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107  
标签: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网友来稿)
云南师范大学03级中文B班 孙彦

      内容提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个人职业素质;并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通过积极引领、有序训练和多方面影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为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有调查表明:由于学校教育方式不当,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不厚,教学方法模式化、课堂枯燥无味,现有的语文评价制度使语文丧失了应有的人文特色等原因,导致语文教学效益差,有85%的学生出现厌学现象或曾经厌学过。2005年某城市中学初一年级语文区级统测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全班37个人在写《……的事》的半命题作文中,近80%以《难忘的事》为题;全文只有一个自然段约占5%,有二个自然段的约占30%,有三个自然段的约占24%;同时,无开头约占19%,无结尾约占24%。

      目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尽管“新《课标》”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尽管出现上述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线教师应在辨证地分析传统语文教学、正确处理继承与改革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特别是作为大多数学校的普通中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点。

      二、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分析与扬弃

      教育与时俱进,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部环境,课程改革需要一个有序的计划、实施过程。不能一提改革就对以前的教学工作一概否定;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谈不上改革。因此,正确评价传统语文教学是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少走弯路的重要措施。

      (一)不能用朗读代替分析课文,也不能忽视朗读。以往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是总读一段课文归纳一下大意,使学生无法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习惯上称之为“爬课文”。当今一些教师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四人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又在学生未对课文较好感知的情况下一再提问,逼得学生张口结舌。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是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进行训练的基础。讨论、探究式学习要多直根于对教材的了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而且要积极训练学生默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够使学生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地熟悉了解文章,而且逐步做到乐于读书、会读书、读懂书、读书快,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是不能让阅读教学仅停留在读书层面。否则将无法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切记死记硬背,但不能忽视背诵古诗文和古今经典段落。必须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一味让学生背段落大意、中心意思(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和有关定义的僵化、呆板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重在培养“人”、完善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学大致可以理解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一个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过程和一个对学生多方面影响的过程。没有对古诗文和古今经典段落以及文学常识等背诵,也无从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特别是一些淡化概念强调应用的内容,更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先背后应用。有的教师说,遇到“淡化概念”强调理解,就把“淡化”理解为“强化”,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应用比背诵概念要求更进一步、标准更高。

      (三)课上不能“满堂灌”,但不能缺少教师必要的讲授。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把学生的头脑当成容器等现象,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学生是在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学生的讨论、探究仅仅是初步感知和理解,或是联系实际等发散。在实际教学的多数情况下,须在教师的辅导下才能更好地理解。例如,课本上的古诗文就需要教师讲解,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是一再地让学生做思考题,就是一味地不讲实效地追求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感受,而且每堂课都让学生讨论,甚至一堂课讨论几次。这样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学是不切合实际的,教师就失去了主导作用,也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四)不能一味地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去应对考试,但不能削弱 “双基。客观地讲,不论是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多把分数和中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一个人从小在思维上就受到凡事都要考虑符合"标准答案"的束缚、言行惟书、惟上,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愈来愈大。如今一些教师抛开基础知识,甚至背离课文内容去漫无边际地发挥;还“错把乐玩当乐学”。试想,如果关掉“三味书屋”把学生全部轰进“百草园”有谁赞同呢?我们说,凡事要有个度,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离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语文课”,也就失去语文学科的特点。

      (五)不能一味地限制学生写真情实感,更不能削弱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相反应亟待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作文同样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个性,不能让很多学生用一个模式思维、说一种套话。不能做统一要求写理想、写爱国、写奉献、写积极上进等。但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观察、思考、反映生活,表达积极向上的真情实感;特别对一些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写作的技巧方面应加强指导。作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目前,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是指导的不到位,甚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无能力指导。


展开全文阅读
      三、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须抓住的几个关键和落实措施

      有人把学生的语文能力简单概括为“阅读”和“表述”两种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看得懂与说得清”,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主张、意愿等,以便与社会和他人交流。中学语文教学大致可以分成知识的积累、能力训练与培养和应试的技能技巧三个部分。没有继承与积累就没有个性发展与完善的基础,没有反复地训练就很难形成能力,不能应对学科界定内的检测,就难以验证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况且应试同样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时应抓住6个关键。

      (一)、从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入手,结合自身实际形成教学特点。“新《课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实事求是地讲,不论什么时候都有一批个性明显、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热爱语文学习、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综观这些教师的特点,多是勤于思考、有明确追求、善于学习、知识渊博、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且热爱学生……。相反,一些教师在教材面前力不从心,更不用谈教学了。有教师讲了一句大实话:“面对一个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我真有点兜里装着二角钱去逛大商场的感觉”。当今,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中学高级教师“下课”或调到小学去教副科,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须由个性完善的教师来施教。教师只有具备再学习能力,才能满足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否则总有一天会被淘汰。

      (二)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通过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再学习能力。习惯是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能力。人们常说“十年树树、百年树人”,强调的是“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劳动”。学科教学产生的效果,有些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够显现出来。学生的再学习能力的核心就是养成良好的质疑和答疑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质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抓教学设计,备课立足心灵与学生对话,促进课堂上师生共振。建筑行业强调“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现代建筑业按照“草图”施工更不可想象,而在有些中学并不罕见,甚至出现个别无“图”先施工,然后再补图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设计就是在绘制教学蓝图。教学与建筑不同,教学设计要力求与学生心灵对话,促进课堂上师生共振。教学本身是一种个性化艺术创作过程,必须由个性完善的教师来完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过程,就是一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个独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与原作“对话”,以及了解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倾向、其他读者(研究者)的赏析文章等过程中逐步生成自己的感悟,为课上“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做好准备;同时通过教师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及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内容,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之中去。

      (四)抓住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有序地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标》”围绕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进一步丰富了“知识和能力”内容 。综观中学语文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1、知识积累部分—砸实基础知识,2、能力培养部分—加强有效的训练,3、应试技能技巧部分—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界定范围和教学标准。教师要有牢牢把握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增强教学的目的性,避免千篇一律,也要不断加强“考研”。同时,教育也有一个成本,例如,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不常使用的生僻词做到会读即可,不必翻译;常用实词和虚词必须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翻译。凡是学生能够自学的教师就不要再重复讲,教师教学的重点一定要放在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上面。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实现教学相长。

      (五)研究、积累、搜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既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此举例说明:1、整体把握课文,力争一两句话概括出作品内容。2用藕节、甘蔗节、竹节、草节作比喻,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情节;用竹竿与竹枝比较,形象说明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3、用掐表计算时间,强化训练学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500字/分钟默读速度。4、要求学生作文必须达到5个自然段,解决作文段落和层次问题。5、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促进和检查学生预习。6、要求学生想好再说,训练学生打腹稿,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还将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掌握这些措施、技巧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

      (六)深入研究学生,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新《课标》”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数教师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差别各异、是初中 “免试、就近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深入地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困难,采取换位心理站到学生角度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力争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欲速则不达。

      四、结束语

      教育是一项以个体劳动形式组合的集体性系统工程。教师个人素质,特别是思想境界和治学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要有目的地关注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主动落实终身学习的思想,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再学习能力。这应该成为每一个师范生的自修课和必修课。

      作者邮箱: ssssfy@126.com

      
标签: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课堂教学话"整合"(网友来稿)
下一篇:米卢与教育(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