已经在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方面有了质的提高,由只凭感觉的蒙昧状态上升到了自觉状态,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老师很高兴。”
在谈到马克思的革命贡献时,笔者在备课时注意到三个方面:编辑报纸、编战斗性的小册子、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我还划下了:‘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我觉得这‘第一次’也很重要,说明也是开创性的。”这的确是笔者没有注意到的,所以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很好!这一点是实践在意识领域中的反应。老师在备课时忽略了这一点。”能够看出,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学生们在情绪上渐入佳境,眼神中充满探究的渴望。
接下来笔者提出了两个“对于”与文章主体是否照应的问题,学生们自觉地运用了刚刚掌握的方法,划下了表现马克思“科学观”的关键语句,从而判断出马克思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笔者与学生做了如下的交流:
师:是的,这句话反映了马克思的科学观。这种科学观正说明马克思不是一个死读书本,皓首穷经的书斋学者,他不但研究理论,还致力于把所发现的理论运用到革命实践中,这是真正的——
生:学以致用。
师:没错,我们同学也应当学习马克思的这种精神,今天我们也学习了新的东西,共同归纳出通过对文章中重要语言信息的提取和揣摩来分析文章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阅读现代文的时候把这种方法学以致用。
当然,从阅读教学的任务来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笔者从培养学生自己学会阅读的目的着眼,使学生感觉有所得,有所悟,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以上只是笔者对于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点构想与尝试,尚处于初试阶段,不成熟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专家与同行的批评指正。
作者邮箱: ysyyrpsh@eyou.com
标签:
教学论文
扬起自主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描写四季的古诗意象
下一篇:
写“小”文章做“真”“小”人(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